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何合理地配置项目资源,提高施工效率,是多数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作者通过研究资源配置模型和实现过程,找出了资源配置和施工效率之间关系,并对资源配置优化和施工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资源配置,优化资源,施工效率
1 建设项目资源配置
项目的建设过程,是各类资源的消耗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消耗的资源各有不同,开展项目资源研究,应针对不同时期项目管理的特点和组织目标,进行资源配置的研究。
1.1 资源配置概念及其影响
资源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要素,工程项目通常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一般把项目的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但是在做项目管理时,习惯上把资源按照费用类别进行分类,如人工费对应人力资源、材料费对应材料资源以及机械费对应机械资源。
资源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效,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才能达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通常讲的资源配置是指根据组织目标和产出物内在结构要求,在量、质等方面进行不同的配比,并使之在产出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应的比例,从而使产出物成功产出[2]。
资源配置对项目的影响,一方面是对组织目标的影响,项目各干系人之间的目标不仅相同,近年来国内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成本上涨巨大,必然对项目执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来降低投资和建设成本。另一方面,与项目的特点有关。“项目是一种临时性、创造唯一产品和服务的任务” [1]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项目,同样的项目采用不同资源来实施,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各干系人对项目的资源配置结果非常关心。
1.2 资源配置的模式及分类
由于项目资源的配置随组织目标、产出物不同而调整,因此需要确定各类资源在各作业及项目各时间段内的需求情况。在项目计划的初始阶段,可以根据项目工作范围确定一个初始的目标计划(Master Schedule),该目标计划是按照各作业的最早开工时间进行安排的计划(最早开工-完工计划)。基于该初始目标计划和项目各作业的预计工程量,按照定额,可以计算出项目各作业对各种资源的具体需求量,再根据项目各作业的前后逻辑关系和开工、完工时间来计算项目各时间段内对各类资源的整体需求情况,实现资源的初始配置,形成一个初始的资源需求计划。
然而,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其具有作业种类繁多、作业对资源的需求状况各不相同以及作业间的前后逻辑关系复杂等特点,因此,在初始形成的资源需求计划中,往往会出现资源在项目工期的某些时段分配过分集中,而在另外一些时段分配却偏少的情况,导致资源需求的分布很不均衡。
资源需求的这种不均衡性会造成资源供给和管理的难度,使施工现场拥挤和协调成本上升,造成工程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增加,另外,在许多情况下,由于项目施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提供和进行配置的各种资源量总是有一定限制的,这就要求工程项目的资源计划必须在满足这种资源限制的条件下进行安排。
按照网络计划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不同,可以将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两大类别。
(1)能否通过合理的安排,在保证预定工期的前提下,使资源的使用比较连续、均衡。
(2)在限定资源用量的情况下,按预定的工期完成项目建设,即保证某种资源的使用量不超过规定的资源限制条件,并尽可能地缩短工期。
其中,第一类问题是传统所说的“工期固定、资源均衡”问题,也可称为无资源约束的资源均衡问题;第二类问题是“资源有限、工期最短”问题,亦即资源受限的项目调度问题。这两类问题同属于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统称为资源配置的标准模式。本文不对项目具体配置的模型、算法进行讨论和研究,而是主要集中在对资源配置过程以及采取的优化措施进行研讨,通过研究资源配置与施工效率之间关系,研究不同配置模式下对项目执行效率的影响。
1.3 资源配置的实现过程
工程项目的资源配置过程就是要在项目网络计划图的基础上,在为作业安排具体的施工时间和各类资源之后,将各阶段的资源需求量进行累加以求得资源配置的曲线,并结合资源配置曲线的情况对作业的安排进行反复的优化与调整。
工程项目资源配置的基本实现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1、在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各作业之间的紧前紧后逻辑关系,并基于这些逻辑关系画出项目的网络计划图。通过网络拓扑排序的方法对该网络计划图中的各项作业进行编号,并计算所有作业的各项网络计划时间参数。
