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

所属栏目:文化产业论文 发布日期:2016-07-29 14:46 热度: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主权、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国家文化主权和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事实性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内外兼修,既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人文天下

  《人文天下》山东省文化论文发表杂志,是国家级综合性文化期刊。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收藏性和翔实性为一体,熔文、史、哲为一炉。《人文天下》主要发表戏剧创作经验、戏剧研究、表导演及舞台美术方面的技巧、知名的艺术成就介绍等文章。《人文天下》是文化类专业期刊,以文化产业为主题,发行对象包括国家文化部、中宣部、各省文化厅、全国重要文化类企事业单位。热诚欢迎各地作家、业余作者踊跃赐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撑。作为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学者胡惠林指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存的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1]他认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国家文化主权和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事实性的挑战。因此,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是我们在战略机遇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加快,文化在国际间交流、融合、碰撞也在广泛而深入地展开,文化软实力强大的国家凭借文化资本优势,文化产品竞争优势和文化经营管理优势大举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占据了大部分文化市场份额,对文化实力相对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形成了强劲的压力和冲击。同时,这些强势文化产品还承载着文化输出国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对文化输入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是维护国家个性化的文化传统和本国主流文化价值体系。进入新世纪,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渗透。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分歧。苏东剧变后,中国不仅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一些政治势力为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也将文化作为输出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因此,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及其维护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扩张的压力。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西方政治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性、渗透性,对我国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进行误读和歪曲,扩大分歧,挑起事端,甚至威胁到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通过其几乎覆盖全世界的新闻生产与传媒网络,不间断地向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时尚和风俗习惯,在有形无形中利用西方文明特别是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改造非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社会的各个层面造成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西方国家还利用互联网及各种传媒手段,作为和平演变的工具,力图促进中国的所谓“自由民主化进程”。

  第二,西方文化产业大国尤其是美国借文化贸易输出其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中处于强势地位,他们利用开拓国外文化市场作为其向发展中国家灌输思想,移植观念的重要渠道。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发现一种办法:既进口世界的产品和技术,又能够把国外的思想阻止在边界”[3]。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技术手段为后盾,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下,不仅使文化产品成为日常的社会消费品,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美国空前扩张的态势。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出于弱势文化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在文化经济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再次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高价进口国。美国通过输出文化产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行美国的价值观,维护美国的霸权,这是多年来美国一贯奉行的基本政策。1995年7月25日,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魏德曼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上就中美关系作证时说:“贸易不只是创造财富的手段,还是美国思想和理想借以渗透到所有中国人意识中的渠道;从长期来看,它为美国的意识形态产业(诸如电影、激光唱盘、软件、电视)和使国际交流更为便利的产品(诸如传真机和互联网络计算机)开辟市场,这些有可能使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改善,从而发挥我们所有直接的和与政府之间的努力加起来一样大的促进作用”[4]。

  第三,我国文化资源在国际文化市场全球化的压力下面临流失和被异国开发的危机。世界各国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来临,正大规模地将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资源转换成数字化形态,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发展中国家缺乏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只有依赖于国际资本和技术实现其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此同时,随着国外对中国文化资源了解的加深,中国文化资源被异国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中国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外文化产品的生产原料。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关系到国际信息技术集团和国际文化传媒集团对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占有,这对我国就构成了文化资源安全问题。美国大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文化资源已经经国际传媒资本之手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强大竞争对手。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任由中国文化资源被国外广泛地利用,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必将进一步减弱,我们引以为豪的所谓文化资源优势必将逐步丧失。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主权、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色对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在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侵蚀腐化。”[5]369邓小平强调,“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某些管理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5]262。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冲突、渗透和碰撞。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经济优势在文化交流中处于强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从国家政治独立、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安全问题保持警惕,就会瓦解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中国的综合国力。因此,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保障国家文化文权的独立性,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内外兼修,既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要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建设好,这是防止内在文化分裂和抵御任何外来文化霸权的最好办法。首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中国文化建设,用新的文化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力。其次,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正确处理“中”与“西”,“社”与“资”,“古代”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具有世界眼光,积极吸取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次,要大力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国力。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需要。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在各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在我国,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是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关系到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崛起的根本举措,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由之路。

  第二,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就是要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本国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对文化运行状态所可能威胁到它自身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预期性警示评价和对策的国家文化安全的政策过程和反应控制系统”[1]373。这套检测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的系统是通过一些关键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分析,掌握国家文化安全状况,评估国家文化安全级别,就国家文化安全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向有关部门或公众公布安全信息[6]。构筑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是实现国家文化管理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积极应对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避免国家出现文化安全危机的预防性措施。

  科学高效的国家文化安全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文化商品进出管理制度和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第二,借鉴国外保护民族文化和社会安全的经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安全政策。第三,通过对国际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及其各种渠道的监督,把国际文化资本对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可能构成的威胁控制在安全警戒线以下。第四,运用各种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及时对由于西方强势文化进入可能对我国文化产业及意识形态构成的威胁作出准确的预告性和警示性反应。第五,把构筑国家文化安全管理系统和预警机制纳法制化轨道,以积极的态度抵御外部文化侵略,始终掌握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管理的主动权。目前,国际上存在的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有影片审查制度,书报刊检查制度,文化市场准入制度,文化产品进口配额制度等。

  第三,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当今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并不是死死困守,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单纯地消极防御。事实上,“以攻为守”才是最有效的防守,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体现中华民族的英姿,变被动为主动,这才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更好的途径和选择。早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7]。2010年7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8]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战略举措,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2]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N].文艺报,2002-10-10.

  [3]Public pages of the president of United States, George Bush ,1991,Washi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2, p567.

  [4]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J].复旦学报,2001,(3).转引自:Testimony by Kent Wiedeman, U.S.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befor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July25,199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石中英.论国爱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集体学习[EB/OL].http://www.gov.cn/ldhd/2010-07/23/content_1662661.htm

文章标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wenhua/3258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