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对人性化建筑设计理念的分析研究了人性化建筑的设计原则。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人类最快运输方式枢纽的航站楼设计逐渐成为枢纽建筑中的领航者。以此为背景,本文以建筑师的观点分析了我国机场航站楼人性化设计中缺失的东西和出现的问题。为充分学习借鉴国际知名机场航站楼在人性化设计方面的优点和创新做法,本文分析了这些机场的人性化设计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机场航站楼人性化设计需要改善的地方以及人性化设计在航站楼设计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性化,航站楼,建筑设计原理
1.研究背景和意义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赋予设计物以人格化的聘个,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就是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去反应和承载无形的精神状态,以合理完善的功能要素和美的形态展示对人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潮流也是在不断变化着。比如:绿色化,人性化,要使建筑使人感到更安全、更舒适、更有效、更快乐,以此来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2]。所以我们设计的作品要变得更人性化即“以人为本”。使我们的设计能够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
1.1.人性化建筑设计的理念
建筑设计经历了注重建筑使用功能和效率的功能主义时期,以及注重建筑空间、色彩、
质感和形式主义时期,即以人性问题为重心的设计时期,人性化建筑设计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所进行的建筑设计与创造。 要了解人性化设计,首先要认识人性。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需要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被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人性化设计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尽可能满足人的那些需求,让生活更舒服,工作更高效。 当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自己所创造的世界如此陌生而冷漠,如此奢侈和浪费,如此和人类造物的初衷南辕北辙。因此,我们对建筑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包含了除了使用之外更多的心理、精神的内容,人性化的需求也孕育而生。
1.2人性化建筑设计的思想内涵
1.2.1物理层面的关怀
将人体工程学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是典型的满足人们物理层面的需要。前辈建筑师们在
这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努力的工作。在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建筑中,有很多充满符合人性化精神的设计,它们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旦有相似的建筑与之对比,才发现其中有很多关注人性的细节。 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很多是体现在细节上的,空间使用的舒适程度尺度的把握、空间布局以及材料的运用,包括色彩、光线等安排都按人的生理和心理来考虑[3]。
1.2.2心理层面的关怀
人性化建筑设计注重改善建筑与人之间冷冰冰的关系,力图将人与物的关系转化为类似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可以相互交流、寻求心理安慰的关系。
1.2.3人群细分的关怀
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缺乏针对他们的考虑,而使他们的自由行动受到限制,在生活中只能长期倚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他们想做的事情。然而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他们也往往失去了一个人的许多需要,如:尊重、独立、参与、平等。
1.2.4社会层面的关怀
人性化设计对社会层面的关怀是建筑师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关怀。我们的设计不能只考虑自己这一代人的舒适,我们更重要的是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看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我国航站楼人性化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物理层次关怀不到位,空间感觉不够舒适、宜人、便捷
机场航站楼所面对的大众人群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们,而作为迄今世界最先进的运输方式的枢纽站,航站楼更应显示出其优于其他枢纽站的特色。在中国当前的机场航站楼设计中,空间的舒适和宜人正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与其它设计领域一样仍然存在这目的不够明确的根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的单向思维和封闭思维定式,以设计者主观的形式美标准作为公共空间的评价准绳,过分重视其视觉形态设计,而忽视了航站楼公共空间的目标是提高旅客的舒适度,让空间变得积极愉悦。 航站楼建筑作为枢纽站,最根本的目标之一即是要达到流线明确,要使旅客能够被明确而准确的被引导至对的方向和空间[1]。因此空间组织的简洁有效就显得极为重要。 航站楼配置的各类设施应满足旅客各种活动的需求。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就是典型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主义城市,其设计者路西欧·哥斯达以汽车交通作为新首都规划的尺度,却忽视了完整合适的步行系统。在这座尺度宏大的“汽车城市”,人们几乎很难轻松地步行游览并穿越街区,时时处处需要乘车流动。这种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简单化的结果,就难免是城市缺少活力,不能完善人的需要,特别是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4]。
2.2心理层次的关怀不到位
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例如那些如光充足的室内“街道”就为身居办公室的白领和生产工人邂逅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此外,还可以通过隔断、绿化和构筑物的湿度为何,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领域感而对旅客具有吸引力。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以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色彩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可见,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反应了航站楼公共空间“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2.3对人群细分的关怀不到位
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缺乏针对他们的考虑,而是
