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摘要:步行商业街的空间界面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设计对策,提高步行商业街的利用率,体现城市的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城市风貌。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空间界面;设计
1适宜本地的底界面
商业街步行环境空间的平面轮廓是由其它界面对底界面限定的水平轮廓形状及轮廓特征。一方面,平面轮廓影响其内部或相关联的界面形状的特性,随着轮廓线的改变,商业街界面的相关形状也会跟着改变;另一方面,其它界面的尺度、形态、色彩、风格、材质等也影响着底界面的形成与特性。商业街步行环境空间场所的营造既要体现个性,又要体现共性。个性与共性的体现、场所的营造很大部分都是通过地面铺装的形状、图案、尺度、质感、色彩等具体手段而得以实现的。
另外,也可通过高差来获得空间变化的美感。即使是对同一个景物的观察,由于视点高低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处于运动中的观赏会给人带来更大的乐趣。高差的变化带来了新的空间,一个下沉的面可能为商业街带来新的阴角空间,而一个抬起的面,则可以提供一个从周围空间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外向性、表演性的空间。
1.1安全性
在步行商业街设计中,人们总是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两边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上,却很少去关心立足之根本—地面的整体质量。地面可采用多种材料来铺装,但基本原则都是相同的,即首先要保证人们行走的安全,然后是如何体现其美学价值。
不安全的或潜在的危险都会造成心理上的不舒适,地面铺装要平坦,诸如管道井井盖、树坑等细节的处理,尽量减少高差的变化,因为在步行商业街中人流密度较大,不易发现地面的高差变化;地面不得已出现高差变化时,应做明显的标志,如利用颜色的变化。地面景观有成为语言的潜质,它可供理解、记忆并能传达意义。
在步行商业街上,铺装材料的变化能用来标明所有权的变化,以让行人知道公共领域的结束和私有产地的开始,能引导行人购物和休息,它可以赋予运动以节奏和速度。这一思路常被餐馆利用,把其桌椅布置到街道各处。这一方法也常用于旅馆、银行和商店门口,以让公众意识到他们正处于私有领地上,而这儿是供它们的顾客所使用的。
面层采用防滑材料,可以选用表面平整但不光滑的粗面石板、斩假石、卵石铺地及彩色混凝土砖等,混凝土可以创造出多种质感和多样的色彩搭配,是一种价廉物美、使用方便的铺装材料,可以尝试推广使用。防止行人滑倒还可以结合其它景观要素进行设计,多注重铺地形式的多样化。成都春天花园内的铺地采用多种材料对比组合,在道路边沟置入卵石,既增加地面铺装质感的变化,又能有效引导地表径流,可以借鉴运用。
1.2可观赏性
地面其实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可挖的景观形式,它是一种能给人们带来行走的乐趣,也可以让人观看与欣赏的景观,对于它的设计是有很多技巧的,充满了趣味性。
首先,要体现本地特色。地面铺装是步行商业街中最富有表情的景观因素,铺装材料材质的精心挑选、色彩的精心设计,会使地面与商业街整体环境气氛相协调统一,强化商业街的个性形象,在商业街中某些重点片段的突出可以依靠改变铺装来获得。同时,不同色彩、质感的材料经过设计、按一定的形式拼接、组合,同样可以创造出个性化形象。如利用色块的变化或赋予其文化内涵来加强趣味性,在铺装上可采用有质感色彩等的图案设计,很多沿海城市会选择船或舵的简化形式来装饰地面,也有直接把本地的城市特色抽象简化后用于地面的图案的,同样能很好的体现本地的风情。需要指出的是个性化设计不是追求对比突出的效果而是应该与周围环境统一协调,在形式、比例和尺度上要符合整个步行商业街道的比例尺度,色彩要与环境协调,与商业街的其它界面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经过精心设计的地面景观可使一个步行商业街具有整体感,否则整体感的缺失只会造成一群完全不同的建筑。在地面上通过重复或呼应设计元素的形状以取得与建筑立面相似的风格,如步行商业街的砖砌人行道可以与周围建筑立面的材料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保持风格一致。
其次地面的色彩与质感设计也会影响行人的心情。地面铺装时要考虑人们的行为规律,不宜施用过于鲜艳的色彩,明度太大或色块之间对比强烈会使人视觉疲劳,特别是复杂的步行商业街,这尤为重要,事实上,通过材料质感或铺设方式的变化而获得的图案往往比直接施用色彩更为稳妥。
2建筑沿街界面
步行商业街的首要特性主要是依靠对空间的处理,但商业街的气氛及其性格是由建筑物决定的。步行商业街两侧的建筑是商业街主体和商业街空间的侧界面,沿街的建筑凝固了城市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成为相关区域甚至整个城市的特征。接近人的尺度的建筑立面,应设计得精致细腻,有耐视性、醒目性,并易于记忆,使人容易接近和驻足。
2.1色彩与质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与人类情感密切相关,并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和心境,因而色彩对于步行商业街的形象塑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人们通常比较容易接受视觉上感觉温暖、热烈的暖色系、暗色和纯色等。为丰富居民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一些国家,如俄罗斯、芬兰、挪威、丹麦、冰岛等,都将城市的色彩设计得极为丰富,在许多城市中,红色、粉色和金色都是受居民喜爱的颜色。
