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我国城中村改造较难的问题,本文以蚬涌村为例,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着手,确定城中村作为新农村规划需达到的改造目标,并着重从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探讨城中村的改造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和谐;问题;目标;策略
1. 前言
过去由于缺乏对城中村的关注,城中村的发展相对城市发展滞后,其在城市发展中往往扮演着极不和谐的角色,而村民在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经济上也难以得到保证,成为城市发展后的低收入群体。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促进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国策,而城中村作为一特殊村庄群体,其发展已开始为政府所重视。由于城中村问题存在已久,改造难度很大,其所带来的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一块心病。对于城中村问题的研究和改造实践,国内取得成功的案例很少,因此,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如何促进城中村的发展,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以下,笔者将以蚬涌村规划为例,探讨有关城中村的新农村改造工作。
2. 蚬涌村现状及问题分析
2.1蚬涌村现状介绍
蚬涌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处于目前番禺发展最为迅速的中心城区南区,其周边区域的城市开发工作如火如荼,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该村村域总面积为3.9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为2618人,生活区分新村和旧村两部分,新村于中部集中布置,多为近几年来新建建筑,建筑质量较好;旧村沿区内的河涌两侧布量,多为80、90年代前建筑,建筑质量普遍较为破旧。村域内目前尚存在较多河涌和农田,生态环境较好,该村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工业,而农业在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少。由于周边城区开发建设工作很快,村周边很多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一些村现有空地也即将被征作政府储备土地,属于村可直接开发的集体经济发展用地不多,其现状是一典型的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
2.2蚬涌村现状问题分析
2008年,番禺区政府决定大力推进全区范围内的新农村开发工作,蚬涌村是重点发展的农村之一,但作为新农村开发,蚬涌村面临着较多的开发困境,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1) 经济档次低,发展速度迟缓,阻碍了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该村工业发展历史已久,但工业类型多为那种低档次、污染型的二类工业,村的工业层次低,效率和产业附加值不高,且工业厂房多为层数低、质量破旧的厂房,土地利用率很低。根据村经济统计数据,该村2001年~2007年工业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4.81%,远远低于这一期间番禺区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番禺区2001~2007年的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为12.48%)。
另一方面,村所开发的商业以沿街商业为主,规模很小,且商业档次很低,这种商业模式对村经济的整体贡献不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种低层次的产业发展模式必为城市开发所诟病,若不很好实现产业的转型,蚬涌村以后的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2) 生活区绿地空间缺乏,村内环境质量较差。
村现在居住模式为单家独院式,建筑间距较窄,建筑分布较密,住宅间缺乏有效的绿地空间,而公共绿地则更为缺乏,村整体绿化环境较差。
(3) 配套设施不完备,停车、教育、老人、文化、体育、医疗等设施较为缺乏。
根据我们对村的调查问卷显示,村民不满意的设施主要集中在停车、教育、老人、文化、体育、医疗六个方面。村里缺乏公共停车场,现有菜市场周边的停车问题通过占用市政道路停靠解决,而已建好的村民住宅楼基本均未预设停车库,居民停车不便;村目前的教育问题通过离村较远的小学、幼儿园解决,出行不便;文化、体育、医疗设施现状规模很小,无法满足村民现有需求,老人设施现状则几乎没有。
(4) 村污水直接排往河涌,对区内河涌污染很大。
现状村排水方式为雨污合流制,区内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往河涌,若任由其发展,将对现状河涌污染很大。
3. 蚬涌村新农村开发与非城中村相比面临的优势与困境分析
蚬涌村作为城中村,与其它非城中村相比,新农村开发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较大的困境,其优势主要来源于地理上的便利。由于位于城区,其商业更容易得到发展。但另一方面,其城中村的特征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开发中面临着较大困境,这种困境来源于其经济、社会与非城中村的差异,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土地资源紧张,可直接用于经济开发的土地不多。
