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对减排的压力非常之大。
《城市中国》以“城市智慧与中国俱进”作为杂志定位,于2003年创刊,是国内独一无二的一份城市研究型杂志。它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视野,从政策、规划、建筑、经济、人文、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领域的各层面出发,全面剖析当代中国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轨迹与思路。
中国的环境与发展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污染物减排是我国从区域总量控制的角度来全面控制城乡工业、生活污染源的排放,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由单纯工业污染源的防治到运用综合手段实现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生态环境已成为十七大报告所描绘的2020年中国小康社会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应当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可以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
一、环境污染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高速增长与污染物减排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如何让人民群众直接体会到污染减排的成果。
SO2、COD的排放总量减少了,能否直接反映出全国环境质量的改善,城市河流、湖泊、海湾富营养化的程度能否降低,都是未知数。污染物削减与大气、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不能一一对应的问题,是一个如何让公众感受到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果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污染减排经济政策不完善的弱点更加明显。
污染减排的经济政策不完善,资金投入已经是现在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目前正常渠道满足不了环境保护需求、没有资金投入硬性要求、中央政府投资远未落实、企业投资没有形成激励环境、社会融资问题较多、投资效果和环境绩效欠佳等问题。另外,约束污染减排的经济政策没有到位。例如,排污收费和污水处理收费等制度仍然存在征收面窄、收费项目不全、收费标准偏低、征收力度小、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污染减排的投融资政策不够完善,不足以全面支持污染减排工作。
二、推动城市节能减排措施
(一)坚持政策引导,强化政府调控管理。
出台地方城市法规、政府规章文件,颁布修订出台节能减排地方标准,制定实施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制定能耗标准、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准入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修复责任制度,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政府牵头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例如:2010年4月前,上海已完成43家企业共79台10吨以上锅炉的烟气脱硫或洁净煤燃烧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中小锅炉天然气替代;2009年底前,关停包括上海焦化1#和4#焦炉、上海水泥厂、浦东水泥厂等在内的高污染企业、生产线600-700家(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2010年4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一季度,中国发电量增长15.5%,较同期国民经济增速快了4.4个百分点。在电力供需从紧张转向基本平衡的背景下,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现象再次抬头,中国节能形势仍然严峻。政府应作为节能减排的带头人和组织者,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才能保证经济真正意义上的稳步发展。
(二)着手城市低碳长远规划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灾难风险不言而喻。
要想化解高碳时代给我们带来这种灾难,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一定要变。要发展理想的、宜居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必是关键之一,保证可持续发展。单单依靠节能减排的纯技术手段还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碳排放,还需要增加更多的标准因素,这就需要城市低碳规划,寻求未来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也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必然成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直接手段。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低碳发展框架,揭示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城市生活、低碳城市运行三大体系之间的耦合关系,为建立对应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进程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技术支持。譬如:河北省石家庄市2010年按照“系统规划、滚动开发、交通先行、项目带动、产业引进、环境营造”并进原则,将全面加快滨河新区开发建设步伐,重点在30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低碳生态示范区和滨水生态宜居新城。”新区规划中将以生态为保障,不安排容易产生污染的重工业项目,以突出总部经济、创新产业、现代物流、行政中心、职业教育等功能,构建科技含量较高的全新城区。2010年主要目标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化学需氧量下降5.2%,二氧化硫下降3.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
(三)健全低碳城市,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需要从减少能源浪费和高污染排放方面入手。
针对特定的环境、低碳技术创新,考核传递途径,从技术、体制、成效、文化等方面选择有效的绩效评价政策。构建低碳创新组织机构,结合城市发展标准、法规,专门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低碳创新项目、节能减耗、减排等技术创新补助。对重点耗能企业进行长期跟踪,监管,对未按要求采取节能减排企业进行限期整改。鼓励社会低碳消费,试行强制低碳采购,低碳高端节能产品、新能源的研制开发。例如:广东省东莞市推广高效照明产品58万只,其中包括43万只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与15万只三基色双端荧光灯(T5、T8)。可每年节电2316.2万度,节约标准煤约9375.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162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69.1吨,减少TSP排放量约132.1吨。今年中标产品的外包装和本体上统一印刷“财政补贴绿色工程”标识。每户居民凭身份证可买到30只,可享受中标价打5折优惠及不少于2年的售后服务。国家的激励政策鼓励人们的低碳消费,促进城市发展节能减排实施。
三、对我国今后减排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全过程减排机制
构建从污染物产生的源头到排放的全过程系统减排体系,以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前提,节能、降耗、技术进步、治污、监管、激励、增效系统推进,全社会参与、全过程推进、全方位考核。强化资源需求端的前端减排和经济运行过程的中端减排,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从根本上实现节能减排。要突出地方政府的减排责任,并采取税收、补贴等综合有效措施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伟大实践,引导全社会“深度”参与节能减排。
(二)有效控制不利于污染减排的行为
通过制度变革遏制破坏环境的行为。严格按照污染物减排考核办法的要求,试行污染减排指标未完成的一票否决。搞准搞实列入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环保指标。进一步弱化GDP在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中过强的做法。预期性的GDP指标增长应以确保约束性减排指标实现为前提,具体落实又好又快的方针。对于特殊敏感地区试行取消GDP考核的硬性要求。对国资委管理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中逐步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的权重。突出地方政府的减排责任,改变上级环保部门考核下级环保部门的局面。提高环保部门独立性。监督中央政府部门带头实施规划环评。
(三)加快建立污染减排的长效鼓励约束机制
建立以节能环保为导向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将环评工作与总量控制结合起来,实施环境容量前提下的项目审批。加强减排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严格执行“三同时”与区域限批、流域限批、行业限批制度。完善排污收费制度,一步到位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对区域实施循环经济规划及实施效果评价制度。推进污染减排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参与,采用包括命令、非命令型、自愿手段在内的“混合”政策措施。政府采用减(免)税、消费者直接补贴等激励手段,推进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消费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