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与社会历史进程的互动关系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7-01-22 15:13 热度:

   城市空间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息息相关,城市空间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本文以南京浦口-下关地区为例,深刻分析了城市空间变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

杜区

  《杜区》杂志着重突出以下特点:一、指导性 及时传达中央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的讲话、指示,刊登对有关部门领导的专访和有关法规政策;二、示范性 系统集中地报道国内和国际各城市在社区建设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树立可资借鉴学习的样板;三、操作性 准确 具体详实地介绍各地在某一方面、某个环节的好做法,从微观层面探索搞好杜区建设的最佳途径;四、前瞻性 跟踪中外社区建设理论的发展前沿,在理论层面为社区工作者解惑答疑,预测社区的未来发展;五、普及性 以专门栏目宣传普及社区建设的基础知识,解答社区建设指导者和社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六、借鉴性 汲取提炼国外社区发展之精华,为中国杜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南京浦口-下关地区城市社会历史进程的梳理,探讨了城市空间与社会历史进程的互动关系,并从政治、经济和交通方式变革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空间变迁的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的形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推动,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形态与格局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历史与城市空间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互动的关系。

  对于南京浦口-下关这一承载众多历史重大事件的特殊地区来说,通过对相关历史的梳理,并探寻它们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的内涵,并在进一步的城市设计中提出更理性的设计策略。

  1. 浦口-下关地区城市社会历史进程

  1.1缘起

  下关是一个古老的商埠,早在六朝时期,就建有“白石步码头”;宋元时期,这里建有漕粮仓库、驿传水站、龙湾都船场,是官商水运和修造船舶之要地。明代,下关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始发地,更是繁华商市。近代,1842年,在英军康华利号旗舰上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宣告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2开埠

  1899年,清朝政府被迫签署《修改长江通商条约》生效,宣布南京下关即将开埠;同年5月,下关正式开埠,设立金陵关。

  1.3繁荣

  1908年沪宁铁路、1913年津浦铁路通车,下关成为名副其实的物资集散和贸易中心。经营长江航运,开埠通商,下关向近代港口城区转变。1920年以来,沿惠民河东岸逐渐形成了粮油、食盐交易市场,从徒门沟以北到永宁街一带形成了木材交易市场,下关成为物资集散和贸易中心。

  1.4转折

  1949年 ,人民解放军在浦口发起渡江战役,随后解放南京。社会政治的巨大变革之后,浦口-下关地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1.5沉寂

  1968年,随着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和玄武湖北侧的南京站的建成,下关、浦口车站地位从此下降。

  1.6机遇

  2006年,随着南京跨江发展战略的确立,下关-浦口获得了极佳的发展机遇。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的下关-浦口地区,通过各方面资源的整合,重新焕发生机。

  2. 城市空间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1政治活动因素

  城市从产生到发展,每一过程无不与政治、政策有关。重大的政治事件会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1.1下关开埠的影响

  在1842年以前,下关只是作为码头仓库区和军事功能区缓慢发展着。而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开始逐渐瓦解中国的封建经济。到了1899年 ,南京下关开埠以后,南京逐步成为江海航运的枢纽。其后,下关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三个铁路始发站之一和最大的铁路运输中转站。

  2.1.2国民政府的政策影响

  从下关开埠之后,一度使下关畸型繁荣。商埠街、大马路一带商贾云集,洋楼林立,颇有一种商埠景象。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并制订《首都计划》,使南京的城市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为运送孙中山灵柩而修建的城区道路奠定近代南京城市道路格局。下关地区开始与主城交通线对接,成为了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生长极。

  2.1.3十年动乱时期的影响

  十年动乱期间,城市建设的基本停滞,浦口-下关地区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68年,由于南京长江大桥和新南京站的建成,又使浦口-下关地区所的交通地位进一步丧失。浦口-下关的发展在这段时期陷入了停滞。

  2.1.4新时期跨江发展战略的影响

  21世纪,南京提出了跨江发展的城市战略,浦口新市区的发展显示出喜人的局面,大学院校、经济开发区和商业地产在浦口相继发展壮大。相对应的下关地区,经过这几年的开发建设,通过对城中村的改造、绿地广场的建设,整体品质得到提升,成为南京又一宜居地区。

  2.2经济因素

  经济始终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模式之下,会产生相适应的城市空间。

  2.2.1封建经济时期

  在1840年以前,小手工业和农业为社会主导产业,这种经济模式产生出的城市空间表现为松散、无序和随意的特征。并且,由于当时南京城市发展还只限于城墙之内,重点是城南,下关只是作为军事船寨和漕运仓库而存在。这一时期,下关-浦口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空间。

  2.2.2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自下关开埠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进入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城市空间在商品经济和近代工业的双重影响下,开始逐渐地形成和发展。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相对集中的城市空间,此时开始在浦口-下关逐渐形成发展。

  2.2.3建国初期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反映到城市建设上,基本上延续着解放前的基本格局,其中大量产生了自我建设的低标准居住区。它们与码头区的工业、商贸相混杂,使得城市面貌逐渐变得混乱和无序。#p#分页标题#e#

  2.2.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城市建设对城市品质的需要,浦口-下关地区迎来了更新和复兴的机遇。大片的城中村被改造为公园、公共设施或新建小区;道路基础设施得到更新。城市空间充分展现出由于经济强盛而带来的改变,展现出现代、自由、民主的特点。

  2.3交通方式变革因素

  2.3.1水运作为主要交通方式时期

  民国以前, 水运及人行路网是浦口-下关地区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 城市空间沿长江发展, 以天然河流与自然山体的特征。经济活动密集成团, 土地利用集中于长江岸线一点, 城市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团状特征。

  2.3.2铁路的兴起

  1908年沪宁铁路、1913年津浦铁路通车,下关码头作为联结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的枢纽成为南京市新的增长点,由此带来了近代工商业的繁荣发展。由于需要与老城区的紧密联系,城市空间开始沿中山北路与老城南对接,而绕铁路站点周边也成为了城市的重要增长区,形成了点-轴型的城市形态。

  2.3.3汽车时代

  9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的普及, 汽车交通成为城市中首要的交通方式。首先, 小汽车逐渐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 其次大力兴建了高架路和快速路 。高速路网的建设使城市空间可达性和时空性空前提高, 引导下关-浦口城市空间格局向网络化结构演化,之前以道路格局被汽车时代所需的大路网结构所取代。

  2.3.4立体交通时代

  21世纪的交通是立体化、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人们希望在效率、舒适和健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大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构是重要一环,南京地铁三号线路正经过浦口-下关地区,这引发了城市空间的又一次变革,沿轨道线的城市空间得到高度的发展。

  3. 结语

  通过对下关-浦口地区历史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笔者初步了解了城市空间与社会历史进程的互动关系。影响城市空间的并不只局限与本文所列出的几种要素,城市空间的演进包含无限多的各类要素的叠加,而本文所列的三方面的角度只是针对此地区的某一种观察分析思路。最终的目的是在未来的设计中为规划决策提供有力的背景支持。

  参考文献:

  1.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6.

  2. 俞明.论下关开埠对南京政治经济地位与城市发展的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1999,(4):41-45.

  3. 孔孝云董 卫.历史城市中心区的演变过程及其空间整合研究——以杭州市武林广场及周边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06,(12):42-45.

  4. 孟凡浩闵天怡. 文化、生态、空间的延续和整合—南京下关老城概念性城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06,(12):69-77.

文章标题:城市空间与社会历史进程的互动关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3471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