他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而航站楼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消除由于身体不便带来的障碍,即无障碍设计,且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要,同时也鼓励其他群体旅行当中的乐趣,特别是针对母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建设史也理应给与体贴关怀,使他们也能共享现代科技文明成果[5]。只有顾及了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并在公共空啊经诸要素、空间表现特征、空间美学意义等多个层面上加以设计的互动与经营,才能使其设计达到与人类需求同构的形态特征和美学意境。对公共空间的酝酿、策划、营造、设计、使用、维护和改造都应以人为本,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性化的关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化设计完全是设计本质的要求,是设计本源的回归。
3. 人性化的航站楼空间的设计原则
综上所述,航站楼空间应尽量从为人“创造便利”出发,为广大旅客提供更为舒适
便捷的出行停留站点。这就要求其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1).研究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满足广大旅客的需求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而行为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研究航站
楼里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航站楼设计的重要条件。因此,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以素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为例,广场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包括集会、纪念、表演、锻炼、休闲、观察、散步、浏览、娱乐、交谈、购物等。这些活动在广场上发生的时间和参与到人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因此在不同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例如欧洲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美国城市广场上甚至进行拳击比赛,我国一些城市广场成为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6]。因此,航站楼空间设计要顺应人们的生理、心理、审美、行为、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在功能上既要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要求,又要根据居民的行为特点和需求爱好分清楚,统筹安排。
(2).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创造富有亲切感和人情味的空间形象。
航站楼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才能为人的活动方便创造条件。“人的尺度”实际就是适宜人的视觉与感觉的尺度,而这种尺度往往是从人的步行出发的。长期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法则,例如,在步行街上,人的适宜步行距离为300m至500m;在公共空间中,人的适宜视觉尺度是:相互交谈2至3m,看见对方表情要小于10m,看见对方轮廓要小于100m[7]。供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座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旅客多样性的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因此公共空间并非尺度越大越好,那些贴近旅客、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旅客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成为一个出色的公共空间。
(3).展现特定地域的文化,营造旅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每座建筑都是“成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并且由于历史、规模、性质、文化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直接千变万化的空间关系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场地空间。同一城市种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规模、功能的差异以及人民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航站楼设计不应该“千城一面”随“风”而抄,而应“就地取材”,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例如,曼谷机场的中庭中设有曼谷特色的小象雕塑以及植物等,突出曼谷地域文化特色,唤起人们怀念故土之情。这样的空间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是身处其中的旅客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
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以人为本”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之一。作为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建筑,应该创造多样化、人性化的公共开敞空间,使空间为公众所使用和享受。这就要求航站楼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原则,重视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需求爱好,创造高质量、多功能、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使人获得亲切、有趣、舒适、自由、愉悦、安全的体验和感受。
4.结论
通过合理把握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在实际设计中着重处理好各个要素的关系,一定能创造出真正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代中国航站楼设计缺乏对公共空间的的研究,寻常的独有活力的人性场所也往往被忽视。“以人为本”是设计说明当中的常用词汇,但最终演化为空洞的口号甚至是相背离的概念。对公共空间而言,视而不见和熟视无睹是否也是一种“遗忘”?或者说是一种高层次的遗忘?对此,我们需要反思:公共空间为谁而存在?建筑为谁而设计?
参考文献
[1] Xiaoli Xue, Wei Zhou. Probe into Terminal Building Design of Shangri -La Airport Expansion Project[J]. Nonferrous Metals Design .2011,38(1)
[2] 付国华.现代航空航站楼设计.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3
[3] 吴念祖.虹桥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综合体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4] 吴念祖.虹桥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 ] Mark Molen, 陈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一期航站楼.中国建工出版社,2010
[6] 罗伯特•霍龙杰夫,理查德•德纽弗威尔, 机场规划与设计.中国民航出版社,2009
[7] 谈至明、赵鸿铎、张兰芳,机场规划与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