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对人群细分需求不够重视
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体系缺乏针对他们的思考,而使他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虽然我国现在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许多大型的公共空间内,如地铁、商场、医院、
图书馆、活动中心等,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整体化的、以人为本的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解决方案。无障碍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其他特定人群的正常需求,如通信、指示、休憩、如厕等也不能得到完全充分的满足。
3城市设计如何体现人性化
3.1物质空间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不同需求
一方面,物质空间的设计必须控制好尺度,尺度的衡量标准即适宜人的视觉与感觉的尺度。大到城市空间、天际线,小到道路、建筑尺度都要让人感觉舒适。另一方面,物质空间的设计应满足不同人的活动需求,不同职业年龄、民族及社会背景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规律。根据市民的行为特点和需求出发,布局合理的开放空间,满足市民的多样化要求,从而构建丰富多变、充满活力、富有人性化的和谐城市空间。
3.2突出城市个性,展现城市地域文化,为市民营造认同感和归属感
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并且由于历史、规模、性质、文化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3]城市设计应充分体现“场地精神”,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作为创作源泉,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属于这个城市的特色,为生活在其中的人营造认同感和归属感。
3.3重视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作为贯穿于整个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构思、实施都在少数几个人中进行,普通老百姓对其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些设计最终的使用者却是普通老百姓,设计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因此,城市设计应该加强公众的参与性。在进行一项工程之前做一次问卷调查,把方案、建成后的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告诉市民,听一听市民的心声,最后再决定是否实施这项工程,这样才能营造公众需要的良好空间。
3.4重视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和无障碍设计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首先应当满足城市范围内的圈覆盖。其次,对于电话亭、邮筒、果皮箱、座椅及厕所等公用设施,应有个性造型且符合环境心理要求;阅报栏、区位图、计时钟、交通标识及意见箱等,应色彩鲜明,便于识别,形成特色系列,简明并富有雕塑美。
针对弱势群体的无障碍设计概念包括:图形化的信息指示;用色彩、材料、光影等手段多元化的信息传达方式、各种便捷的服务、人性化的视觉引导系统等软件上的无障碍设计工作[5]。
4总结
城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城市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城市需要为它的居住者提供舒适优雅的环境上。作为城市设计师,我们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要创造一个能满足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一个“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生理、情感等诸多方面来考虑设计因素,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只有这样的城市设计才能赢得居住者的认同,使城市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虹,崔毅,马交国.和谐规划:城市规划人本主义的回归[J].规划师.
[2]张晓锋,张玉清,林宏贵.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阿坝科技,2007,1(79):25-31.
[3]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
城市规划学刊,2006,5(165):9-12.
[4]文增.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思考[J].美苑,2003,6:58-59.
[5]谢浩.关于无障碍设计的思考[J].城市,2008,8:74-7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