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社区信息化建设中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最后提出了社区信息化建设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社区信息化,问题,管理,对策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区信息化逐步成为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核心。为了顺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我国政府也积极推行社区信息化建设。为明确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相关任务,国家和各地区都先后出台相关的政策。2006年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九项战略重点,其中第四项就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具体内容之一是推进社区信息化,推进社区信息化的内容包括:“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
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偏低,社区建设工作凸显摸索阶段的特征,自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分析建设社区信息化知识并研究完善社区信息化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二、社区信息化概论
2.1相关概念界定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就是对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认清社区信息化概念有利于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
(1)社区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民安居养息之处,建设和谐社区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着,本文中的社区,是地域界限限定为与行政区划的界限重合,并以街道辖区作为城市的社区单位,是指由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区域。
(2)社区信息化
社区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社区范围内搭建互动的网络平台,建立管理渠道和服务途径。以数字社区为目标,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为市民提供服务的窗口,社区信息化使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最终使社区居民满意,进而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信息化的内容则主要分为管理和服务。管理包括政府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我管理。服务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社会商业服务和居民自我服务等。社区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交汇融合点,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融通发展提供合作基地。
2.2社区信息化的理论依据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方向和目标,是一种客观上的规划,人们之所以需要理论是因为可以站在比较高的角度上指导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避免走弯路,避免在建设中迷失方向。理论催生了社区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理论做依据。
(1)新公共管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社区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公共管理主张“采用先进技术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政府应该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该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做出有效的反应[3]。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效益的重视推进了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进程。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引进的过程,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变革,上到政府,下到社区的每个居民,都需要主动地变革,以适应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需求。这势必要求政府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己,进行再造和变革,追求更理性、更贴近社区居民的价值目标,如效益、产出、科学等。
(2)后发优势论
20世纪60年代,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创立后发优势理论。中心观点是:“初始条件相对落后程度越大,发展速度就越快。” 在后发优势论的基础上,伯里兹等提出蛙跳理论。他们认为,“后发优势和选择性政策干预,可以更好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机会,进而可以赶上,甚至可能超过发达国/地区”。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可以充分借鉴已有的发展经验,进行技术的模仿和创新;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早在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006年7月,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论坛在浙召开。窦玉沛副部长提出,要通过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动和促进社会信息化、社区建设和民政信息化的发展,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保障社区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论坛的主题是:“构筑信息平台,提升社区服务,建设和谐社区” 。中国的社会信息化包括社区信息化有着独特的后发优势,我们可以直接使用世界先进技术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快的发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正确选择。
三、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对社区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社区管理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和繁重,对社区服务与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社区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根据本地实际以及其它地方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更新传统思想观念
要实现社区信息化,思想观念要先行。建设社区信息化,不是居委会、基层政府工作电子化,而是代表社区居民,借助政府信息系统,构建政府、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公众信息互动平台。建设好这个平台,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不是建功立业的虚架子。这个平台应该是汇聚居民信息的基础,是连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桥梁,是社区居民反映诉求、消除矛盾、参与治理的通道。陈旧的思想观念只会阻碍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3.2整合系统结构资源
从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社区信息系统范例可以看出,社区信息化系统的最终应用领域,包括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3个方面,社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集成这3个方面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双向互动、信息共享、内容管理以及信息发布系统。社区信息化系统,明显缺乏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中小区信息化内容不健全、家庭信息化内容缺失。要充实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达到标准社区信息化系统。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跨机构的、一体化的、支持前台(即门户网站,Portal)和后台(包括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办公系统、数据库、安全平台和业务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无缝集成的综合系统。然后要求该系统不仅能满足实时的个性化双向信息交流要求,填补信息孤岛缺陷,而且能够实现资源计划管理支持科学决策,最后要能体现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开展协同事务管理。
3.3改革资金投资结构
社区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都是政府。但是随着社区信息化内容的充实,数据库的扩大,工作量不断增加,人员和投资需求也日益膨胀。当社区信息化发展到以应用和信息服务为主的阶段时,就应该适应发展的要求,改革资金投资结构,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发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溶入社会资金,继续发展多样化的社区信息服务。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互补共赢的五元投资结构”值得借鉴,即在政府投入方面组合五个渠道来源:一是区财政主渠道投入;二是申请国债支持;三是上级政府补贴;四是跨区间政府合作投资;五是街道办事处自筹资金。社区信息化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涉及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量相当大,数据录入、系统整合等信息技术十分繁琐,费时费力,一批能拼能干的信息技术精英的工作也需要工资的维持。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多方参与投资,从而确保社区信息化建设在可靠的资金保障下顺利运行。
3.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才是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社区信息化建设也是一项前沿的事业,要求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和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开展积极有效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各种特殊服务上的多样化需求,处理最新问题。因此,要采取各种办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1) 要积极引进、留住社区信息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2)健全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对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和社区信息化从业人员实行信息化资格认证制度,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3)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立优秀信息化人才志愿队伍,服务于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社区的各类教育培训使社区居民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为社区信息化更好地开展打下基础。
小结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没有现行的固定模式,社区信息化建设目前处在摸索和实践中,这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而且需要企业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只有多方配合,合力发展,才能互利共赢,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信息化的优越性。社区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引路,专家借助社会力量共同研究、探索发展之路的新阶段。可以预见,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完善,今后的社区信息化将承载更多的服务功能,更加贴近居民生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功能上更加便捷。作为一种实用便捷的技术手段,信息化对于开展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社区居民自治作用非常明显,社区信息化也必将成为实现社区自治和落实城市基层民主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
[2] 唐望生.深入推进社区信息化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J]信息化建设, 2006,(09) 。
[3]冷熙亮. 国外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城市问题,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