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苯乙烯装置吸收塔顶的尾气中,氢气体积分数超过90%,为了更好地回收利用氢气,在尾气出装置前设置尾气增压系统进行4级压缩,每级压缩后采用水冷器降温。在大修期间检查发现,水冷器气体侧的壳体内壁局部发生严重坑蚀。分析认为,该系统的腐蚀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建议对该系统进行材质升级或在水冷器的壳体液相发生腐蚀的区域衬一层厚度1 mm左右的304不锈钢板,可以有效抑制该系统的腐蚀。
关键词:苯乙烯装置;尾气增压系统;二氧化碳腐蚀;水冷却器
“一带一路”地区腐蚀与防护数据分析中心成立
2020 年 11 月 29 日,“一带一路”地区腐蚀与防护数据分析中心成立暨“‘一带一路’沿线材料腐蚀及典型环境特征科学调查”项目启动会在青岛召开。会议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和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参加单位包括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及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等 11 家单位。
该项目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及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建立的“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科研团队承担,在前期基于东南亚、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试验站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持续为“中马友谊大桥”、“中泰铁路”等重点工程提供材料腐蚀试验及数据支撑服务。项目将重点针对工程装备材料在“一带一路”沿线服役的环境适应性问题,系统开展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各国及南北极典型服役环境下材料腐蚀行为和规律调查研究,积累腐蚀数据,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国工程装备制造提供材料环境适应性基础依据和数据支撑,为标准制定和新材料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中科院金属所攻克传统镁合金防护涂层重大难题
2020 年 12 月 17 日 1 时 59 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研究开发的镁合金腐蚀防控核心技术,成功应用在“嫦娥五号” 探测器上的镁合金天线接收器外壳和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上的镁质惯组支架上,满足了航天装备地面环境及空间环境的复杂综合要求。
研究人员采用化学镀镍的表面处理技术,通过恰当的预处理方法使得镀层在镁合金基体上起到“钉扎”效应,解决了镀层结合力差的难题。同时,采用多层镀的方法避免贯穿缺陷的存在,如果底层镀层中存在缺陷,接下来的镀层可以把先前的缺陷覆盖上,最终在镁合金表面沉积了一层具有良好耐蚀性、导电性且结合力强的金属镀层。解决了传统镁合金防护涂层无法同时满足耐蚀性和导电性要求的难题。
金属陶瓷双相材料表面损伤新机理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关键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金属陶瓷材料在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宏观磨损机理与微观损伤机理,相关论文发表于金属材料领域国际刊物 Acta Materialia 上。
该项研究采用粉末冶金真空负压烧结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包含碳化钛陶瓷相和高锰钢黏结相的新型轻质金属陶瓷双相材料。研究发现,不同于传统陶瓷材料,该金属陶瓷存在一个表面损伤机理转变的临界温度( ~ 125 ℃) : 低于此温度,硬度主导材料的耐磨性能; 高于此温度,韧性成为影响材料耐磨性能的关键因素。显微光谱分析结合相图计算结果表明: 大气条件下,碳化物陶瓷相表面发生脱碳反应造成硬度降低,磨损率升高。原位透射电镜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 高温条件下陶瓷相表面发生相变,生成连续纳米晶氧化膜,材料表面韧性提升,磨损率降低。该研究首次确定了金属陶瓷材料宏观磨损机理的转变温度,并通过理论计算阐明了微观相变机理。
《苯乙烯装置尾气增压系统腐蚀分析》来源:《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作者:孔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