随着城市的发展,蚬涌村土地很多将会由于城市开发需要由政府统一征用,因此,与非城中村相比,蚬涌村今后属于可供自己独立开发的土地资源将十分缺乏。
(2) 生态环境较差,村域内绿化环境营造困难。
与城区外围农村不同,蚬涌村在今后发展中,将逐渐失去其赖以依托的农田区域,而逐步为城市建设城区所包围,村域内整体生态环境将扱大受损。而在内部绿化环境营造上,由于其绿化建设标准很低,仅有的绿化多由各住户在宅前自行营造,而缺乏统一的绿化管理部门和园林绿化资金,无法同城市居住小区一样,采用较高的园林绿化环境营造标准,因此其内部绿化环境目前难以与城市居住小区绿化环境相媲美。
(3) 人员构成复杂,内部管理相对较乱。
很多村民将自身房屋改造用于对外出租,优廉的出租价格吸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在村内居住,因此蚬涌村现有居民除自身村民外,还有大批外来人口。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这给该村整体社会治安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目前,村民住宅楼门窗基本上均要安装防盗网,而这也正是城中村成为城市的治安区域较差的一个原因。
以上困境若不得到很好的处理,蚬涌村新农村开发工作将无从谈起,在该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极易成为又一“脏、乱、差”的城中村代表。
4. 蚬涌村新农村规划目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存在问题,为有效确保新农村效果的实现,使蚬涌村以后发展有别于“脏、乱、差”的城中村,首先,需合理确定其新农村规划目标,其规划目标的提出需根据其特有的城中村特征和从解决其现有的问题方面提出,为此,我们根据其实际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规划目标:
(1) 顺利实现产业升级改造,确保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蚬涌村作为城中村,随着该区城市化水平越来趆高,其内原有低档次的产业发展模式将越来越不适应现有城市发展需要,若不尽快促进现有产业的升级改造或经济转型,蚬涌村将在以后的发展中失去先机,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确保该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新农村规划的首要目标。
(2) 整治村民居住区内的绿地环境,有效改观生活区的形象。
蚬涌村要想在以后发展中改变“脏、乱、差”的城中村形象,改观其内的绿地环境是新农村发展的必要举措,而这也是现调查问卷中所反映的村民迫切需求之一。
(3) 培育健康、和谐、浓厚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氛围,增强村民对本村的场所感和荣誉感。
良好的文化生活是抵制赌博、偷盗、斗殴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最好良药,也是塑造良好的村庄精神面貌不可缺乏的条件。
(4) 强化村庄管理,塑造整洁有序、安定团结的村庄形象。
与其它城市居住小区相比,城中村在城市管理中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利因素,主要优势在于村民对本村的地域感和认同感强,便于村庄统一管理;不利的方面是村内外来居住人口多,容易成为不良社会流动人员的聚集之地。因此,若不加强对内部居住人员的管理,城中村将极易成为城市居住社区中的一个“毒瘤”。
5. 新农村规划目标的实现策略研究
5.1产业发展策略
蚬涌村作为城中村,村可作为产业开发的土地资源十分缺乏,因此对于这类可供开发的土地,合理使用方能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用。蚬涌村现状可供产业开发的土地包括两类,一类为尚未建设的储备土地,另一类为已经进行产业开发的土地。
第一类土地目前所剩不多,对于这类土地,需撇弃过去那种低层次的产业开发行为,采用一种高效、集约、附加值高的产业开发模式,这样方能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能。另外考虑蚬涌村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结合上层次规划要求,该村的产业发展以商业发展为主,因此,现状闲置土地已不适合发展新的第二产业,而宜积极开发第三产业,方能与未来城市发展需要相结合。对于现状交通条件便利的空闲地,可作为近期优先开发;对于近期交通条件不便利,尚无法具备开发商业开发条件的空地,可作为远期经济储备土地,其现状可先用于农业开发,以避免土地闲置,这样可确保产业开发的长远期结合和可持续性发展。
对于已开发的产业土地(现状主要以低档次、低效能和污染较大的二类工业为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沿街商业),考虑这类产业普遍档次低、效率低下,已不适应该区城市发展需要,需着重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方能焕发这些产业新的活力。根据这类产业的现状特征和地理优势条件的不同,我们建议采用两种不同的升级改造模式,一种模式为产业转型模式,即努力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化,这种模式主要针对现状交通条件便利,具备发展商业条件的土地;第二种模式产业内部升级优化模式,即努力实现第二产业升级改造和土地优化改造,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产出、高效能,高附加值的产业类型,淘汰现状落后产业,另一方面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变现状低效能的土地利用状况,这种模式主要针对现状交通条件尚不便利,无法实现商业化的现状工业。
