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一篇债券研究论文,发表在《证券市场导报》上,杂志创刊于1991年7月,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主办的全国第一家证券类月刊,1993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证券市场导报》创刊17年来,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理性、建设性与创造性为宗旨,始终站在证券理论研究最前沿和实践最前沿,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证券研究领域的前沿杂志,是金融界、证券界、企业管理界、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师生及有关专业人士的必读刊物。《证券市场导报》在编辑上注重选题的前瞻性,力求紧紧围绕证券市场发展和建设中的重大现象、趋势与问题,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金融制度和企业制度具有较大差异的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发展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到若干启示:一国金融制度对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路径有重要影响;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是企业债券市场顺利发展的时序基础;明晰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技术前提;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企业债券市场,特点,债券研究论文
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企业债券的主体通常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债券融资具有融资成本低、不影响公司控制权等特点,因此,无论从融资优序理论还是从公司治理与控制权角度,企业外源融资一般都以企业债券融资为主。
一、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美国。企业(公司)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是20世纪后期世界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一般都已建立了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融资呈现出融资优序理论所描述的特征。1956-1982年美国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61%,企业债券融资占23%,股票融资仅占2.7%。1970年代美国高收益债券的出现推动了美国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2001年美国公司债券发行余额超过了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接近上市公司股票市价总值,是股票发行额的16倍,占全部债券余额的30%,占当年美国GDP的36%。美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法律法规明确。美国企业债券发行和交易必须遵循的法规有1933年的《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1939年的《信托证券法案》,但这些法律要求的企业债券的发行注册都只为了信息的充分披露,而不是为了限制债券的发行。(2)必须进行信用评级。几乎所有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的企业债券都要经过标准普尔公司或穆迪公司评定信用等级。一般只有被公众认可的公司才能发行企业债券,即要求希望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股票已在股票交易市场公开交易一段时间。通常,一家公司只有已在股市有记录并获得一个资信等级后才可发行公司债券。(3)公司债券市场参与各方职责明确。按照规定,债券发行人要履行信息披露职责;债券承销人必须具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全国证券商协会有关资质要求,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债券评级机构必须对公司债券债务还款的可能性作出独立的意见。
2.德国。19世纪50年代以铁路为首的运输业革命启动了德国的工业化浪潮。工业革命还把德国的银行与债券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全能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工业化阶段完成后,德国国内产品和资本很快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态势,成为商品和资本的输出大国。同时,德国金融业也出现金融机构的集中化趋势。经营银行、交易所与保险公司的股份公司数从1932年的915家减少到1938年的513家,但平均资金却增加了28%。金融机构的集中化导致了金融寡头的出现,也为政府参与银行业务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政府债券发行任务的完成。二次大战后,德国的经济体系崩溃,市场处于严重的混乱状态,银行体制也被迫实行美国式的银行制度,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商业银行被分解为若干金融机构。1957年后,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商业银行三家大银行的后继机构进行重组,恢复到战前状态,形成了欧洲大陆机构密集、效率最高的银行体系。在1950-1967年,德国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市场经济,主张平衡赤字,债券市场总量较小。1990年代以来,德国债券市场发展较快,主要品种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其中,金融债券规模增长较快,占据了债券市场的主体地位。而由于企业债券的发行手续复杂、成本较高,加之金融体系较健全,间接融资发达,公司获得贷款较容易,因此发行数量不大,在债券市场占据份额一直很小。1991年其净增发行债券5.58亿马克,1998年为31.18马克;1998年底,流通中的企业债券名义流通市值只有80亿马克。因此,德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债券市场一直不发达,企业债券融资占整个企业融资总量不大。
3.日本。1890年日本有了第一次的企业债券发行(发行人是OsakaRailway)。而后,日本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一方面由于战争频繁爆发,迫使政府债券发行急剧扩张;另一方面日本重工业化发展,特别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的数量越来越大。企业债券余额在大正末期(1925年)已经超过了股票发行余额,1992年是日本企业债券发展的顶峰,企业债券占整个企业融资量比重的26.2%。战后,日本债券种类逐渐增加,但是规模扩张不快。长期资金供给制和主银行制的建立,推动日本形成了以金融债券占主体的债券市场,政府债券比重不到30%,企业债券规模更小。20世纪90年代后,受日本国内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双重打击,日本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负担沉重,授信能力下降,金融债券发行量减少,而企业债发行规模急剧膨胀。到1998年后,企业债券总额超过金融债券;2002年,企业债券在债券市场总规模的占比为9.79%,金融债券仅为5.81%。日本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银行制对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较大,总的来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
二、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一国金融制度对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路径有重要影响。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企业债券融资市场的发展,对原有的金融制度具有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德国的全能银行制与日本的主银行制,使得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相对较为便利,甚至使得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规模及结构,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进程、发育程度。
2.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是企业债券市场顺利发展的时序基础。虽然就企业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而言,企业债券市场是优先发展的,但是就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时序而言,股票市场的发展是优先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只有建立了成熟的股份公司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后,企业融资行为才符合融资优序理论,才有可能使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超过股票,才有可能建立起较为发达的企业债券市场。就我国目前的企业制度状况和金融制度安排来说,距离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因此,在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发展股票市场。
3.明晰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技术前提。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企业债券市场,合适地披露证券发行人及所发行证券的有关信息,都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尽管美国在企业债券市场发行方面的要求相对宽松,但却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乱发债券、乱融资、大量违约的情况。因此,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必须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即要加强发行人制度性的信息披露,又要推动发行人的自愿信息披露。
4.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信用评级制度可激励债券发行人改善财务状况,增加发行人的信息,有利于提高投资人判断债券风险的准确性,从而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因此,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时,要促进债信评级机构的发展,要改变当前评级机构规模小、公信力低的状况,重点支持、培育具有较高公信力,规模较大的资信评估公司,介入企业债券市场评级,要加强与国际评级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债信评级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