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多是由农村信用社转化而来的,村镇银行逐渐成为我国银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还存在一些问题会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本文以山西省为例,研究当地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经济与管理》经管类期刊征稿,是以反映应用经济和经济管理为主的综合性经济类刊物,解读经济时政、关注经济热点、难点、探讨经济与管理发展对策、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是本刊的宗旨,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时政评论及时准确、对策研究脚踏实地是我们的办刊理念,应用经济和经济管理是本刊的两大研究领域,经济时评的时效性和经济管理对策研究的务实性是本刊的特色努力方向。荣获1999年河北省高校学报“三优”评比获二等奖、省高校学报二等奖;2002年省高校学报“三优”评比获二等奖。
村镇银行作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机构,在改进金融服务,促进新农村建设上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在深化支付结算服务,开拓贴近农村的非现金支付产品等方面表现出发展乏力和渠道狭窄的困境。本文以山西省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村镇银行当前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困境,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选择发展路径,为推动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地区新型金融组织,围绕服务“三农”,为当地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设计适应较强的信贷产品,对提高当地金融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农村个体、小微等企事业的资金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村镇银行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活动日益频繁,客户对其支付结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满足正常的账户服务、资金汇兑外,更需要村镇银行依托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便捷、高效性发挥服务“三农”的业务优势。本文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村镇银行调查走访,了解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探究促进其发展的可行途径。
一、山西省村镇银行建设概况
山西省村镇银行设立起步于2009年,受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大量民间资金转向参股设立村镇银行,极大促进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截至2015年一季度,全省共设立村镇银行41家,网点54个,设立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1.覆盖面广,地区集中
全省11个市均开设有村镇银行,最多的分布有11家,最少的设立1家。网点开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村镇银行较多,如图1所示,吕梁、太原、晋中等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人均收入水平较其他地区增长较快,成为村镇银行扎堆的主要原因。
2.机构增速由快转慢
2009年至2015年3月末,全省村镇银行数量逐年增长,如图2所示,2009年至2015年村镇银行年增长速度经历了2013年的最高点,全年增长11家,随后下降至年增长7家。村镇银行设立速度受山西省经济状况影响,同步波动。在村镇银行准入门槛低,扶植政策较多的刺激下,村镇银行成为民间资本转型较为青睐的对象。
3.主发起行类型较为集中
山西省村镇银行股东构成中,农商行、城市商业银行持股比例最大,仅有一家村镇银行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本地农商行成立村镇银行占比较高,达到48%以上,外省城市商业银行在山西设立村镇银行有5家。农商行与民间资金合作共同设立村镇银行,不仅扩大了经营地的范围,更为获得政策支持开拓了多元化的道路。
4.核心业务系统依托主发起行建设
由于受经营规模、资本投入、成本效益等因素的考虑,独立开发行内系统不成为村镇银行的选择方式,41家村镇银行均采用通过主发起行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通道或系统模式构建自身行内系统,具体合作形式又分为“银银平台模式”、“分支机构模式”两种。“银银平台模式”是村镇银行租用主发起行业务系统,定期缴纳一定费用的合作形式,村镇银行自主发展业务;“分支机构模式”是村镇银行视作主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免费使用发起行业务系统,业务发展统一由发起行负责管理。
二、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服务现状
1.支付系统主渠道作用明显
在支付系统接入方式上,村镇银行作为主发起行的代理间接参与者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完成跨行跨地区资金汇兑业务。从2013年至2015年3月末的支付系统业务量统计(右上表)来看,村镇银行支付系统业务量占比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村镇银行支付系统共发生4.55万笔、427.71亿元资金交易,占总业务量的0.1%;2014年支付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至28.13万笔、1209.3亿元,较2013年增长1倍之多;2015年一季度业务量超过2013年全年,达到2014年的一半以上水平,占总业务量的0.38%。
2.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尚处于起步初期
村镇银行受经营规模小、客户集中度高等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并不广泛。票据业务仅以支票业务为主,本票、汇票虽已获得人民银行制版批准,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尚未开展此类业务。具备发卡条件的村镇银行有30家,已发卡的村镇银行有5家,且只发行借记卡,信用卡业务暂不能办理;银行卡交易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至2015年一季度,5家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交易量增长了37%,基于银行卡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也逐步开办,业务量逐步提升。银行结算账户规模较大,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达到2.1万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60多万户,占账户总量的96%。
3.支付服务与“三农”紧密结合
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作为市场定位,为农村客户提供了自助金融服务终端,有效地解决农民存取款难、汇兑手续多等问题。同时,部分村镇银行推进存折小额取现业务,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同电信部门展开合作,在农村便民服务点同时开展通信费的缴纳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村居民,使农村便民服务点社会服务效用最大化。依托银行卡产品为农民打造“便民贷”、园区贷,为小微企业提供“工商通”、“乡情通”等流动资金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农村贷款难题。
三、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瓶颈
1.业务同质化严重,资金渠道狭窄
