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很多城市都是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就需要我们一定要做好城市的防洪工作,尤其是一些山区小城镇,更是需要特别注意。本文就通过结合山区城市的一些防洪现状,对如何做好相应的治理以及解决措施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讨论。
《城市道桥与防洪》创刊于1984年,是面向全国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和排水工程界的科技期刊;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技术类刊物。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办,全国城市道路与桥梁技术情报网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 读者对象主要是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产品生产等单位以及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系统的相关专业人员及大专院校教师与学生,国内的作者和读者已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2002年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优秀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特征主要呈西高东低走势,地理以及地质环境也呈现出多样性,境内拥有高原、平原、山地等多种地理形势。而依据相关统计,当前我国的山地大约占我国总面积的34%左右,是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种地形。因此说,做好现阶段山区内部的城镇的防洪治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通过结合山区城市的一些防洪现状,对如何做好相应的治理以及解决措施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讨论。在我国古代的社会当中,在修建城市时,大都会遵循“依山傍水”的原则,虽然在一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和经济,但同时也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说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一、防洪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依据调查和研究显示,我国大约一半以上的城镇都有山区,虽然给当地的工业以及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由于受当地气候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引起一些地质和自然灾害,比如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不仅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给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安全隐患。
应该说,山区洪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来势比较凶猛,而且陡涨陡路,不容易防范和治理。此外在山区的一些城镇,由于其山沟面积较小,所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可如果遭遇较大洪水,就会束手无策,根本来不仅采取任何保护和防御措施。就拿西部一些省市来说,单是1988年这一年之内,遭受洪灾的城镇就已经超过了30多个。且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山沟小流或者是洪水造成的,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防洪过程中,要切实做好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的防御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领导对城市与防洪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致使在选择防御以及治理方案时,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往往只重视防洪的一些工程措施,而缺乏对河道的综合治理,没有对泥沙淤积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像黄河中上游的一些城市,在兴建防洪措施时,由于没有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只是修筑了几座泄洪涵洞,致使每年汛期,都需要对涵洞内部进行相应的清淤作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不利于日常的管理与维护。
(2)在治理过程中,一味的强调重视农业经济,一味的重视水保措施,忽略了下游城市的生产安全,也忽视了防洪过程中的社会效益。此外在防洪过程中,相关人员还搞混了水保措施同城市防洪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一般来说,城市防洪主要是为了防治30年或者是60年甚至是百年一遇的洪水为其最终目的。而水保措施则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以“截留”的形式将常遇频率雨水堵塞住,以避免和治理土壤流失为目的的。从两者的治理方法以及治理手段还有最终目的来看,两者是不同的。
(3)大都使用修坝的方式来消弱洪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头顶一盆水”的局面。此外在防洪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城市的蓄水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中下游城市的一些防洪问题,这样,不仅没有做好城镇自身的防洪工作,反而也加剧了下游一些城市的危险。
