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论文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联动研究

所属栏目:文化产业论文 发布日期:2015-02-05 17:17 热度:

   摘要:基于甘肃省2006~2011年16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甘肃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不利于工业经济增长由粗放转向集约,而行业间前向溢出效应对此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另外,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在较高条件分布情况下对行业内技术溢出作用明显,而技术研发水平则不利于产生行业内技术溢出。

  关键词:文化产业论文,区际产业转移,行业技术溢出,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因素

  Linkage Studies on Intra-industry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Inflow Area

  ――A Case Study for Gansu Province

  GUAN Ai-ping, CHEN Chao

  (School of Busines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Abstract:Based on the 16 industrial sectors panel data from Gansu province over the 2006 to 2011 peri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mode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intra-industrial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ra-industry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is not beneficial for the shift of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from extensive mode to intensive mode, while inter-industry forward spillover effect has an obvious propelling function.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 degree of opening, and human capital level have obvious influences on inter-industry technology spillover.

  Key words: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industrial technology spillover;economic growth modes;influential factors

  引言

  自从MacDougall发现在FDI过程中伴随技术溢出效应以来[1],作为深度FDI结果的区际产业转移便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早期理论界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往往从行业内角度出发,且结果存在争议。如:Caves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2]、Behrman 和 Wallender对美国[3]、Nadiri对欧盟、陈涛涛对中国的研究都发现了FDI具有比较明显的行业内技术溢出,并极大提升了承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Aitken 和 Harrison(1999)、Djankoc 和 Hoekan、Kinoshita(2001)对委内瑞拉和捷克等国的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相关学者们开始关注行业间的垂直技术溢出效应。Javorcik认为FDI通过后向关联提高了立陶宛企业的生产率[4],王苍峰则将我国行业内技术溢出与行业间的前后向联系做了对比[5]。从研究方法上来看,Grilliches早在1979年就指出,技术的外溢具有随地理距离衰减的特征,而以往的研究几乎没有将距离因素纳入考虑。随着空间计量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学者也开始从空间维度重新考虑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问题。如:陈琳、赵放和刘秉镰等人就分别用空间计量手段考察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技术溢出效应[6,7],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造成产业转移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的另一个原因被认为是承接地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不足。Keller、赖明勇等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张存菊则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区际产业转移的粘性问题[8]。张宏、许和连、李平、关爱萍、李娜等人着重从行业开放度、技术差距、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和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探究[9~11]。

  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不难发现,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行业内技术溢出研究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将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也归入研究体系,同时将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方式联系起来进行联动研究才能在相关领域更进一步。尤其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来说,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显得比追求经济增长本身更加紧迫。因此,本文从空间角度研究区际产业转移行业技术溢出效应对甘肃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以期发现一些有用的结论;同时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深入剖析行业内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力图找出制约甘肃省行业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关键要素。   1 指标构建、计量模型的设计与变量说明

  1.1 甘肃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评价

  由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可以全面和动态地反应经济总量的变化,尤其是强调了技术因素对产出的影响,因此我国理论界通常采用该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但遗憾的是其无法反应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因此,本文借鉴了赵文军等人的做法[12],选用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率(RTY)来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假设i行业在t时间的生产符合C-D生产函数,即:Y=AitKαitLβit。由此可知,产出增长的变化率gYit(ΔYit/Yit)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gAit(ΔAit/Ait)、资本增长率gKit(ΔKit/Kit)和劳动增长率gLit(ΔLit/Lit)的变化。即存在:

  gYit =gAit +αgKit +βgLit(1)

  将式(1)两边同时除以gYit可得:

  1 = gAit/gYit +αgKit/gYit +βgLit/gYit(2)

  对式(2)进一步变形可得:

  RTYit=gAitgYit=(Ait-Ait-1)/Ait-1(Yit-Yit-1)/Yit-1(3)

  其中,RTYit代表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率指标,其值上升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趋向集约化和内涵化,反之则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趋向粗放化和外延化。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投入变量设定为行业i在t时间的固定资本存量K和劳动投入L,产出变量则是对应的总产值Y,L和Y的值由《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平减得来,固定资本存量K的计算采用永续盘存法,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盘存。

  根据式(3),可得出甘肃省16个工业行业2006~2011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趋势,见表1。

  通过表1可见,16个工业行业在6年间经济增长方式起伏较大,部分行业在中间年份一度出现向集约化转变的趋势;但总体而言,行业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摆脱依靠资源投入的模式。本文将从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角度探讨区际产业转移对甘肃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1.2 计量模型的设定