考虑该村的第三产业未来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发展地位,为便于土地商业价值的发挥,商业发展则宜改过去“马路经济”的低档次商业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向“市”直至“商业城”的高档商业模式转换。
对于现状农业,则宜充分利用其位于城区的优势,发展观光、旅游和城区服务农业,以尽量提高农业的产出率。
5.2生活区改造策略
蚬涌村的生活区包括新村和旧村两部分,旧村主要位于河涌两侧,分布较为零乱,且建筑质量较差,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为便于河涌及两侧环境的改造,需对位于河涌两侧的村民住宅统一进行搬迁,因此,规划中需预留为这类搬迁住宅的安置用地。新村包括现状已建好的新村和尚未建设的安置区,已建好的新村分布较为集中,但其内普遍缺乏宅间绿地,且建筑间距较窄,绿地改造难度很大。结合其现状特点,我们建议采用两种改造模式增加住宅间绿地空间,一种为“插空补绿”式,利用街角空地,增加住宅间绿地空间,考虑现状住宅间距为6~7米,该间距留出道路通行宽度(4米)后,尚有2~3米可用于街边绿化空间营造。
另一种为“隔空补绿”式,考虑现状住宅南北两侧临路,道路面积偏大,可采取封闭一侧道路,采用一侧临路,一侧临绿地的改造模式。
另一方面,考虑新村住宅区公共绿地十分缺乏,而内部又缺乏可增设公共绿地的空间,因此,需充分考虑利用外围绿化弥补其内公共绿地的不足,考虑新村北部和东侧为两条20多米宽的河涌,可结合河涌的改造,沿河涌两侧设置沿河公园,以作为新村内部村民的绿化休闲场所。
对于尚未建设的安置区,宜采用统一的城市绿化建设标准,高标准建设小区绿化空间,以有效改观新村的绿化景观形象。
5.3精神文化生活改造策略
精神文化生活舒适程度是衡量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保护和发扬村的文化传统,提供便于村民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空间场所是需重点考虑的工作。考虑现有蚬涌村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场所均很少,规划宜尽量多设置可供进行这类活动的空间,包括室内活动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室内活动空间通过增设有关文化体育建筑解决,室外活动空间则宜尽量考虑结合公园设置,以便吸引村民前往活动,结合蚬涌村实际情况,可结合沿河公园设置这类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为便于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应提倡一种积极、进取、互助、互爱、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村宜成立专门组织,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的文化建设工作。
5.4村庄管理策略
蚬涌村过去房屋出租由村民各自为政进行运营,村缺乏统一管理,而村民为便于出租,往往疏于对出租人员的管理或者放宽对出租人员限制,这是造成该村出租物业较为混乱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现城中村出租物业管理的一个通病。若任由其发展,容易使城中村变成不良社会流动人员聚集的场所,因此,为确保村庄的有效管理,宜加强对出租屋内外来流动人员的管理。建议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出租模式,成立专门出租部门,集中统一管理村出租物业或统一对村民的出租行为进行监管,以确保出租行为的有序化。另一方面,宜积极引导外来人员参与村集体精神文明生活建设,以提高外来人员对村集体的场所感和荣誉感,使外来人员的个人行为能有效融入村集体行为当中。
6. 结语
笔者对蚬涌村的规划探讨,仅仅是城中村改造的一个简单案例,这种城中村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尚未被城市建成区所包围,改造起来相对容易。当然,这需要尽早介入改造,合理制定改造策略,若任由其发展,城中村问题将会愈来愈严重,使以后的改造越来越难。另外,各地城中村情况不一,其策略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然而,不管哪种改造模式,确保城中村和城市发展的和谐、村经济和精神文明生活的健康发展,以及村民的安居乐业,依然是我们城中村改造的共同目标。只要能勇于面对城中村问题,充分考虑村庄的需求,有效协调村庄和城市发展的矛盾,相信城中村问题会逐渐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李志勇.杨永春,中国城中村问题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甘肃科技2008(7)
2.代志鹏,"城中村"问题及其反思[期刊论文]-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冯健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期刊论文]-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4.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5.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