另外,在防洪作业过程中,还有其同一些问题,比如在对洪水计算时方法比较简单粗糙;城镇自身的排水系统不够合理;在对城市防洪规划进行编制时,提供的数据不够准确,致使在同当前的城市规划缺乏一定的协调性。
(4)山区城市“依山傍水”,大都建立在山箐、溪口下游的堆积阶地上,城镇兴建初期,由于社会财力弱、人口少及发展缓慢的因素,城镇与山箐、溪口有很大缓冲区间,山箐洪水在缓冲区间经拦截、下渗、森林生态涵养吸附等,山箐洪水大部分损失,洪水洪峰、洪量、历时减小,下游城镇安居乐业。
进入90年代以后至今,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膨胀加剧,土地资源紧缺,随着国家基本良田保护政策的落实,山区城镇以4—6倍的扩张,城镇发展只有“靠山吃山”,侵占了山箐洪水缓冲区间。短历时、大洪峰已成山区城市外围防洪安全重大隐患。
(5)另外,随着山区城镇逐渐开始城市化发展,致使大量地表被混凝土硬化,导致雨季地表径流过程中下渗土壤中的水流几乎为O,再加上老城区排水系统的不合理,根本承担不了当前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排洪问题。因而形成一雨成洪、小雨成患、大雨成灾的情况。城镇市内排洪问题也日趋突出、必须关注解决:
排水系统提高排洪标准;
大型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等空旷场,需要使用空心地砖、砼网格等进行铺筑;另外绿化带以及绿化区等地面要低于四周路面、地面;此外要将排水沟沟底逐渐划分成为小段间隔硬化等。用来以后加大雨水下渗,减少和控制地表径流。
二、防洪治理措施
当前山区城镇在开展防洪治理工作时,应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其后特点,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体系,要在确保发挥系统最大功能效益的基础之上,综合的运用各种研究措施,不能只是片方面的重视某种措施和某种方法。在对防洪体系进行设计时,可以将整个系统依据一定标准将其划分成为2个系统。其相应的治理以及对策如下:
1.坡面治理系统
该系统在当前城市防洪体系中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有效的截留汛期洪水所产生的泥沙,以有效的避免和预防河流在上游工程中产生过多的淤泥,进而能够减少各种工程设施的检修与维护次数,延长其使用寿命。此外利用这种系统还能截留雨水,支持当地的农业发展。但它的缺点就是,如果遇到较大洪水,那么先前所采取的多数治理措施就会丧失其原有的作用,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例如地边梗在被洪水冲坏之后,就会加大河流中的泥沙量,并在下游的工程设施中形成淤积,进而加大了洪峰量。在这个体系当中,很多治理措施都是从上到下群体分布的,一旦个体发生毁坏,那么势必会形成连锁反应。
(1)坡面治理措施
这种治理措施包括田间工程措施以及农牧技术措施还有水利工程措施等等:
A.田间工程措施。这种措施由于受各地气候以及土壤还有种植作物的种类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也不同。依据一定标准和流程,其措施主要包括:截水坑以及地边梗还有截水沟与水簸萁等等。
在上述的这些工程措施当中,通过修筑梯田以及地边梗还有截水沟与水簸箕等工程措施,由于其相应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在作业过程中,一般都需要将地表土疏松,以增加水流下渗能力,达到阻碍水流运动的效果。
B.农牧技术措施。当前我国的农牧技术措施一般分为:沟垅耕作以及掏钵种法、横坡耕作与免耕法、间作套种等等,此外还包括轮作以及混播还有深耕等措施。
应该说,在当前山区城镇的防洪过程中,农牧技术措施往往同上述的田间工程措施联合运用。当地面的整体坡度小于4%时,由于水流较慢,因此所产生的侵蚀较轻,这时会选择使用农业技术措施来治理;而当地面坡度小于9%时,大于4%时,水流就为加快,同时也加大了侵蚀能力,这时往往需要两者结合起来使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上述所讲的一些田间工程措施,比如修筑梯田等措施来降低坡度,然后再辅助于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减少和控制泥沙流失;而当坡度大于9%时,则就主要选择使用田间工程措施,来实现蓄水固土的目的。
2.沟道治理系统
这种系统其主要的作用有:在遇到洪水时,就会集中相应的截留坡面,以避免和预防在下游的泄水设施中产生淤泥,进而能够让洪水顺利的流过市区;能够起到一定的缓洪还有分洪与泄洪的作用,从而大幅度降低下游工程设施的负担。这种系统所经常使用到的治理措施主要有谷坊以及沟壑土坝还有护岸工程与淤地坝等等。
一般来讲,谷坊是在一些山溪沟道之上,位于河流上游且位置比较陡峭的地区,横向修筑而成的一种低坝,它的高度往往控制在6m以下,其目的就是为了固定沟床,进而避免和预防形成沟底下切以及沟壑。而淤地坝则主要是指在相应的支沟内拦截泥沙,从河流的上游向下游修筑的土坝。从其作用上来讲,谷坊同淤地坝相近。
三、总结:
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防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山区城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的大问题。如果在治理与预防过程中,处理不当,不仅会对当地的工农业经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影响人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山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切实做好防洪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关天胜.城市(镇)防洪规划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厦门科技.2009(02)
[2]靳建市.浅谈我国城市防洪的特点与变化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
[3]陈波,蔡平.加强城市防洪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05)
[4]楼爱芳,王湖南.关于山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 2008(03)
[5]李锁庄,韩凝,夏建新.石家庄城市防洪规划体系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6]刘忠阳,杜子璇,刘伟昌,杨海鹰,田宏伟.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