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环境统计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针对该项工作目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作者结合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对策设想。
关键字:环境统计,总量减排,对策
现行环境统计制度始于1980年,由国务院环保办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建立,历经近30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一整套详尽而完备的报表体系和工作制度。在环保系统各项常规工作中,环境统计工作起步早、技术含量高,更是科学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历来受到各级环保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的建设,环境统计制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这里,笔者尝试着对基层环境统计工作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环境统计工作现状中的一些问题
(一),统计数字与实际情况出现部分脱节
环境统计工作是其他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石,正因为这样,环境统计数字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就更多,目前基层环境统计与实际排放情况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脱节现象。如,目前国家对总量减排工作成果的具体核定有一套严密的核算办法和核查制度,每个地市具体的减排量,上级部门核算认定多少,环境统计中才能体现多少,而实际工作中,一些重点企业的减排项目往往因为验收较晚、证据不足或在线监测数据不稳定等各种原因不被上级部门核查认可,这种情况下环境统计中就不能按照实际情况予以统计,否则将出现总量数字的不吻合。假设某重点企业当年度停产300天以上,但由于停产减少的排放量不被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认可为减排量,为了全市总量数字的吻合,环境统计数字将不得不按正常生产的排污水平继续统计。再假设某环统企业实际已经停产关闭,但由于作为减排关停项目尚未通过环保部核查认定,统计工作中也将不得不继续将其作为统计对象继续保留。
(二),与总量减排工作的衔接出现一系列问题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是“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环保部门的首要任务。环境统计数字是总量减排工作的基础,也是工作成绩的直接体现。正因为如此,目前环境统计工作在与总量减排工作出现交叉的一些问题上,就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局面。首当其冲的是各地几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字。以2005年环统数字为基数,每年环保部在核算各地减排量和当年度增量的基础上,确定当年度排放总量。也就是说基层环境统计人员尚未开展具体统计工作,就等于已经确定好了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字。又比如总量减排核算中对当年度增量的计算,工业COD增长速率等于当年度工业GDP增长的速率,同时减排核查对工业点源治理项目又十分严格,几乎所有地市都有过重点源减排项目被完全不予认可的经历,对于环统人员来说,也就是统计数字不仅重点企业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不能体现实际削减,相关排放量数字还要以每年超过两位数的比率增长,这又将统计人员逼到了两难局面。再比如对一些重点企业的减排项目具体减排量的核查,减排核查部门本着从紧从严的原则,这本无可厚非,但又对环境统计工作造成了困扰。假设某企业05年统计排放量基数为1000吨,关停后作为减排项目上报,经核查减排量为500吨,那么余下的500吨则只能继续分摊在全市总量数字内,成为一笔“削减不掉的排放量”。而随着总量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这种“削减不掉的排放量”在各地市环统排放量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三),制约环境统计数字的因素越来越多
随着排污许可制度及总量控制制度等环境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地市级的污染物总量排放指标往往已被分配到各县区及各重点企业,并纳入考核体系。这就意味着每个县区乃至每家企业的排放总量都已经被大致确定,而环境统计的数字又是对各县区、各企业考核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类似于前文提到的各地市在统计前就已经确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字,各县区、各企业的统计数字也都在统计前基本确定在了一个固定的范围上,统计数字所能体现的变化越来越小。长此以往,统计数字有向固定指标靠拢的危险趋势,与实际情况的脱节也将越来越严重。
(四),对非重点企业的倒推比例不尽合理
按目前施行的“十一五”环境统计制度现行规定,纳入环境统计范围内的企业污染物排放量须占辖区内总排放量的85%。非重点企业比例统一规定为15%,具体数字由重点企业统计总量倒推而来。而目前在部分中小城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为数众多,且管理水平相对低下,难以纳入有效的环境统计范围内,最终形成的环境统计报告污染物排放总量数字特别是具体数字结构往往不能完全体现实际情况。
(五),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地位在不断弱化
由于环保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基层环保工作人力紧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据笔者了解,目前安徽省内各地市,拥有专职环境统计人员的寥寥无几,该项工作究竟放在行政机关还是分离到监测系统也做法不一。由于人员紧张,流动性大,有些地市甚至不得不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承担该项工作。同时环境统计工作目前在开展力度上也较为薄弱,企业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实际工作难以开展。
