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城市工业污染日益严重和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短缺和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城市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就需要各城市不断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利用海绵体不断增加城市雨水回收、精华和再利用率,并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市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但是,海绵城市建设对海绵体质量及施工人员技术均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导致我国现阶段的海绵城市建设存在较多的难点问题,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探索有效的技术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1海绵城市概念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为促进城市排水系统提升,需利用更多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渗透、净化的海绵城市。这里所说的海绵城市是指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采用人工措施和自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应用自然水体建设湿塘、湿地、雨水湿地、河道、湖泊、蓄水池、调节塘等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海绵体,扩大城市现有水体的水域面积或规划建设新的水体,并对城市湿地(自然净化区域)、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湖泊(调蓄空间)等布局与衔接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城市区域内雨水最大限度地积存、渗透和净化,这样不仅能促进城市雨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还能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1]。除此之外,海绵城市利用城市现有的绿色植被、蓄水池、调节塘等,并利用各种建设材料促进城市保水吸水能力不断增强,还能促进城市的渗漏能力增强,从而能有效预防大量降水给城市带来的洪涝灾害。
2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问题分析
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明确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这些举措虽有效推动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来看,并不乐观,不少城市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还有许多难点问题未解决,从而难以建设高水准的海绵城市。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点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问题。
2.1海绵体资源严重稀缺
海绵体是建设海绵城市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之一,这里所说的海绵体不仅包含了城市的各种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系,同时也包含了城市花园、湿地、绿地和可渗透路面等自然绿色设施,只有具有这些海绵体,才能促进城市雨水下渗、滞蓄、净化、回用,并通过城市排水管网、泵站外排。然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少城市为了创造更多的城市效益,不惜以破坏城市自然生态为代价,使得城市生态水源、生态湿地等遭到严重破坏,从而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并导致城市海绵体资源严重稀缺,进而也难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2]。
2.2缺乏成熟的建设技术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建设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然而,我国不少城市均未建立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体系和专业技术团队,从而导致不少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并不成熟。如我国已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多是学习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但国情不同、城市背景不同,导致这些建设技术的适用性十分有限,基于此,就需要各城市不断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研究力度[3]。
2.3弊端风险较高
建设海绵城市虽能促进大部分城市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因我国现阶段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突袭式建设方式,这种建设方式在技术选择方面和实际建设过程中均存在较多的弊端和风险。如利用海绵体代替绿化带对路面进行改造,会给部分城市建设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如在北方城市实施这种建设方案,北方地区植物的耐涝能力较强,因此,采用这种植物进行路面改造,将会导致城市在夏季降水较多的时候发生难以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同时还会严重破坏海绵城市的整体结构。另外,采用这种建设方式,也会增加城市雨水的后期净化和回用成本,且还需耗费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海绵城市整体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从而会导致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成本大大增加[4]。
2.4缺乏法律法规支撑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较短,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的技术、安全、管理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依靠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然而,在摸索、尝试阶段,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虽对海绵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同时也制定和推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但是,我国政府部门当前建立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无法全面和有效地解决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也会限制海绵城市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
3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难点问题的技术要点
3.1加强对城市海绵体的建设和管理
为促进海绵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初期,相关工作人员就需全面调研城市海绵体持有情况,如果海绵体不足,需及时采用人工手段进行海绵体建设,如人工种植城市花园、绿地等。海绵体建成后,还需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科学的调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海绵体能够调节城市水循环系统,防止城市水土流失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
3.2合理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技术
合理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技术是全面提升海绵城市的整体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详细调查建设城市的水文地质情况、历年降水以及本区域的年径流量等情况,并且还需调查本区域绿地植被、河道流量、湖泊、湿地规模等,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城市建设施工所需的各项数据信息,如城市建设面积、年降水量、雨水资源利用率、水环境标准、年径流量、径流峰值等,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到采用信息技术联合城市信息数据建立的三维模型———城市信息模型(CIM)中,在该模型中模拟开发建设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和海绵城市建设结构。然后,根据模拟结果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和技术,再进行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层等建设施工。另外,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顺利、高效完成,工作人员在建设海绵城市前,还需综合考虑成片开发区、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或破坏,这样不仅能促进建设的海绵城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还能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5]。
3.3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和后期管理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定期评估海绵体的综合状况,如海绵体的水文功能、蓄水能力、防洪能力、生态功能等,并记录这些信息,以便后期能快速、有效地维护和管理海绵体,从而能有效防范和降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率。
3.4政策部门需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政策
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稳定、规范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如政府部门可积极鼓励和动员市政、园林、规划、水务等与城市建设相关部门,引导各部门联合建立完善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和沟通协作机制,这样不仅能全面落实各部门的职责,还要求相应主管部门负责把控建设过程中每个环节,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有序进行。其次,还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并要求相关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审查、检查和施工监督等,全面提高海绵城市建设质量。
4结语
建设海绵城市是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均遇到了较多的难点问题,如海绵体资源严重稀缺、缺乏成熟的建设技术、弊端风险较高、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因此,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探索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难点问题的技术要点,如加强对城市海绵体的建设和管理,合理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技术,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和后期管理以及政策部门需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园林科技,2015(04):1~5.
[2]邱睿.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关键点分析[J].现代园艺,2016(12):211~212.
[3]糜群.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6(10):199.
[4]黄鹏.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低碳世界,2017(09):140~141.
[5]郐艳丽.海绵城市建设问题、风险与制度逻辑[J].北京规划建设,2017(02):58~63.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来源:《河北农机》,作者: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