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地域性文化的差异性较大,这在建筑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原有建筑逐渐被拆除,新建筑设计风格相互借鉴,导致“千城一面”,地域性特色逐渐消失。因此保留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1地域性文化的形成原因
首先是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疆土辽阔,地理环境与物质基础差异较大,古代交通运输不便导致地域的分割,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民众精神,导致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其次,移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移民的数量、整治地位或经济方面较为强势时,带来的文化会逐渐取代本地文化;移民较为弱势的时候,则会接受本地文化;而移民与当地居民旗鼓相当的情况下,两种文化会相互交融,形成一种新的地域性文化。最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的分布和迁移也是影响地域性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形成的民族文化也不同,会对当地的地域性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2建筑设计体现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新建建筑设计风格相互借鉴,富有地域性特色的传统建筑则因为年久失修等原因逐步被拆除,导致地域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千城一面”的现象愈发普遍。因此,建筑作为地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设计时体现地域特色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展示不同的地域风情,不同的地域文化得以保留,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感受。
3地域性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原则
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来说明一下地域性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几个原则。
3.1传承与保护
建筑设计首先应尊重地域性文化,对地域性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体现当地的地域特点与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当地的风格和谐而统一。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充分结合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采用传统的黑色、白色、灰色的建筑色彩,使得苏州博物馆虽为新建筑,但在苏州拙政园保护区内,与旁边的太平王国忠王府遗址、拙政园等建筑融合得非常自然。
3.2取精去糟
地域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进行建筑设计时需结合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传统中合理的地方,改善不足之处,使建筑更好地展现地域性文化。苏州博物馆的屋顶设计传承了苏州当地传统的坡顶形式—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但贝聿铭先生做了新的尝试,将其演变为一种现代的几何造型,使得建筑风格在传承的基础上与现代风格更为融合。此外,苏州传统屋顶多铺设传统工艺制作的小青瓦,透水性强却容易破碎,为了能够延迟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生命且更贴近于现代风格,选用中国黑花岗岩进行替代,而且这种材料在雨天被淋湿时是黑色的,晴天干燥时则呈现深灰色,色彩变化更为丰富。
3.3因地制宜
很多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偏重于本人的风格表达和先进设计理念的应用,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大多会脱离当地的地域性文化,与周围环境融合度较差,因此因地制宜是十分必要的,建筑师应该对当地的地域性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当地的环境特色与风土人情,在充分考虑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基础上,表现当地的地域性文化。图1片石假山墙后繁茂葱郁的古树“借”于拙政园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时候,对现场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巧妙的运用了传统的古典园林构景手段—借景,在苏州博物馆有名的片石假山墙后,“借”到了拙政园内繁茂葱郁的古树,古树的映衬消除掉白墙灰石在色彩上的单调,片石假山更为灵动自然,苏州博物馆整体建筑也与周边环境更为和谐统一。见图1。
4地域性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体现
4.1建筑形式
以北京四合院与江南名居为例对比,说明地域性文化在建筑形式中的体现。北京地处平原,地形较为平坦,故四合院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合围在一起,连同大门洞、垂花门共计17间屋子,每间占地约11-12平方米,加上中间的庭院,整体占地面积200平米以上;而江南地区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因此建筑的布局紧凑,院落的占地面积比较小,房屋组合相对来说较为灵活,能够更好的适应江南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建筑风格的地域性差异就更为明显了。北京四合院的梁、柱、门窗以及檐口椽头都要绘制色彩缤纷的油漆彩画,垂花门尤其漂亮,檐口椽头椽子要漆成蓝绿色,望木则要漆成红色,圆椽头漆成蓝白黑相套,如同晕圈的宝珠图案,方椽头则是漆为蓝底子金万字绞或菱花图案,色彩鲜艳,对比明显。而江南地区的气候适于植物生长,一年四季绿叶红花不断,建筑外部环境色彩丰富,因此民居建筑多白墙青瓦,较为素雅,映衬在丰富多彩的外部环境中更为显眼,别具一格。
4.2建筑材料
因为数量多且运输方便,故当地常见材料多为建筑的首选材料。地处我国云南地区的傣族村寨,因为气候温暖湿润适于植物尤其是竹子的生长,因此竹子资源丰富,又因其本身质量轻巧易于搬运,故傣族人民多建造竹结构楼房,即竹楼。竹楼是傣族的标志性民居建筑,建筑两层及以上,所有的梁、柱、墙等都是用竹子建造而成的,竹材质量轻,易于搬运和建造,能够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竹材结构更加轻薄,有利于通风和换气,在炎热湿润的气候下更适于当地居民的生活。由此可见,富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在材料方面多采用适于当地环境的常见材料,受到气候、地质环境及人文等的影响,表现出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体现。
4.3建筑功能
因为地域环境、气候等条件的不同,不同地域的建筑在功能性方面会有所侧重,因此设计风格也有地域差异。比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地理纬度较高,冬季漫长而寒冷,降雪量较大且不易融化,堆积时间较长,因此该地域的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防寒保暖和承重能力,所以东北地域的建筑墙体较厚且坚固,屋顶坡度较大,保证足够的承重力和保温性能,且采光要充足,因此建筑之间的间距也相对较大,建筑整体较为分散,建筑单体较厚重。而前面提到的傣族竹楼多为上下两层的楼房设计,是因为当地的热带季风气候导致降雨量大,气候湿润,两层楼房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一楼用来饲养家禽不住人,二楼则更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通风透气且更为干燥舒适。
4.4建筑布局
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地域性文化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客家的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一种大型群居住宅,有圆形、方形、五角形等,是客家人为了维护家族共同的安全与利益建造而成的,拥有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栋土楼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反映出客家人对家族意识的重视,因此形成了如此特殊的一种群居布局的住宅建筑风格。见图2。
5东营市地标性建筑
以东营几个地标性建筑为例,来分析地域性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体现。
5.1雪莲大剧院
雪莲大剧院位于东营市东城区,是山东省高档次的表演艺术中心。建筑的造型源于黄河源头的巴颜格拉高山雪莲,因为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建筑的雪莲造型意在拉近黄河源头和水尾的时空,表现出对东营市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的记忆与延续。体现出传承与保护、因地制宜等域性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原则,在建筑形式上表现出东营市的地域性文化。雪莲大剧院建筑造型优雅,宛如一朵绽放的高山雪莲,由源头巴颜喀拉山沿着黄河顺流而下,经过5464公里的漂流,最终积淀于处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见图3。图3形似雪莲的雪莲大剧院
5.2城市规划展览馆
东营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建筑形式为正圆形,意味着“天圆”,外形色彩为黄色与蓝色,黄色代表黄河,蓝色代表渤海,寓意着黄河从雪域高原奔腾而来,在东营市汇入渤海,与渤海相互交融,建筑设计很好地体现出了东营的地域性文化特性。展馆的主题为“黄蓝交汇,生态典范”,主线是生态文明,以“城市概况、城市起源、建设成就、城市规划、城市未来”等五个篇章,展示了东营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远景。见图4。
6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体现地域性文化的建筑设计时,需遵循传承与保护、取精去糟和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功能及建筑布局等方面体现地域性文化特色,设计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李娟.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应用技术与设计,2018(6):73-74.
[2]罗莎.浅谈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7(2):60.
[3]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价值[J].建筑学报,2008,(7).
《地域性文化在建筑设计的实用性》来源:《建筑与预算》,作者:王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