二、出路与对策以及一些假设推论
(一),明确环统工作的定位
当前局面下,环统数据论严谨周全,不如环境监察系统的排污申报登记;论体现实际排污情况,更不如监测报表以及在线监控数据。但环境统计工作的最主要意义在于它是全局性宏观数字的体现,是宏观决策及环境管理层面上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推论一:“三表合一”再上议程?环保系统内一直有“三表合一”的说法,是指将目前平行存在的环境统计报表、排污申报登记表及环境监测报表统一起来,成为一套权威的、通行的报表系统。然而一直以来未能实行,确实从管理角度也好从技术角度也好,都存在很大难度,但目前三套报表系统同时存在互不映证,也给环保工作本身带来了许多问题。笔者水平所限,无法在这个问题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如果能够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出台,整个环境统计乃至整个环保系统的工作都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二),继续完善现有报表系统
现有“十一五”环境统计报表体系经过三年多的施行,各级环境统计部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其中不尽合理或是不尽完善的部分,也一定有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十二五”期间环境统计体系如何设计,已经有必要成为主管部门摆在案头的一道课题。
——推论二:环统季报,加强还是取消?目前环境统计综合报表分为年报和季报,但季报无论是从重要性还是科学性上都远远不能与年报相比。同时由于季报统计样本数较少,极易产生较大的波动,统计数字科学性不高。此外季报工作也面临类似于年报工作一样的局面,尚未统计,总量数字就被确定在去年的四分之一水平上,数据与实际情况的脱节现象更加严重,很难为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果不能对季报工作进行合理的加强,而是将这项工作取消掉,似乎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影响甚小。
(三),密切结合总量减排等其他各项环保工作
总量减排不仅是“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一项长期工作,同时,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深入推广、污染物总量指标的分配、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等环保核心领域工作,也都是要建立在科学的环境统计工作体系这一基础之上的,那么进一步开展这些重要工作之前,首先就要解决好与环境统计工作的衔接问题。
——推论三:总量控制和环境统计结合开展?如前文所述,目前“十一五”期间的总量减排工作,已经给环境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不仅环境统计工作将面临死胡同,总量减排工作也很难科学有效的开展下去。如何做好总量核算与统计数据之间的衔接工作,这绝不仅仅是环境统计人员单打独斗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光靠各级总量减排负责同志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期待着在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能够从工作制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四),开发新手段、新技术、新规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好的想法都需要技术上的支持才能实现,而技术上的进步往往能带来管理工作上的飞跃式发展。如同不断更新的环境统计软件将统计人员从堆积如山的纸质报表中解放出来一样,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加先进和实用的技术手段来全面提升环境统计工作水平,使之更加符合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
——推论四:在线环境数据平台?当前全国范围内的在线监控平台已经初具雏形,“城考”等领域内的在线填报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在技术条件支持的情况下,或许可以考虑将环保系统内各项数据性工作统一在同一个网络平台内。可以结合着“三表合一”的改革,也可以结合着环境信息公开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不仅是环境统计工作中的一些困难会迎刃而解,相信环保工作的整体水平也会再上台阶。
抱着抛砖引玉的态度,笔者提出了自己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由于工作层面所限,上述问题以及一些尝试着解决问题的想法多数还都着眼于基础性工作,同时也由于经验和水平问题,很多想法还很不成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还不尽全面,欢迎从事环保工作的同仁们指正,共同为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水平而努力。
注:目前通行的环境统计“十一五”报表制度分为两部分,包括《环境统计综合报表制度》和《环境统计专业报表制度》,本文中提到的环境统计工作仅针对《环境统计综合报表制度》。
【参考文献】
[1]姚诚.关于加强环境统计工作的思考[J].污染防治技术,2007,8(20):33-35.
[2]鲁宪,张杰.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统计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5,12(18):146-148.
[3]潘烁,陈刚宁,王彦刚.关于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方法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12(28):33-34.
[4]王谦,房立新,王恩群.浅谈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改进方法[J].环境科学导刊,2007,26(增刊):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