借鉴国内外经验,步行商业街的建筑色彩可选用:暖色调的调和色为基调,在明度上以淡雅、明快的浅色为宜;以一种大面积的色彩为主导色,另配小面积的调配色。这样在灰蒙蒙的漫长冬季,可以增加建筑的明亮度,尽管大雪纷飞风沙弥漫,人们从心理上可感到生活环境充满了温暖与欢乐。为了使主体商业建筑的色彩能分出层次,在阳台栏板、檐头、门窗线条等部位,可采用色相、明度、彩度不同的对比手法来突出建筑物的重点。对商业建筑主体大面积宜用:淡乳黄、乳白、淡桔红等色彩;小面积的搭配色宜用淡紫、淡驼、洁白等色彩。这样既取得了建筑色彩的统一整体性,又在统一中求得了变化的效果,使人在色彩的变化中感到活泼愉快、富有生机。
2.2店面与橱窗
步行商业街的商铺店面设计高度处于近人尺度,位置十分重要,它既丰富了步行商业街的人文景观,又体现现代都市整体有序的商业风貌和时代气息。多数步行商业街的临街立面的一二层都做透明处理,以形成简洁、明快、通透的空间风格,利于商家对商品的展示及对路过行人目光的吸引。商业街店面橱窗、玻璃窗陈设设计是店面设计的延续,应紧密结合。传统的店面设计总是基于其功能需要,橱窗因陈列商品而显得必不可少。越来越大的橱窗,是为了能吸引乘车经过者的目光。随着城市商业街区不断增强的步行化趋势,人们得以安闲漫步,于是,商店的橱窗变得小巧而亲切。精致的细部与橱窗陈列能减小尺度,亲切地与人对话。橱窗设计应充分反映商业经营的内容,要突出主体,强化个性,富于特色,尽量在具有独特风格味道的前提下与该店面建筑单体及室内风格相吻合。橱窗的下面往往会设有台座,它可以使店面免受宠物和脚踢之苦,也可以避免脏污地面上渐起的雨水。店面设计贵在巧妙,夸大的虚张声势,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3界面的围合
步行商业街两侧界面并非密不透风,相反,成功的步行商业街边界都有某种程度的通透感。商业街两侧建筑之间的间距可以很大,向街对面望去或沿着街行走,人们可以看见房子背后的院落或另一条街上的房子。总的来说,如果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较高,则应该让商业街上的行人不时地可以透过建筑之间的间距观察到建筑后面的天空或景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小商业街两侧界面对行人的压抑感。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的断开有多种理由和处理手法,一是因交通需要用车行路断开的往往尺度较大,且应在开口处安装警示灯或画出斑马线以提醒人们此处可能有车通过;二是为连通另一条街道而在侧面开出一段步行街,是这条主商业街的延续和扩展。在这样的地方往往需要一个转角建筑来统一两条街的建筑风格无论是转圆角还是抹角都可以沿着曲线从一个街面转向另一个街面,重复而不产生韵律的变化;三是为了往步行商业街上多泻入一点阳光,透出一些蓝天而把建筑断开一条缝隙。这对于城市是尤其重要的,除了控制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的高度来引入阳光外,不时从建筑之间的缝隙处撒一点阳光进来也可以增加步行商业街的活力和温暖的感觉。
在不给人压抑感的前提下,周围建筑的三维形体越大,越会缩减步行街道空间的围合感觉。步行商业街首先是一条连续的街道,这一点对于步行街的建设更有另一层意义,建筑布置得越紧密,越容易抵抗寒风的侵袭。甚至可以形成“风屏蔽”,这对于寒风凛冽的冬季城市十分重要,因为户外空间中最大的问题是风,吹风的时候,人们很难保持平衡、保暖和自我防护。风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步行商业街的物理舒适度。步行街两侧界面应选适当的位置留适当大小的开口。侧界面开口尽量避免相对,尤其开口面向冬季主导风向时,更要防止穿堂风的侵袭。
步行商业街的围合感还与两侧建筑高度与步行街宽度的比例有关。当你沿着商业街的左侧行走,将头很自然的向右侧转30°时,如果对面你视线所及的建筑的高度是和你的水平距离的四分之一,你会觉得该街道被限定了,尽管有时这种限定很弱。在上述比例为1:3.3时,这种限定存在,到1:2时就很强了。对步行街的限定并没有一个上限或者下限。其上限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的高度对步行街的舒适度和适居性(如光照、气温和风力)的影响而非某个绝对比例数或数据决定的。步行街迎着阳光一侧建筑不宜太高,尽量不遮挡阳光,而朝着冬季主导风向一侧可适当高些,可以配合挡风作用。而步行商业街的宽度可以略宽些以方便更多的引入阳光,但也要不影响行人的回流,和之字形行走。
总体来说,步行商业街的空间界面设计,要以人的活动为中心,本着整体、创新和人性化原则,用合理的建筑元素与设计手法来表达现代商业氛围,力图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不断的创造一个为人们所认同的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冷红、袁青.国际寒地城市运动回顾及展望.城市规划汇刊,2003.6
2[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汤羽杨、王兵、戚军译.何人可、欧阳文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商业区与步行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戴志中.国外步行商业街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