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设计转译——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21-07-23 09:17 热度: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建筑设计逐渐迷失于国际风格之中,人们意识到文化才是区别于其他地区,长久影响下去的东西。如何将传统建筑形态应用到设计之中,如何将建筑与所在地域紧密结合。传统建筑形式的转译为当代设计提供了解决思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探索。绩溪博物馆的设计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底蕴,对于传统性、地域性都做出了很好的回应,将人工与自然也做到很好的融合,延续传统建筑文化,创造出具有文化特性的当代建筑设计。

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设计转译——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一、转译的概念及相关论述

  (一)转译的概念:

  转译本意指语言学上的翻译,后来在生物学上用来描述DNA转录到RNA的过程。转译行为是通用的,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更加引申为两种不同的表义结构之间互相作用转化的行为。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转译是一个整体设计过程,不仅是某一环节,引入传统建筑内容,将最初空间形态,通过当代的设计手法转化成为新形态的设计过程称之为转译。

  (二)转译组织结构及过程:

  1.原型—连接转译设计的媒介:对传统进行归纳、概括和抽象化处理,提炼出来具有代表性、特征性、延续性及隐性思想的内容都可称之为原型。原型承担联接前后不同物质形态之间的媒介作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在建筑设计方面,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与现代之间产生联系,归纳提纯有效信息,形成有意义的原型载体,以此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独特风格,并达到传承的目的。2.语境—影响转译设计的环境:在语言学上一个词语不可脱离整体语境而单独存在,要充分考虑到上下内容,才能获得更深刻意义。同理,一个建筑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文化、风俗习惯、思想等这些语境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在转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所处周围语境内容,从中汲取信息,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创造出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的建筑。3.转译设计过程:转译的本质在于“信息的传递”,以传统建筑元素为设计思考来源,深入挖掘有效信息,经过概括提炼,得出原型这一载体,从而产生联想,利用当代如夸张、叠加、变形、简化等一系列设计创新手法,从而得到进一步具象改变,与设计语境结合,引入地域性特征,创造出一种“既古又新”的新形式,使当代建筑设计形成自身独特风格,从而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如图1。

  (三)转译设计的类型

  1.形译如字面解释,是建筑形式转译中最直接、最明显的手法,其关键是对“形”的把握。将有形的建筑符号如空间形态、传统元素、材质、装饰等内容,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创新引入新的材料,新的组合方式,给予重构,形成当代建筑语言,赋予功能定位。2.意译区别于形译更加注重内涵性,关注建筑周围环境,挖掘其内在的隐性信息,更多的是精神、氛围方面的内容,进行再创作,注重意境的传达,通过具象形式创造表现出来,是形式转译成熟的标志,体现了转译设计更高层面的追求。转译设计过程中的形译与意译,二者互为依托,互相渗透,给予建筑设计新的内容,共同创造出传统与当代联系的建筑新形式,能够更好地被大众接受与认可,表达出一定的文化含义,传达出新旧共生的意味,如图2。

  二、传统建筑形式与当代设计

  受新材料、空间需求等方面影响,传统建筑形式不适应当下社会需求,在此情况下思考,如何创新传统空间,延续其生命。传统建筑就其传承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典型元素,如布局、组合、结构等空间符号,屋顶、镂空花窗、斗拱飞檐等建造符号,以及纹样、色彩、雕刻等装饰符号,共同构成了传统建筑的形象语言。另一种是内在的隐性元素,更加注重观念与内涵,传统建筑的每一处建造细节都有严格的等级标准,融入哲学观念,同时地域性特征明显,体现出建筑精神层面的追求,赋予更加深层次的底蕴。将以上两方面内容考虑全面完整,才能为更好地转译设计提供支撑。传统建筑形式想要延续与发展,必然要经过设计这一环节,改头换面,打造全新形象。随着时代发展,当代建筑设计受国际风格影响,其处理手法更加大胆创新,利用连接、切割、变形、堆叠等一系列方式,将规整复杂的传统形态,经过以上设计手法转变成新的形式存在,引入新材料、建造技术、功能定位,融入时代特征,与现代设计结合,赋予其新的价值,形成一个再生过程,创造出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新形势,为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开辟新思路。如图3。

  三、转译设计方法—绩溪博物馆设计为例

  以现代空间设计内容去挖掘传统建筑的有效信息,可以发现从空间布局与划分,再到材质选用及装饰都可以从传统空间中得到启发,利用现代设计对传统进行解构分析,从而营造出识别性强、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现代空间。从“形”的转译与“意”的转译两方面入手,以空间形态、经典元素、材质三个方面展开对“形”的思考,以自然空间、地域文化方面来创造意境,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转换形式,追求更深层面的设计效果。本文通过安徽绩溪博物馆实际案例,围绕“胜景几何”的设计理念展开,从“形”与“意”两方面来构建传统,归纳总结转译路径,为传统建筑形式的转译提供借鉴参考。

