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管线管沟检测技术

所属栏目:工业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8-02-10 10:58 热度: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及天然气的开采和运输逐步由陆地向滩浅海转移,这不仅弥补了陆上石油天然气的不足,还充分利用了近海油气资源。本文主要对海底管线管沟检测技术进行研究。

计量与测试技术

  《计量与测试技术》(月刊)创刊于1974年,由成都市计量监督检定测试所主办。本刊本着实用第一、基层第一的办刊宗旨,融计量技术、计量管理、计量与经济、计量与质量和计量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通用性、实用性科技刊物。杂志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国家对计量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广计量管理的先进经验;研讨计量与经济、计量与质量关系;介绍计量测试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成果;报道国内外计量、测试动态,普及计量基础知识。

  目前,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海底管线做为海上石油天然气的运输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工程项目当中。然而,在海底管线的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海底管线管沟的开挖根据海床及海水深度和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预挖沟和后挖沟。预挖沟是指在管线铺设前,用挖泥船等挖泥设备将管沟挖设成形,然后用铺管船进行管线焊接铺设,主要适用于海水较深水域(大于3m);后挖沟是指先进行管线预制,然后将管线拖至管线路由上,再沿管线挖沟沉管,适用于近海段,水深1.5m~3m的沙滩淤泥区域。

  西气东输二线海底管线工程,全长29KM,分为两段:求雨岭至大铲岛段海底管线长9.4KM,规格Ø914×25.4,全程管沟采用预开挖;香港支线段从大铲岛至香港龙鼓滩,全长19.6KM,管线规格Ø813×25.4,其中深圳境内及香港境内跨龙鼓航道段采用预挖沟工艺,其余部分采用后挖沟工艺,管线铺设后用碎石和块石回填。管线路由穿越大铲、铜鼓和龙鼓三个航道,管线路由平均水深0~7M,三个航道水深为7~13M,管沟的开挖深度一般在泥面下3.5米~15米,边坡比1:7,管线路由上的海床地质主要由流泥层、淤泥层、粉质粘土、粘土组成,管线主要铺设在淤泥层与粉质粘土之间,开挖上部的流泥和淤泥层由于是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压缩性高、流动及流塑性的软弱土,管沟开挖后支持力差,受潮汐水流影响易回淤,不易准确检测管沟深度,并且对管沟底平整度、超宽、超深的控制要求高,由此提出了海底管线预开挖及检测技术课题,以利于在类似工程中的借鉴和推广。

  1、管沟预挖沟的施工工艺

  按设计要求,一般地段管沟开挖按泥面平均厚度8米,边坡比流泥层、淤泥层1:7,粘土层1:4,沟底5米考虑,管沟的上口宽度为117米左右。

  1.1开挖机械的选择

  可以选择抓斗挖泥船(8 m3/斗、6 m3/斗)和自航耙吸船两种开挖机械,抓斗挖泥船需配备相应泥驳。

  自航耙吸船受耙杆作业长度的影响,在本工程中主要用于表层4米左右泥面的开挖,由于不需辅助船只就能独自作业,因此在前期泥方量较大时,与8 m3抓斗挖泥船同时进行上层泥方的开挖,在挖最后一层基槽时,为保证开挖精度,采用6m3挖泥船作业。

  1.2管沟预开挖工艺

  海底管道铺管作业是在管沟至少成型1KM后进行。由于管沟开挖泥方量大,工期较长,且受海浪潮汐及过往船舶对管沟冲击的影响,管沟不能一次全部成型,因此采用分段、分条、分层开挖。

  1.2.1分段开挖

  根据施工区开挖泥量的多少及作业船舶布锚区域的实际情况,在管线路由上布置多个施工作业区段(每个区段以1KM计),每个区段布置一组作业船舶。

  1.2.2平面上的分条开挖

  根据抓斗挖泥船的一次有效作业开挖宽度,把施工区段进行平面上的施工条数划分,划分原则为挖泥船的一次有效开挖宽度,同时,必须考虑相邻两个施工条之间的叠加,用于消除因DGPS定位误差而造成的漏挖。抓斗式挖泥船一次可挖掘的有效宽度一般为14m,按相邻两施工条1m搭按宽度考虑,分条宽度定为13m。耙吸船每一耙的有效开挖宽度为2米,每耙重叠开挖0.5米。

