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绿色慢行交通系统构建模式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7-01-25 15:20 热度: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一些城市乃至小城镇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越来越大,建设低碳城镇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各个环节的低碳创新中,发展绿色交通也是首当其冲。

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杂志——中央级优秀月刊杂志,国内刊号:cn11-4418/TU;国际刊号:ISSN1002-8439;邮发代号:2-556。杂志是专门为小城镇和村庄建设服务的集城镇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和信息性于一体的优秀月刊,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建设研究院主办。重要栏目包括高层访谈、聚焦重点镇、论坛、城镇化研究、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城镇规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三农问题、可持续发展、环球博览、建设与管理、信息等。

  本文作者通过对永嘉桥下镇主城区控规的简要介绍,总结自身在编制小城镇主城区控规的过程中碰到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浅析绿色慢行系统与规划道路及用地之间的互动关系,突出绿色慢行与公共空间的结合,达到有效引导绿色出行,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

  永嘉县桥下镇是温州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小城镇,位于瓯江北岸永嘉县域,与温州鹿城区隔江相望。城镇人口2.5万人,规划人口6万人,镇区距离温州主城区20公里,以金丽温高速公路为主要通道联系温州主城区。这种类型的小城镇由于与大中城市距离适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配套系统,一般可视为大中城市的卫星城。

  桥下镇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教玩具之都”,教玩具产业创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从“前厂后店”的家庭作坊起步逐渐聚集形成颇具规模的产业区,产品占全国市场的60%,并出口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教玩具业和外贸服装业两大支柱产业,带动桥下镇经济迅猛发展。但是,由于规模偏小、规划起步晚、基础设施落后、管理力度不够、经济动力不足、政策不配套等小城镇自身的局限性,依靠工业迅速发展来带动城镇经济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城镇配套的系统建设,导致城镇化水平远落后于工业化发展。

  在规划编制初期,通过对路网现状的梳理,我们发现桥下镇路网也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首先,城镇内部道路等级不明确,识别性不强,且功能混乱;道路网不成体系,自然肌理明显,且静态交通设施匮乏。由于城镇内的村庄行政相对独立,村路密度较高,但道路多为断头路,并且修筑简易、宽度不一,道路等级低。

  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的保有量逐步上升,小城镇道路本身又缺乏规划和统一设计,致使人车争路现象严重,人行设施严重缺乏。加之居民的交通安全法制意识薄弱,缺乏足够的交通安全意识,导致存在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再次,公共交通比重偏低,系统建设不完善,公交线路少,公交场站设施缺乏;现状仅有14路公交线路往返于桥下和温州,承担着部分对外客运的功能。同时,小城镇居民习惯于自行车、助力车、摩托车等作为交通工具,致使小城镇公共交通的客运量只占总体客运量的很小份额。这种状况给小城镇的道路交通和交通管理造成很大压力,也严重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对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我们提出了梳理内部、动静结合,构建慢行、绿色出行的解决方法。

  首先,通过梳理内部路网,结合外围过境交通,形成完善的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等级体系,分别承担各自功能;结合旧村改造并参照服务半径布置公共停车场,促使车行活动动静有序。

  其次,在主要道路系统框架的基础上,设计慢行系统。慢行系统并不只是常规理解的步行系统,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系统,步行系统的对象为人,非机动车包括自行车、电动车以及三轮车等。从功能上看,慢行系统还可分成慢行休闲系统、慢行交通系统和对外衔接系统三类。通过对慢行系统的设计,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相对分离,可以适当缓解“人车争路”的问题;结合城镇公共设施空间进行设计,有助于把城镇开放空间归还给公众,增强城镇公共空间的活力;而作为一种短距离的出行方式,慢行交通能源消耗少且无污染,对优化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再次,完善公交网络,城镇交通要从单一模式向一个多模式相互支承的交通体系转变。小城镇用地规模较小,出行距离较短,应该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鼓励居民使用自行车和步行出行,合理发展公共交通,严格限制摩托车,对小汽车应该采取不限制拥有、引导使用的政策。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提高交通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环境负效应和能源消耗,达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桥下镇是个山水城镇,三面环山,南面瓯江,镇区中间有西溪南北蜿蜒而下,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规划考虑整合镇区中部山体,形成城镇中心的山体公园,结合城镇公建中心和西溪水体景观廊道,设计慢行休闲系统,主要慢行集中区域位于城镇中部及沿西溪两侧。

  慢行休闲系统分为两部分:慢行休闲廊道和滨河慢行带。

  慢行休闲廊道主要以城镇主要干路为依托,结合指陀山公园及两侧城镇服务中心区域商务、商贸服务等地块公共空间设计形成相对集中的慢行空间,主要功能是串联各大公共活动区。慢行空间包括道路两侧的慢行空间(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建筑退让空间以及沿线山水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节点。与沿线土地开发相适应,形成滨水商业、餐饮、娱乐、休闲等活动场所。

  滨河慢行带主要是沿西溪,结合防洪堤改造和沿线绿地控制进行非机动车道设计,慢行空间包括河道两侧的步行专用道和非机动车专用道,结合西溪沿岸亲水平台和防洪堤坡地适当扩展慢行空间设计为滨河公园、广场等,滨河慢行道可视绿化带宽度在河道两侧或单侧开辟。慢行道应靠近水体,步行专用道宽度2-4米,非机动车专用道宽度1.5-3.5米,二者采用绿化带分隔,慢行交通设施可结合隔离带设置。滨河慢行带应因地制宜设置游览性质的慢行道,以自然风光、 旅游、文化展示、休闲运动为主,并按500-600米间隔建设亲水休憩小广场,沿途设置休息设施,增强慢行活动的驻留性。

  慢行交通系统主要指城镇路网中的慢行部分,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在本次规划中尽量做到机非分离,增强城镇居民出行的安全性。

  对外衔接系统是整体慢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支路、沿线地块、公交枢纽、自行车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点等等。其中规划建议自行车停车场和租赁点主要设置在滨河慢行带沿线和商贸中心地区,引入公共自行车服务,在公园、广场等主要吸引点布置自行车存放、租赁点;公交枢纽的布置应注重公交站点与慢行空间的合理衔接,实现人流的有效、快速疏散,提高公配设施的使用效率,并合理设置出租车停靠点。

  结语:

  绿色交通体系以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作为主要出行方式,与城镇慢行系统构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自行车出行距离适中,适合于小城镇居民日常的出行范围;公共交通一般可作为相对较远距离的出行方式。

  城镇慢行系统的构建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增加人们自由交往的机会,促进城市经济活动的繁荣;更是公共交通的有效辅助与补充,是引导更多人采用步行或者“步行+公交”的绿色出行方式,节约社会资源的一种技术手段。

文章标题:城镇绿色慢行交通系统构建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3475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