  (一)“形”的转译

  基于空间形态的转译设计:院落作为基本的传统空间形态,是与自然接触最直接的途径。在绩溪博物馆内,以传统民居院落为转译原型引入到设计当中,摒弃了传统的集中式布局,打破原来规整、层层递进的院落分布,结合该地存有多株古树的情况下,留树造庭,设置树院、水院、山院等多个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分布不规则的庭院,如图4。借用树木位置而产生的庭院,具有非人工化的随机性及自然属性,这样更有利于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延续空间记忆,使空间更加随意、多样,具有美感效果,这也符合绩溪博物馆随遇而安的设计理念,整体空间灵活多样,内外交织,富有生机。绩溪博物馆的空间内向性,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外显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与性格。传统徽派天井民居,就是由建筑实墙与外部隔开,所有的空间活动都在内部院子展开。从博物馆立面来看,无高大中庭凸显出来,高墙环绕,所有视点都转移到内部,形成围合环护的空间模式,体现“聚气”的风水思想。并且在馆内,打破空间中的封闭隔离感,设置镂空瓦窗、玻璃幕墙、灰空间等内容,让每个空间都能互相渗透,自然转换到室内外,不单独存在。这样内向性空间形态,与建筑的折顶拟山和受经纬扰动而变化的平面相关联,呈现出传统经过思考之后运用到实践中的表达和延续。在博物馆内,其空间关系也是有来源依据的。

  (二)“意”的转译

  1.追求诗性的自然空间。围绕“胜景几何”的设计理念,“几何”指通过模数化、参数化手法,来处理空间形态、结构等内容。“胜景”指通过设计给人传达出一种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诗性空间意味。“胜景几何”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结合的方式,不断诱导而呈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性空间。在博物馆内,折顶拟山,留树造园,轴线的曲折变化使空间形态蜿蜒流动,高墙窄巷、白墙灰瓦所产生的空间意味,自然而然的徽系古巷连接,曲径通幽,庭院内的人工叠山,与远处的自然山景遥相呼应,具有山水精神的景观艺术,白色水纹肌理墙面,每一处建造细节都体现出建筑生长的自然属性。

  2.地域性意味传达。建筑整体规划布局由徽派建筑与聚落特征转译设计而来,深入挖掘徽州建筑文化中精髓内容引入到设计内,留住场地历史记忆。从整体外观来看,绩溪博物馆是座很典型的徽派风格建筑,灰色与白色外观搭配,粉墙黛瓦,墙裙及灰色檐口压边,观感上与传统徽州民居特点相一致。博物馆南侧主入口前设有前广场似徽州民居的明堂,是典型的徽式民居特征,随着空间流线变化,明堂、庭院、街巷等节点的串联形成围合环护之态,符合中国传统的聚气理念。馆内仍可以看到庭院、街巷、天井等传统元素内容,灰瓦、青石、园门等,都已被现代设计重新演绎与转化,把传统于“无形”之中展现出来。通过建筑外观、空间布局、设计要素、材质转换等内容的现代转译,概括并提炼了徽派传统建筑的柔婉美,整体环境起承转合,步移景异,传承、演绎传统徽派空间,留住地区文脉。在对“意”的转译设计中,并不是搬来式套用徽州建筑形态来拼凑地域特征,而是通过现代表现手法和材料,提取其空间要素以具象形式来传达出意境,追求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历史记忆以及传统空间的哲学思想,注重环境氛围感,使空间更加富有生命力,产生文化共鸣。

  四、总结

  针对于当下国内建筑设计面临的两个问题,其一是受外来建筑形式影响,建筑设计随同技术发展逐渐走向趋同,文化特性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位置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论证,从而逐渐被抹去消失,形成建筑语言匮乏的现状。其二是设计师们曾努力将传统符号运用到当代设计之中,但是没有将二者之间进行很好的融合与转换,造成符号乱生的现象,没有理性去分析传统的内涵,使建筑失去审美价值,传统与现代之间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现代建筑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融入传统建筑内容才能避免陷入国际风格当中,因此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急需要探索传统与当代之间转译设计路径,以此达到对传统“形神皆备”、“情景交融”的延续与创新。绩溪博物馆无论是外在形式表达还是抽象意境传达都以传统和地域文化为转译设计原型,有力阐释“几何”与“胜景”,尽可能展现对艺术、空间、历史等多方面思考,展现出极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博物馆设计整体给人传达出一种难以名说的气质,不能准确地将其定义为自然、传统、地域或是现代,但又包含以上所说的气质,给人一种很模糊的感受,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清晰界限,将自然元素渗透到空间设计的每个细节之中,同时整体的空间环境又给人强烈的徽派气息,可以说对当地文脉的延续与中国传统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转译设计策略作出很好的尝试。现代是未来的传统,传统也是过去的现代。建筑文化发展至今,无论是“形”或“意”,都孕育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精髓。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建筑设计的对于传统的继承也需要突破局限,在历史语境中理解当代性,创新发展思路,与现代科技和时代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师们应当把关注点转移到传统上来,在满足现代功能、材料、美学的同时,借鉴传统建筑的美和优势,来构筑现代化建筑,把本土化、地域化与现代化做出完美的结合,找到传统与现代转译设计可参考路径,延续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推动当代建筑设计向前更进一步发展。

  《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设计转译——以绩溪博物馆为例》来源:《设计》,作者:孙光 吕娅妮 刘宇

文章标题: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设计转译——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4626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