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的不断加深,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改革是必然趋势,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改革还面临一些问题,本文就主要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国际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中国银行业》China Banking(月刊)2013年创刊,是银行业杂志。主要刊发中国银行业政策解读、权威发布、创新研究、前沿问题研究成果;杂志以权威的解读、全新的视角、全面的分析、全力推动银行业大发展;杂志立足银行业,反映经济金融生活,以敏锐的笔触,捕捉银行业发展的每一个瞬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资银行体系的主体构成,不可避免地要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这是中资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要求,也是银行自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从目前国内银行开始的国际化经营看,在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管理效率,认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这些不足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国有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国有银行的的国际化经营活动面临潜在的风险。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国有银行必须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系统更新、人才培训、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快改革,从整体能力的角度提高国际化水平,从而保持在国际竞争中已经取得的优势。
截至2008年底,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完成了引进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和中港两地上市等重大改革,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商业化、制度化和市场化打下了坚实的产权制度基础。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国际化已经成为各主要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
1.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办工厂、设立分支机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经营上“走出国门”,采购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服务全球化,还有不少企业设立海外机构,中国也正在更多地产生自己的跨国公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以及中外之间密切而频繁的经济往来,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希望在国外也能享受和国内一样本地化的服务,并通过银行与国内的总部建立便利的资金结算和往来;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希望银行能利用国际化的产品为其实现交易资金的成本锁定;拥有大量私人财富的个人客户,希望银行为其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以降低投资的系统性风险,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固守着国内市场,单纯经营人民币产品,或者仅仅利用现有的产品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加快国际化发展成为银行适应新形势和实现新战略的必由之路。
2.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在其他行业发展、竞争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也正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外资银行强有力的竞争,比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他们设置了遍布全球主要城市的经营网络,创造了标准化的产品,开发了全球统一的计算机交易和管理系统,拥有精通本地语言及英语的国际化人才,深谙不同国家的法律及市场特点,能够为客户提供国际化的便利服务,因此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首选合作银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刚刚完成制度的变革和调整,与国外商业银行在商业化、国际化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已经现实地、迫切地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面前。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进行的各项改革中,每一步都体现出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方向: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邀请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协助进行银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和财务报表公示,收购海外金融机构、加快到其它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等。然而,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人才培养跟不上机构扩张速度。以工商银行为例,在短短五年时间,该行即实现了香港、澳门、印尼、南非、美国、澳洲、卡塔尔、阿联酋等地区和国家经营网络的拓展和新建,但国际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未同步进行,造成一方面海外分行人员紧缺,另一方面国内提供不出合适人选、只能让业务过关但语言不过关的员工赶鸭子上架的尴尬情形。
其次,管理机制改革缓慢,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商业银行的政府机关作风依然比较严重,商业化程度和对市场的敏感度还不够高。虽然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巨大挑战,和生存的压力,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和部分员工自我利益保护,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机制上进步缓慢,尚待进一步的更新和突破。
第三,产品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由于了解国际发达金融市场产品运作的员工十分稀缺,同时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低效导致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出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创新速度难以跟进客户需求的现象。尤其是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在行政垄断的护佑下,可以稳定地获得利差收入,创新动力严重不足。以“客户为中心”长期以来只是一句口号,缺乏实际措施,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第四,国际化意识尚未深入人心。目前,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大多还停留在演讲、文件、讲话的层面,尚未真正深入中层和基层员工,而这些人正是银行进步和改革的根本推动力。如果无法让他们了解国际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方向,来自高层的决策和指令将无法得到正确的实施,从而导致改革结构与预期的方向丧失或偏离。
国际化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避免的选择,是对旧体制、旧思想的颠覆,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建立,这个过程充满困难和挑战。但这个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都经历了这个过程,任何一个在全球金融业排名靠前的金融机构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国有商业银行在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充满智慧和创造性推进这一进程。
三、国际化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国际化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将是一个持续改革、全面改革的过程。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一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发展的启示和警醒,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巨大的发展机遇。国有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意识国际化。商业银行经营的国际化首先是经营意识的国际化。国有银行的管理层必须深刻认识国际化经营对于国内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进行国际化改革就不可能在全球金融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不可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后国内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中资银行就将在未来的国际金融竞争中处于“客户边缘化、利润微薄化、人才低端化、产品陈旧化、能力萎缩化”的境地,这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增长的份额是不相称的。
第二,机构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的前提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相应的经营机构,中国银行以服务奥运会为契机,交通银行以服务世博会为契机,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都通过积极收购等方式在海外设立经营机构,这使银行服务终端延伸到全球主要经济发达城市,为国内及当地客户提供便捷和本地化的金融服务,为业务的国际化奠定基础。但这一过程将是持续和长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银行的海外网点与中资企业的海外经营如何有效对接,需要进行积极探索。
第三,管理国际化。要实现庞大跨国机构的顺利运转,管理机制和制度必须更加具备灵活性和规范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情况和各国的政策环境。由于国际商业银行的业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为代表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远大于国内经营,各国监管要求也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国际化银行的管理体制必须与之相适应。
第四,系统一体化。在机构国际化的基础上,只有实现交易和管理信息系统国内外的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产品和管理的国际化。现在多数银行通过外包实现业务的信息化,而且业务系统大多只基于人民币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业务国际的需要。
第五,人才国际化。国际化的管理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在国际化改革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应重点引进具备多语能力、业务熟练、熟悉国外金融环境和制度、了解外国客户心理和文化特点的专业人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并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使其成为银行国际化改革过程中最直接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第六,产品国际化。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比重在全行业务中占比非常低。面对跨国资金结算、外汇交易、国际投资等业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国际化产品,以及提高自身国际业务的创新能力将是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改革中核心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贺苗.外资银行本土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9,(1).
[2]理查德·杰克逊.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人才引进[J].国际人才交流,2009,(1).
[3]郭颂.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2).
[4]王伟藩.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8,(10).
[5]马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08,(9).
[6]葛兆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08,(8).
[7]郑良芳.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制定和推进国际化战略[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2).
[8]恽铭庆.必由之路——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和IT建设国际化改造[J].银行家,2006,(11).
[9]朱海莎.商业银行海外市场与业务发展的路径选择——苏格兰皇家银行国际化的路径变迁[J].国际金融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