  1.2.1 经济增长方式传统面板模型的建立

  在借鉴Kugler(2001)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行业内和行业间两个层面对区际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展开联动研究,并将考察其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基础回归模型如下:

  RTYit=β1Kit+β2 Lit+β3RDi(t-1)+β4LnGAPi(t-1)+β5Hit+β6Fit+β7Bit+μit(4)

  其中,被解释变量RTYit如前文所述,Kit和Lit分别表示i行业t时间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分别采用经过永续盘存的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当年行业从业人员数来表示;变量RDi(t-1)用来衡量甘肃省工业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值由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来表示,考虑到研发投入对技术水平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故采取滞后1年;变量LnGAPi(t-1)反映行业内甘肃和外省的技术差距水平,同样做滞后1年处理。Hit为行业水平技术溢出效应指标,由国内省外投资对行业固定资产合计占比计算得来,这里用国内省外投资作为区际产业转移的代理指标;变量Fit、Bit分别代表行业间的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即用来衡量行业总投入中有多少来自于上游和下游行业中的省外投资,其计算方式如下:

  Fit=∑i≠jαijHjt

  Bit=∑i≠jβijHjt(5)

  其中Fit表示行业i的中间投入来自上游行业j的份额,Bit表示上游行业i中提供给下游行业j的份额。

  1.2.2 经济增长方式空间面板模型的建立

  本文尝试将空间距离因素加入模型以对区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形成约束。借助陈琳[6]的研究方法,将传统回归模型转化为以下形式:

  RTYit=β1Kit+β2Lit+β3RDi(t-1)+β4LnGAPi(t-1)+β5wHit+β6wFit+β7wBit+μit(6)

  相比式(4),将空间权值矩阵w与技术溢出的代理变量Hit、Fit和Bit进行连乘处理,以控制技术溢出效应随距离因素所造成的衰减。考虑到本文从行业层面开展研究,因此选取行业间的技术距离构建空间权值矩阵,参考潘文卿(2011)等人的方法,使用甘肃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产业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结构向量的角余弦(产业相似度)来计算,具体方法如下:

  Φij=∑akiakj∑a2ki∑a2kj

  Dij=1-Φij(7)

  其中,Φij为产业相似度,aki和akj分别表示第i产业部门与第j产业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结构列向量的第k个位置的元素,Dij为行业间的技术距离。计算中涉及到的行业直接消耗系数来源于《2007年甘肃省投入产出表》,并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其余年份的产业相似度。最后利用行业间的技术距离,便可以得出基于行业间联系的空间权值矩阵。

  1.2.3 行业内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的建立

  在综合比较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着重从行业对外开放程度(OPEN)、产业发展水平(ID)、人力资本水平(L)、行业自主创新能力(RD)和行业技术差距(GAP)四个方面来考察其对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回归方程设计如下:   Hit = β1OPENit + β2IDit + β3LnLit + β4 RDi(t-1)+ β5 LnGAPi(t-1)+ μit(8)

  其中Hit为水平技术溢出指标,OPENit为行业开放程度,用t年国内外省投资占i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来表示;产业发展水平IDit的计算由t年i行业工业销售额占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行业销售总额的占比得出;人力资本水平、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技术差距指标的选取同上文。

  1.3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甘肃2006~2011年16个工业行业进行实证研究。国内省外投资数据由甘肃省商务厅的原始统计资料整理得来,并利用以2000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来自历年《甘肃发展年鉴》,缺失数据利用SPSS软件中的线性趋势法进行插补,并以45%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55%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加权合成指数作为平减指数对该数据进行平减。行业技术差距(GAP)的值则通过DEAP2.1软件中的多阶DEA方法得出。产业发展水平(ID)则通过相关年份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得来。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2.1 行业技术溢出效应对工业增长方式的影响实证分析

  考虑到上文设定的式(4)和式(6)可能会产生系统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参照Arellano和Bond(1991)的研究,采用系统GMM方法对其进行估计。使用Stata 11.0对式(4)、式(6)进行系统GMM回归并进行过度识别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在不考虑距离因素的情况下,模型选取的工具变量全部有效,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行业内水平溢出并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甚至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副作用;而行业间前向技术溢出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走向集约化,后向溢出则对这种改变的贡献并不显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西部省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未形成规模,因此从行业内角度来看,要素投入仍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在这种情况下,行业间的前向技术溢出更能发挥“及时雨”的作用,当省外优势产业投放于行业上游时,能够及时带动下游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并通过竞争效应促进上游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使经济增长方式走向依靠技术的集约模式。同时不难发现,当模型中逐步加入控制变量(RD、GAP)时,人力资本因素越来越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可见,西部省份人力资本水平还较低,无法有效吸收技术溢出效应。最后,同业技术差距因素明显提升了经济转型的动力,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经济发展如果向以技术为依托的集约化转变,一定的技术空间是必要的。

