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共生”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20 14:50 热度: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推进,绿洲和水岸成为现代都市最可珍惜的财富。绿地和水体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设计以“绿源共生——绿地、水体和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为主题,从自然、历史、地理分析出发,综合城市功能、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找寻逝去的足迹,注重景观系统对游赏者的人性关怀,营造一种城市景观与市民“共生、融合、互动”的关系。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一、项目背景及现状条件
  捞刀河又名潦浒河,为浏阳市第二大河流,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石柱峰相坑,全长约140公里,永安镇域内长约20公里,从镇区北侧绕过。
  设计范围:西至新河,东至礼耕河,长约2400米,宽26-330米,用地面积约31.8公倾。范围内用地主要以农田和村民建房为主(村民建房约50多户),永安石塅110kv变电站、永安南岳庙和杨四庙等位于该区内。现状地形高程在44米至51米之间,地势平坦,沿河现状植被较好,但分布不均,局部人为破坏较为严重,树种主要以香樟、皂荚为主,河堤主要为自然堤岸。
  二、设计目标与原则
  2.1设计目标
  设计以“绿源共生——绿地、水体和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为主题,创造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

                                               图1.jpg
  2.2设计原则
  (1)生态原则——城市与自然共生
  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完善沿河现状湿地资源,尽可能不破坏动植物原有的生态栖息地,突出其自然优势,进行空间环境的再创造,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达到城市与自然共生。
  (2)文化原则——现代与传统融合
  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突出工业文化、佛教文化、稻作文化等内容,保护现有文化景观资源,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设计手法,突出体现工业文化气息与文化氛围,创造具有特色的“捞刀河水岸生态文化”风光带。
  (3)人本原则——功能与需求统一
  适量的休闲游憩娱乐与生态湿地、林地相辅相成,通过休闲、游憩、度假等各种活动场地的设置,为市民提供健康、生态的绿色开放空间与场所。
  (4)特色原则——特色与标识彰显
  结合捞刀河沿岸景观特色,充分挖掘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突出特色性与标示性的展现,使游人过目,流连忘返。
  (5)节约原则——尊重现状和地方习俗
  保护区域内的杨四庙和大面积基本农田,整合农业生产,通过设计生态观光农业体验区,优化土地资源和生态空间,促进生态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自我更新,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构思
  针对以上原则,设计从原生态自然景观保护、生态旅游开发与景区功能设置、文化内涵挖掘与文脉延续、交通体系架构与整合、村镇布局调整与环境整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3.1原生态自然景观保护方面
  突出对捞刀河生态环境和风景资源的保护,“以理为主、以造为辅”,形成“自然、生态、休闲”的景观效果,减少人工痕迹。
  3.1.1地带性植被修复和优化
  (1)根据不同地域的植被现状条件和景区功能要求,采取不同的植被优化和修复措施。如条件相对较好区域,主要采用植被群落结构改良优化措施;而对已遭到破坏的区域,则采取修复性的绿化方式,逐步恢复形成拟自然的地带性植被绿化区。
  (2)注重对潜在植被进行深入分析。潜在植被主要指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区域应该存在的植被类型,即该点天然稳定群落的类型。通过对植物种类及群落内的优势种和伴生种的分析,科学合理进行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以满足生态与城镇景观的要求。
  (3)植被配置不局限于注重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林学手段,也不仅停留在注重色相、季相变化等园林美学角度;而是注重植被景观外貌与其潜在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性。例如追求色相、季相的丰富变化,不能仅将色叶树种随意搭配在一起,应结合现状条件,以地带性植被群落中的色叶类树种及其组合方式来进行植物配置。
  3.1.2原生态保护措施
  (1)强调生态机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确保区域内绿色要素的本底地位,形成具有持续活力的循环机体,创造充满生机的人工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
  (2)结合区域内的成片河网鱼塘设置汇水区域,以利于水体储蓄,同时设置多片净水湿地,还城镇水以纯净的本色;
  (3)布置足够空间的地带性植被区域,优化植物群落,创造多样化的生境,为吸引各类生物提供可能,以丰富生物多样性;
  (5)利用大片现状农田设置生态观光农业体验区,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更大的发挥,也有利于节约土地:
  (6)对风能、水能、太阳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
  (7)切实可行的生态工程措施使原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成为可能。
  3.2生态旅游开发与景区功能设置方面
  (1)结合镇区的发展建设,重视区域内的生态旅游开发,注重休闲旅游功能的引导;加强重点景观区域的营造,以点带面,兼具观赏性、休闲性和趣味性,创造优美的捞刀河景观及市民休闲旅游场所。
  (2)永安镇捞刀河风光带的景观布局,本着“绿源共生”的设计理念,融合周围各种不同风格的环境元素,创造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使人气积聚的广场、沿岸游道、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和沿线绿化带等景观节点共同构成整体景观,形成“一带三区”的结构体系。“一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捞刀河,二是指贯穿风光带的主游路;它串连着风光带里面的各个景观节点。“三区”即生态休闲区、生活文化景观区、生态观光农业体验区。功能节点与各区主题功能相契合,成为各自区内的景观功能核心,形成协调统一、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布局模式。
                                      图2.jpg
                                                                                      笠翁垂钓
                                         图3.jpg
                                                                                            蓝天碧水
  3.3文化内涵挖掘与文脉延续方面
  设计重点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与特色,强调几种文化脉络的延续。突出“工业文化”、“佛教文化”和“稻作文化”等内容,并以自然为载体,融合现代设计手法,突出体现浓郁的工业文化气息与文化氛围,创造具有特色的“捞刀河”风光带。
  3.4道路改造与交通整合方面
  针对交通可达性不强,便捷度不够的情况,设计注重道路改造与交通整合.以保护环境、保留原有村庄肌理,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又使景观与大自然合理交融。
  道路改造尽量利用原有村庄道路,新建道路选择在对景观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将对原有环境的损害减至最小,保护现状肌理的稳定性与延续性。统筹旅游、景观功能,结合现状,协调永安镇镇区总体规划,使风光带对外道路、游览步道功能明确,联系便捷,即满足其应有的交通功能,又使游人通行时能够观赏路边景色,做到步步有景、步移景异。
  风光带交通以步行为主,主游路结合防洪堤设置。停车以地面停放为主,位于风光带的主要出入口附近区域,均设置为生态停车场,将主要车流截于风光带外围,保证区内自然生态景观环境尽量少受干扰。
  3.5亮化方面
  亮化设计以体现自然风光为主,结合风光带与水的关系,选用形式美观,亮度适宜的太阳能灯具;照明层次采取“强—弱—强”的模式,形成忽明忽暗的灯光效果,总体上以轻柔自然为主,避免强光对环境产生影响,形成光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类似捞刀河这样的湿地资源越来越显得珍稀,它不仅在城市生态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功能与地位,还承担着传承佛教文化。如何善待它、呵护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着“自然、生态、休闲”的原则,以整合、理景的手法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宁静与原汁原味。但愿接下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理想和愿望能够真正的实现,从而为我们的城镇留下一条自然生态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陈万年.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6):68—69.
  [2]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北京林学院.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文章标题:“绿源共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38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