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化资江东岸风光带的规划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1-01-10 16:25 热度:

  摘要:风光带的建设对提升城市旧中心区的城市形象、人居环境,体现城市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项规划为民、施政为民的民心工程。本文笔者简单介绍了新化资江东岸风光带规划思路,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资江;风光带;规划;规划原则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化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为了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需要,编制新化资江风光带规划是新化县人民政府以人为本,创造具有生态城市特色的人居环境,提升新化城市品质的一大举措。
  一项目背景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娄底地区西部,雪峰山东南麓,跨资水中游。东北至东南与涟源、冷水江市交界,南至西南与邵阳、隆回县为邻,西至西北与溆浦县接壤,北与安化县毗连。境内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山光水色秀丽,素为湖湘瞩目之地。
  新化县城交通便利,集公路、铁路、水路于一体。湘黔铁路,S217省道,资江纵贯县城南北;S312省道横穿县城东西,东距娄底市100公里,距冷水江市15公里,南距邵阳市约80公里,西距怀化市约200公里。
  资江流经县城中部,河段蜿蜒曲折,是新化县“山、水、城”相间,有机生长的组团式城市发展结构模式中一条重要的纽带。
  1.jpg
  图1总规划图
  二规划目标
  根据《新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要求,资江风光带为新化城市空间结构“一带两团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将资江风光带建成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风景艺术长廊。为塑造城区山、水、城相交融的城市空间景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发掘名人、名河、名山、名歌的文化底蕴,创造出现代化山水城市的城市景观。
  三区域历史文化分析及现状分析
  3.1梅山文化是资江文化特有的文化载体。
  背景:此山古已有,因多产梅,故名梅山。古梅山人,蔽屈原,笃信巫。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信仰、歌谣、武术、医药、饮食、娱乐等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学者认为,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
  思路:以梅山文化、新化武术等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掘新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
  3.2用地现状
  ①现状用地多为菜地、水田、旱地和滩地,有零星水塘。河线蜿蜒曲折,沿河有新化造船厂、龙王池水厂、老干活动中心和少量民居等。基地地势高低错落,黄海高程一般为161—182米。防洪堤标高在174.78—176.69米之间,防洪堤将基地分为堤内外两部分,堤外场地标高161—170米,堤外场地分标高168—180米。
  ②现状景观概况:自然植被单一,滩地、台地二级平台的走势明显,景观呈现出郊野观光的特点。水塘、滩地、台地以及坡面构成了现状景观风貌。
  ③存在问题:本次规划用地大部分为防洪堤外用地,堤外用地的开发建设对城市防洪有一定的影响。本次设计依据《新化县城市防洪工程评价报告审查会会议纪要》以及新化县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将堤外部分用地用来建设河滩公园,以满足城市发展后人民休闲需求。建议增加过洪断面,满足防洪需要。
2.jpg
  四规划的基本定位与目标
  4.1基本定位
  通过对现代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趋势及基地区位、周边环境和现状等因素分析,资江风光带定位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良好生态基础,强调以人为本,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城市岸线风景艺术长廓。
  4.2发展目标
  通过强化新化资江多元复合的特性,充分挖掘和发挥资江自身的特征潜力,吸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统筹各方面发展因素,形成综合性的整体优势,以达到修复滨水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带动城市旧街区的更新,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形成气势恢弘、独具特色的新化现代山水城市,从战略高度提升新化文化品位和环境品质,打造魅力新化的总体发展目标。
  五规划指导思想
  “高河滩”滨水景观设计理论:结合防洪的要求,充分尊重现有地形、地貌,注重城市滩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城市功能,创造良好的城市滨水景观。
  “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以人为本,保持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系统为首要切入点,进行城市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理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从而减少或弥补人对自然的破坏,同时,注重风光带将来的发展。
  六规划原则
  1、文化先导的原则
  尊重场地所在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充分体现新化资江的个性和特色,在功能设置、防洪处理、整体形象等方面强调其独特性。
  2、生态优先的原则
  尊重场地特有的自然特征,强调其在城市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3、整体性原则
