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 ——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22-03-28 09:19 热度:

   何谓建筑的空间艺术,研究的意义何在?从本质上看,建筑艺术属于综合性实用艺术。由于它超大的尺度与体量,所以又在一般的工艺美术之外存在着建筑造型艺术与建筑空间艺术。这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现在讨论最多的是建筑形式,而空间艺术虽然最具特色却较少被人认知。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无艺术可言,单调、一律。而中国人却能看到寺庙、园林、民居空间形态的丰富多彩。建筑的空间艺术是中国优秀建筑传统遗产的精华所在。传统建筑所表现的空间美是和传统的空间意识分不开的。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建筑都程度不同地受着功能要求、技术张锦秋 Zhang Jinqiu 水平、经济条件等的制约与影响,但更深层地起着主导作用的仍在于空间意识。传统空间意识和空间美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实际上它们渗透于中国广大的城乡和风景园林之中。深入研究领会传统的空间意识有助于把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和风景园林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服务于当代。本文将从传统空间意识的4个要点:“天人合一”“虚实相生”“时空一体”“情景交融”,分别作介绍。

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 ——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

  1 天人合一

  传统空间意识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发展。在建筑空间上往往表现为“因天时、就地利”“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肯定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自己恰当的位置和姿态,而不是与自然相抗衡。一部中国建筑历史,大至城市,小到建筑单体,无不如此。《管子·乘马》讲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园治·相地》指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即使规划宏大、格局严谨,依照礼制规范兴建的唐长安城,也充分利用了城内的6条高坡布置宫殿、百司和寺庙。不仅严密地控制了都城的制高地段,有利于安全,而且更加突出了这些建筑的高大雄伟,丰富了城市立体轮廓和城市空间。

  2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计虚当实”,在传统空间意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重要组成。中国画论强调 “虚实相生”,要求“无画处皆成妙境”,国画讲究布白,更重视虚境的艺术表现(图 10、11);书法与篆刻讲究“计白当黑”,认为空白适当与间架结构有着同等的艺术价值(图12、13);中国建筑艺术历来就是“计虚当实”“虚实相生”,不但通过对建筑物的位置、体量、形态的经营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个与实体相生的外部空间,而且实中虚、虚中实、内外交融,从而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虚实相生”的观念在古典建筑中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单体都得到充分体现。人们到北京天坛,经过漫长的神道来到祭天的圜丘,三重园台之上没有屋顶,而是一片虚无的天穹,它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殿堂(图14)。在这里完全没有金字塔那种在自然中反抗自然的意识(图15),也没有哥特教堂以技术手段去争创巨大空间的姿态(图16)。相比之下圜丘是那样无边无垠、空灵博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从命名上就可以认定其建造的目标。无论中国各地的四合院如何变化,它们同样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基本单元。四合院以最高的效能将建筑和庭院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能适应多种多样家庭生活的空间环境,经济实惠、私密安适(图 17~22)。园林建筑的每一部分几乎都被赋予了吐纳空间的职能。“轩楹高爽,窗户虚灵,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园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连作为空间界定的墙,也要通过洞门对景、漏窗借景去摄取外部无限的世界(图23~25)。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上的“画中游”(图26~29),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图30、31),扬州瘦西湖的“吹台”等都是很好的实例(图 32、33)。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空间,重视虚,是因为“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古人认为宇宙就是阴阳的结合。老子说“有无相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无即是空间、是虚、是道,是生命的节奏。正是由于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中国的建筑环境就生长在宇宙之中,从而具有了活泼的生命力。

  3 时空一体

  传统空间意识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八卦上就标识着春夏秋冬配合着东西南北,时间的节奏率领着空间的方位。在中国建筑空间构图中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梁思成先生说: “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画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从开头领到一个高峰,然后再慢慢地收尾,比较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传统中国建筑总是由单座建筑组成院落,进而以院落为单元再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序列。只有随着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方能了解这组建筑群的全貌与高潮所在。中国的古典园林总是按照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而每个景区又都有称之谓“景”的风景点。人在其间活动,无论从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都经历着一种时空连续的发展过程。人对空间内景物的感受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和视点视角的不断变化而节奏化、音乐化。在其他类型的中国建筑中同样体现出异曲同工之妙。当你在北京故宫,沿着那条伟大的中轴线从正阳门向景山方向走去(图34~43),当你行进在北京明十三陵宏伟的神道上(图44~50),时时都可以领会到中国建筑千变万化的空间序列所具有的强大魅力。这些人工的,或人工与天然结合的空间美都是在时间中加以展开的。在中国的规划设计中组景布局成为行之有效的传统构图手法,而空间布局的序列安排则是传统中国建筑设计的要领。传统建筑空间经营中讲究动态系列布局,讲究阴阳刚柔变化,讲究四季晨昏的效果,这样就使空间艺术经过引伸和扩展,平添了时间艺术的表现力。

  4 情景交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空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敛可放,可流动变化。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目既往返,心亦吐纳。”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就是这种 “往返”“吐纳”最生动的写照。于是在建筑空间中发挥其综合艺术的特点,除建筑本体外还借助于雕刻、绘画、植物、水体、小品、匾额、楹联创造出“小中见大”“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意境追求。在古典园林的空间布置中这种追求尤为突出,在艺术创造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传统建筑中创造意境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北京故宫纯粹使用建筑语言表现了对皇权至高无上的颂扬(图51~54)。“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手法显示了皇家气概(图55、56)。天坛则是建筑与天空的结合,创造了人与太空对话的神圣气氛。而在园林建筑中往往借助块石、勺水、植物乃至匾额来充实和装点空间,创造更为深邃、曲折的诗情画意(图57~63)。

  5 结语

  关于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发展是一个被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业内的会议、论坛、文章都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作为一名执业建筑师,我希望我们能够突破形式风格的范畴,视点更高、视野更开阔地从生态文明、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与振兴等角度来审视和研究建筑的图51 故宫红墙金缸图53 太和门上的金色铇钉与铺首图54 故宫御花园对称的景观图55 仿意于无锡寄畅园的颐和园谐趣园发展。本文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了我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学习和体会到的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希望在践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特别在当前开展的城市“双修”中能对同行有所裨益。由于是个人体会,定有许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 ——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来源:《中国园林》,作者:张锦秋

文章标题: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 ——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4805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