  1.2.3断面上的分层开挖

  为了防止塌方,横断面上的管沟开挖,边坡部分采取阶梯式放坡,先挖边坡顶层流泥、淤泥,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最后开挖管沟最底层的基槽。根据边坡比确定每梯层管沟宽度;按泥面平均厚度8米考虑,分四层开挖,前三层每层厚度控制在2~2.5米,最后一层1米左右为基槽开挖,基槽在海底管道铺设前再进行挖除,以减少因管沟开挖时间过长,来不及铺管,而造成对成型管沟的回淤过大。

  海底管线

  图1管沟断面示意图

  基槽

  宽度

  高差

  1:7设计边坡线(部分土质1:4)

  原泥面

  2、管沟的质量控制

  对预挖沟进行质量风险分析:管沟定位不准确、挖后的沟槽可能存在管沟深度不够或者超挖过多、管沟底不平、发生回淤过多现象,影响管道的正常铺设。相应采取如下的措施:

  2.1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中海达RTK GPS系统进行定位,并及时对测量定位仪器进行检查和校核,以保证定位准确;

  2.2分条分层进行开挖,避免出现过大回淤或者塌方;

  2.3增加过程控制点,在管沟的第三层(共四层)开挖完成后,进行多波束及水砣自检,为最后一层的精挖提供数据;

  2.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在铺管前用小斗(6 m3)进行最后一层精挖,验收合格后,紧接着进行铺管,避免因管沟开挖时间过长,回淤过大。

  3、管沟的检测

  3.1管沟沟型的检测

  管沟验收原计划主要采用多波束测深声纳系统,即在测量船上既要安装RTK双向定位接收机或DGPS系统,以提供坐标和潮汐数据,引导施工船舶作业外,还要加装可实时采集数据的高精度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可以用图形的形式实时显示测量水域下管沟的形态。多波束测深的原理是通过多个换能器组成的阵列,同时发射和同时接收多个波束对海底进行条带式全覆盖测量,来达到测量海底地形地貌的目的。

  但在实际挖沟过程中,由于在原海床面上存在一定的浮泥层,而浮泥的密度小于淤泥,在水下半封闭式抓斗挖泥下,不能成块进行清理干净,必然在挖泥的过程中,逐渐沉积到沟底,并且管沟边坡在海水的浸泡和冲刷中也会产生浮泥沉在沟底,这样就在沟底形成了1~2米左右悬浮的浮泥层。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发射的波束在接触到浮泥层后,不能穿透浮泥层就进行反射,测量出的沟底深度只是到浮泥层表面,不能到有承载力的基槽,因此多波束测量只能测出管沟的沟型。

  3.2管沟沟深的检测

  沟深的测量采用水砣法进行测量,根据模拟实验和理论计算,我们采用重量为7公斤钢圆柱体(直径为5厘米,高为45.5厘米)作为砣体,直径2mm钢丝绳为测量绳,并在测量绳上间隔0.5米做刻度标识来制作水砣。经过水砣对沟底测深和潜水员下水探摸,验证水砣能达到基槽的持力层,能真实的反映沟深的实际。但用水砣法测深,受打水砣的人为因素及海潮潮流的客观因素影响,这就要求尽量在平潮时用固定的水砣工进行水砣测量,才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由此,得出了管沟检测用多波束声纳检测管沟沟型、水砣测沟深的方法。

  4、效果检测

  在海底管道铺设后,用管线仪对管线埋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管线是铺设在设计路由上,并且管顶的标高加上管径之和与水砣测的沟深相比较,偏差在100mm~200mm之间,这就说明管线是落在基槽的持力层上,同时验证了多波束声纳测沟型,水砣测沟深的可行性。

  结束语:

  在西气东输二线海底管线管沟预挖沟的施工中,采用抓斗挖泥船和自航耙吸船分段、分条、分层阶梯式开挖,无论是从管沟的成型还是沟底的质量都是可以保证的,并且用多波束声纳测沟型,水砣测沟深的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⑴、《自航耙吸式挖泥船艏吹施工工艺及效益分析》李国江、王会禹 中国海湾建设2009.10

  ⑵、《多波束测深关键技术研究》范震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12

文章标题:海底管线管沟检测技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gongyesheji/3792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