  充分体现新化资江在新化县城城市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作出贡献。
  4、实用性原则
  增强新化资江风光带的的使用价值,使之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游览的场所。
  七规划框架和基本思路
  梅山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融入在各种物体中的物化了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宝贵财富,保护、发掘、整理、研究这笔财富,使之有利于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这种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今人的“家当”,如何使其发扬光大,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保值增值,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
  根据现代景观规划的特质结合新化的文化脉络,提出历史文化——现代生活——城市标志——生态休闲的理念结构,并结合共生概念,通过时空主线(过去——现在——未来),创造出现代城市的生态风光带。
  以新化的文化、历史、自然、生态为基础,堤内与堤外分别考虑,统一规划。结合规划地段原有地形和周边用地,采用“分段”及“分层”的设计手法,使风光带成为新城与旧城不可替代的过渡和连接。
  堤内用地局促,运用小尺度的设计手法,建立起文化节点与绿地及步行系统相叠加的文化生活空间系统。
  堤外运用“大地构图”的设计手法,就原有地形地貌进行规整,尽量减少土方工程,治水与亲水机能并重,使本区成为自然舒适的休闲活动场所。
  为体现滨江风光绿带的景观效果,大量运用了西方园林几何构图的景观设计手法和现代园林流畅、简洁的造景手段,局部地段运用自然的大地景观,借鉴西方几何园林比较夸张的手法,采用大尺度、大构图,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整理,局部挖方填方,并运用传统山水园林的“收与放”、“借景与对景”、“断与藏”、“聚与分”等设计手法,尽量给不同使用层次的人提供不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并形成“资江八景”的景观格局。
  一方面,充分利用现状地形,结合放坡,形成大尺度的带状地景,加强大堤和城市景观与资江景观的联系;另一方面,简洁与大尺度的现代广场在主要入口(望城路、上梅东路、白沙洲路、梅苑南路)处与城市空间相联系,延续了周边现代化城市肌理的空间形态,使资江风光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
  八规划布局
  1、功能结构
  风光带是一种线性空间,人在其中的活动方向性较为单纯,本设计通过运用各种景观元素的组合,形成开合交替的具有一定节奏的空间序列,使得沿江景观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同时运用资江的线型河道,结合城市功能要求,建设城市绿带,布置营造景观。在城市干道与河道交叉结点,因地制宜地做重点处理,在局部地段放大加宽景观面,形成一些节点空间,使得层次感得到加强。
  沿江风光带全长约8.0km。根据沿江自然地形条件和规划发展概念,方案建构了“两带、四区”的景观空间整体格局。
  “两带”防洪堤外高程167.28米以上的一级平台形成的滨江景观休闲带;大堤和大堤局部放大形成的综合观光休闲带。
  “四区”即梅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白沙洲现代城市生活区、资江半岛标志性城市景观区、白龙湾生态运动休闲区。
  2、总体布局与分区概念
  在功能结构统领之下,资江风光带四个功能分区分别以“人物记忆”、“盛世和谐”、“时代之光”、“绿岛沙湾”为主题,共同奏响整篇乐章。
  ①梅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规划区内资江的下游,科苑路以北地段。该景观段分为历史和文化教育两部分。历史景观段以再现新化的历史为主题,在江岸运用历史人物雕塑唤起人们对城市美好的记忆,突出资江的历史气息。文化教育景观段以新化一中、东方武校为背景,规划充分整理发掘人文景观,并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以文化为主,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规划客运码头,预留龙王池水厂用地。
  ②白沙洲现代城市生活区:位于资江的二桥附近,科苑路与学府南路之间地段。该地段滩涂面积较大,主要为堤外部分。规划以生活为主线,运用西方几何构图手法采用铺地和大面积绿化进行设计,体现现代新化和谐盛世的城市生活。该区域北段用地开阔,设计以动态为主,以展现新化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南段现状用地为良好的农田、菜地,规划以静态为主,为人们提供静态休闲、游憩的场所。
  ③资江半岛标志性城市景观区:该区是规划区中心地段,该区位于资江岸线的转弯处,同时处在新城的纵向景观轴线上。结合该区段在整个规划区的地位,规划设计时代广场。广场中心的标志——生命灯塔记载着新化—新资江发展的历史,同时又成为新化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3.jpg
  ④白龙湾生态运动休闲区:该区段位于规划区内资江上游,地形地貌特征明显,保留原有的湿地和浅滩,并加以适当改造,形成静态休闲和动态休闲两个区。生态绿地、湿地及滩地构成绿岛静态休闲区,沙滩阳光浴场构成热闹的滨水娱乐区。
4.jpg
  九结语
  沿江风光带是一个地域性、城市认同感、归属感均较强的区域,不同类型的城市有不同的建设特性。同时,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是融规划、园林、建筑、道路、市政、水利等部门的综合工程,对风光带植物配植、灯光照明、喷泉设计、环卫设施配套、市政管线综合、建筑小品搭配等都有相应的规划要求。只有多部门协调,尊重城市历史、尊重城市人民、尊重城市生态、尊重建设科学规律,则必定能创造出群众满意、独具特色的沿江风光带。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21世纪的城市.关于城市未来的柏林宣言[J].城市规划,200(12):60—61.
  [3]刘振美.城市海滨风景区的景观组织[J].新建筑,1996(1):45-46.       论文

文章标题:浅析新化资江东岸风光带的规划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636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