2、将作业间的逻辑关系表示为邻接矩阵的形式,并结合已求得的项目网络计划时间参数,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求得作业时间和所需资源的具体安排方案。
3、将各时刻正在施工的所有作业的资源需求量进行累加,形成在时间维度(日、周、月)上分布的资源配置曲线,并根据相关评价指标和约束条件对资源的配置结果做出评价。
4、当所求得的资源配置结果不理想或达不到要求时,则可以重复进行第(2)、(3)步骤,直至资源配置结果满足要求。
1.4 资源配置的原则及优化措施
实际项目管理过程的资源的配置优化,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很多,如优先资源,资源限额、工期、资源作业强度等,通常在项目编制目标计划时的资源优化手段有三种:工期确定,资源均衡;资源强度不变,时间最短;资源强度可变,时间最短。每种优化都应考虑前期作业资源分布、资源日历、主要资源及限额、资源协同作业等约束条件。
资源配置的原则如下:
(1)关键工作优先满足,按每日资源需求量大小,从大到小顺序供应资源。
(2)非关键工作在满足关键工作的资源需求以后再供应资源。
(3)最后考虑给计划中总时差较大、允许中断的工作供应资源。
资源配置的优化先决条件很多,包括目标计划、资源的优先级、资源限额等等,以资源强度可变,时间最短条件资源优化为例,项目作业的资源强度的取值通常是在项目计划的前期结合项目作业的工程量通过估计得到的,往往只是制定项目初始目标计划时所依据的参考数值,而并没有规定必须在资源均衡的过程中保持不变,因此,在对项目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就可以考虑放宽传统模型中作业资源强度不可变化的假设条件,允许适当地减少非关键线路作业的资源需求强度,而在其时差范围内相应地延长其持续时间,从而达到使资源配置更加均衡的目的。
2 资源配置及效率评价体系在项目中的应用
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合同效益越来越差,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项目管理的需要,必然要加强资源配置和劳动生产效率的研究。我们在考虑项目施工效率时,主要通过“赢得值法”来进行。“赢得值法”是将完成工程实际发生的人工时与计划使用的基本人工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三个重要参数,BCWS(拟完工程计划消耗基本人工时)、ACWP(已完工程实际消耗人工时)、BCWP(已完工程计划消耗基本人工时),计算人员的工时效率和评价项目的资源配置的结果。
对资源配置以及效率评价体系实际应用,一般要按照以下3个步骤进行:
(1)提出项目实施阶段资源配置方案,包括项目目标计划,实物工程量的估算、施工周期的评估、资源的初始配置、拟采用的施工效率指标,资源配置方案说明等;
(2)资源配置方案的优化和实施过程中的调整;
(3)项目资源配置和执行效率总结、考核等。
我们在项目测试中发现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在项目实施期间一直存在,并对项目执行效果起到主导作用;从项目运行结果来看,采用的施工效率指标基本上能够准确反映项目资源管理实际情况,通过对数据的跟踪,能够及时发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3 结束语
承包商资源配置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项目最终能否成功,但由于国内项目普遍存在分包、转包现象,实际过程中资源管理混乱、无序,随着国内建筑市场逐步规范,资源配置管理必将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今后在对资源配置及效率研究时,还要注重企业的资源能力的研究,包括企业的装备、技术能力和资源技能,在每月进行配置和效率评价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数据采集频率,可以将资源的管理提高到每周、每日,建立企业在项目实施中的核心管理能力,即资源标准化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 涛..丛培经.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0-30.
[2] 成 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50.
[3] 石振武.建设项目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0-60.
[4] 雄 鹰.周风萍.建设项目优化配置理论[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6):18-22.
[5] 马 锋.建设工程多项目管理中的资源优化配置[J].山西建筑,2008,(33):215-216.
[6] Jerzy Stawicki.实施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从标准到执行[J]. 项目管理技术,2008,(2):40-41.
[7] 赵雪锋,丁烈云,骆汉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中资源配置比较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