由于村镇银行设立之初受发起行影响较大,运营模式、内控管理、业务模式基本一致,个性化产品不突出,与村镇银行职能定位相矛盾。由于村镇银行核心系统使用发起行的旧系统,对二代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人民银行新开发的业务系统无法对接或报文信息无法识别,限制了村镇银行结算方式的选择性,严重制约了客户资金的灵活使用。 2.社会认知度较低,“支农”效能发挥不充分
村镇银行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成立时间短,机构规模小,人员数量和业务配备能力较弱,对农村地区形成的影响力不够深入人心,客户对其信赖度偏低。从网点数量来看,村镇银行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不足5%,且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或经济发达的县城,尚未延伸至乡镇或行政村,服务对象主要青睐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难以真正履行服务“三农”的金融职能。
3.发起行管理不到位,日常监督出现真空
村镇银行在硬件设施、营业环境、内控制度、应急预案等制度基本沿袭发起行的管理习惯,但又相对独立与发起行自主进行人事管理、业务发展,对日常业务运行的监管基本靠村镇银行的自觉性,主发起行不能及时了解经营运行情况,信息传递也容易出现阻隔,再加之两者地理距离较远,村镇银行的日常业务监督出现真空。
4.运行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在资金运作方面,村镇银行规模普遍较小,受经营范围所限,客户数量、种类、存款意愿、存款能力显著低于城市,抵御流动性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再加之,村镇银行以信用贷款模式作为农业信贷的主要经营方式,担保措施脆弱,甚至无担保物,交易遭受道德风险、信用风险的冲击,贷款风险无法把控。在行内核心系统建设上,村镇银行科技水平有限,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器摆放在发起行,营业网点通过客户端进行远程访问,业务数据也集中存放在发起行服务器,数据备份只能在营业日终实现,实施日间数据备份尚未建立,一旦出现系统故障,数据恢复存在时间差,容易形成资金风险。
5.结算手续费偏高,客户满意度较低
村镇银行的资金结算业务中,支付系统汇划业务成为主要途径,由于其不能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汇兑,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基本都是跨行跨地区,按照《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收费标准,对公客户要承担5元至200元汇划费,个人客户要承担2元至50元的汇划费,超出了农村客户的承受度。部分村镇银行为维护客户资源,对某些客户实行手续费减免,又造成经营成本增大,结算收入贡献率降低的双重压力。以朔州村镇银行为例,2014年村镇银行结算收入15.23万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1‰,远无法弥补系统运行费用。
四、村镇银行支付服务持续发展的可选择路径
1.构建专业化清算渠道,加快资金运动速度
村镇银行可规避个体规模小的劣势,集合组建村镇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形式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以专业化资金清算中心集体优势以“一点接入”的形式加入人民银行二代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业务系统,各村镇银行以间接参与者身份完成系统对接,实现支付作业流程化、集中化处理,加强资金清算风险抵御能力,解决村镇银行差异化系统接入模式和业务处理不规范问题,提高系统管理水平,优化结算渠道,提升清算资金管理水平。
2.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弥补渠道短板
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蓬勃发展,经营项目涵盖线下收单、网上支付、预付卡等多种支付业务,且资金结算渠道灵活。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农村资源丰富、优质项目多,可充分借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功能优势,以强强联合的形式发展农村特约商户。一方面,村镇银行可化解银联入网费用过高的困境,又可通过为客户提供简单、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支付服务形成资金沉淀,提高存款比例。另一方面,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有助于优化村镇银行非现金支付工具产品,为农村提供线上、线下多样式的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3.发展特色支付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应在接地气、重民生上下功夫,围绕农村经济做文章。一是可通过开展农村市场调查,围绕农村特色发展产业、养种植产业、家庭作坊、农业合作社等,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支持三农、扶植小微”发展的业务基地。按照农户结算需求,提供适宜的结算服务,以拓宽支付市场。二是可通过开展城镇个体商贸调查,致力于满足转型农民多元化的支付结算金融需求,让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成为商户发展的致富摇篮。如依照辖内村镇银行推出的“商易贷”系列金融产品,聚焦县城蔬菜农贸市场、商贸市场等,积极拓展金融服务,培育支付、信贷市场,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4.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形成农村现代化金融服务新常态
“互联网+金融”已经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此种模式在资金供需双方间建起了超越传统银行服务的新渠道。村镇银行应紧跟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步伐,为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村镇银行可通过市场细分,挖掘客户需求,结合本地产业主流及当前政策热点,探索与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合作,扩大资金募集规模,村镇银行以融资性保函形式为农村客户提供资金担保,实现“输血+造血”的资金循环流动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为农村网上商贸交易提供银行账户服务,实现客户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完成农资销售和购物的经济活动。
5.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筑牢资金保护屏障
伴随着新业务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村镇银行服务终端不断向乡村延伸,村镇银行结算效率与安全性面临着更高、更新的要求。简易、快捷的结算服务虽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但资金运营的风险和质量也随之增长。要平衡两者的关系,村镇银行必须改进内控制度,针对简化性业务出台针对性操作规程,并及时提醒客户查询和管理,引导客户选择性使用可行的支付结算工具,加强自身资金管理,避免财产损失延误生产经营。此外,村镇银行还应梳理重要岗位业务流程,做好基础性业务管理,将潜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排除在日常业务之外,提高公信力;建立完善的清算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对支付业务变化进行风险管理,防止技术风险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保障业务畅通,防范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志贵,吴帆,林昕.海南省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2(35)
[2]陈亚楠.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考[J].现代商业,2013(34)
[3]马静.浅谈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管理[T].民营科技,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