  而在空间面板范式下,考虑了行业技术距离的行业内技术溢出与行业间前向溢出结果与传统面板下的研究如出一辙。可见,技术溢出效应的扩散难易程度并不能显著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与前文不同的是,在不涉及同行业技术差距因素(GAP)时,行业间后向技术溢出效应同样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行业内技术差距对行业间技术差距形成了干扰,且在考虑行业间技术距离因素的情况下,处在下游的省外转移产业很难将技术溢出传递给上游的本省企业,因此造成经济增长方式趋于保守。同时,随着空间距离思想的引入,资本要素投入对经济转型的正效应得以充分发挥,而人力资源投入则恰恰相反。从原理上讲,同是要素投入作用效果却迥然不同,这也说明了甘肃省工业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人力资本水平低仍是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障碍。

  2.2 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更加详细地考察在不同的行业内技术溢出条件下,各种因素对这种溢出的贡献力度,本文采用Koenker和Bassett(1978)的分位数回归理论开展实证研究,利用Eviews7.2软件可得具体结果如表3。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行业开放程度在任何分位数水平上均可以显著地促进行业内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这说明只要一个行业接受产业转移,对外省先进技术持包容态度,才能更好地激发行业内技术溢出,从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产业发展水平而言,较低和较高的分位数水平对技术溢出效应作用明显,中间分位则不太能够发挥作用。可见在产业转移进入的初期,一个积极发展的朝阳行业更能够激发行业内产生技术溢出,同时在技术溢出比较稳定的时期,其作用同样明显。人力资本水平则随着分位数的提高对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逐渐下降,说明对于我国西部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而言,行业内技术溢出越难发生,越应该从人力资本角度着手去思考对策。行业技术差距因素则随着分位数水平的逐渐加大,对行业内技术溢出的影响由负转正,但并不显著。这反映了只有存在较大的技术空间,才更易于产生溢出;而行业自主研发水平则刚好相反,从理论上不难理解,行业自主研发水平越高,越能够抑制外部技术的进入。

  3 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对甘肃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联动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通过使用传统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对甘肃省工业行业经济增长方式展开对比研究发现,无论是否考虑行业间技术距离,行业前向技术溢出效应都非常利于经济发展由粗放转向集约,而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则不利于这种转型发生。同时随着空间因素的加入,资本与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技术距离确实对研究结果具有放大作用。遗憾的是,当从经济增长方式角度对区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进行研究时发现,甘肃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依然以要素投入为主,并未显著向集约化增长发生倾斜。

  第二,当对影响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因素开展研究后发现,行业开放度无疑是产生行业内技术溢出的关键,而产业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虽然能够促进行业内技术溢出,但通过分位数回归足见其作用路径却并不相同,前者在较低和较高分位数水平较为明显,后者则伴随分位数水平上升而上升。行业自主研发水平和同业技术差距则在较低分位水平不利于产生行业内技术溢出,不同的是,在高分位水平同业技术差距对技术溢出的影响由负转正。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加大力度引进上游行业区际产业转移,同时着重提升甘肃人力资本水平与资本投入之间的协调性,为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承接做好铺垫。对于同业技术距离与自主研发则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筛选,优先发展技术差距大具有相对劣势的行业,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主导型发生

  转化。其次,继续保持工业行业对省外资金技术的吸引政策,通过行业的开放态度从宏观层面为外省区际产业转移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必须积极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进程加以观察,以便在不同的溢出阶段针对具有不同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行业进行配套要素投入,尽可能实现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最大化,切实带动甘肃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参考文献:

  [1]MacDougall G D A.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J].Economic Record,1960,36:13-35.

  [2]Cavas R E.Multinational Firms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 country Markets[J].Econometrics,1974,41:176-193.

  [3]Behrman J,Wallender H.Transfer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ithi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D].Cambridge Press,1976.308.

  [4]Javorcik B S.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605-627.

  [5]王苍峰.FDI、行业间联系与溢出效应――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3):73-89.

  [6]陈琳.FDI的前后向关联和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基于地理距离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2):48-53.

文章标题:文化产业论文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联动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wenhua/2526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