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会计电算化已经相当普及了,会计电算化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了新的审计风险,本文主要探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发展趋势。
《审计理论与实践》审计专业刊物。侧重于财政、财务、金融机构财务收支审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的探索,交流工作经验,传播审计信息。荣获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会计电算化就是在会计工作中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方式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它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运用会计所特有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电算化会计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迫切要求现有的审计工作进行相应的改变、补充和完善。
一、电算化会计建立了一套新的会计资料档案
传统会计档案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以及报表。一个单位每个会计期间的会计档案都要按一定的要求排列,连同各种附件定期加具封面,装订成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查找十分不便,又易于毁坏。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线索是纸质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审计人员通过调阅这些纸面信息,加上自己的经验判断,来获取审计信息。现在,随着计算机在会计中的运用,电算化会计档案都存放在光盘或硬盘等设备中,这些设备的存贮密度,是以往任何一种会计档案所不能比拟的,查询速度快、检索能力强,可以快速传递会计信息。然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完成,存储介质的改变,留下肉眼看不见的审计线索。这样对审计人员而言,传统的审计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导致检查风险增大。虽然他们对审计方法的思路非常熟悉,但针对财务软件所提供的复杂的核算功能、多种软件不同的操作界面,他们却无从下手,面对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到他们寻找漏洞、揭露矛盾、查错防弊、获取证据等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程序与传统会计不同。
在传统会计中,针对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形成的特征,必须采用与之适应的不同的账簿组织形式、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而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数据处理的精度高和速度快,可以采用一种统一的核算形式。而且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差错的概率小,没必要像传统会计那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进行各种核对,如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所以,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内部控制一般表现为对人的控制,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纸质信息进行手工核对和检查,责任容易明确,结果也比较直观。可是,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的双重控制,且以对计算机控制为主。若内控制度不健全,计算机数据和程序的修改完全可以不留痕迹地进行,更说明了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难度,这对审计工作而言,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对审计方法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高效率,原来手工条件下对凭证的审核、记账、结账和编制报表工作需很多天才能完成,而且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不是很高。实行电算化工作以后,这些工作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全面完成,工作效率之快,准确性之高是原来不可想象的。在这种记账条件下,一方面,如果继续采用手工审计的方法,其在操作技术上存在局限性,效率不高,很难胜任审计工作准确、时效、全面的各项要求;另一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账簿进行大幅度调整,可以不留痕迹,所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审计工作的时效性,采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进行审计,已成为审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会计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审计环境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记账仅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通过记账这一数据处理步骤,使被审核过的记账凭证成为正式会计档案,从“凭证临时库”转移到“流水账库”中存放,记账后的凭证不再允许修改,记账的同时,对科目的发生额进行汇总,更新“科目余额,发生额库”。而真正的账册,只有在需要时临时从“流水账库”中把有关科目的经济业务分离出来,在屏幕上显示或在打印机上打印。所以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熟悉被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功能、结构,以证实该系统在业务处理方面的合法性、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电算化软件本身的完善性、计算机硬件的可靠性、电算化软件内控制度的严密性等均可造成的系统风险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造成的操作风险等,都会大大增加审计的难度,产生审计风险。
五、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的对象不再是手工处理的会计资料,而是变成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是否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使用会计软件程序质量是否满足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软件程序是否具备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对各种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不论是对审计线索、审计内容还是审计方法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
审计在过去的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往往更多重视的是事后审计,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广泛开展,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
1.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事前审计。在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之前,首先应对单位采用的会计系统软件的适用性进行审计,软件中提供的各项核算和管理功能是否满足单位对会计信息提供的要求。针对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强调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设置审计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通过事前审计,保证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的合法、安全可靠,在整个系统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可审计性。
2.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应用于会计工作以后,要保证计算出的会计数据准确无误,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账公式的设置和会计报表公式的定义进行事中审计,防止核算单位恶意篡改系统程序。做好会计电算化过程的事后审计,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算结果与软件提供的核算功能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继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
(二)适应新形势,实行审计工作电算化
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这一记账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我们应该借鉴推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重视对审计软件的开发研究,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场,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司,使电算化审计软件广泛地应用到审计工作中,不断吸取电算化审计的工作经验,逐步改进和完善审计工作,促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迅速发展。一方面,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对于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事业单位,审计人员必须通过调查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实施依据性试验来查明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审计人员在询证经办人员和负责人,观察运行状况,查询、研究有关系统和程序的文件等内部控制情况时,都应有记录。在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时,还应利用系统流程图和特制的“内部控制情况问卷”。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最终评定之前,要实施符合性测试。
(三)结合会计电算化高效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实行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保证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也正是由于电算化会计这一高效性,给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出了挑战。由于利用会计软件更正账簿数据可以做到不留痕迹,会计人员可在审计前对会计数据做随意更改,所以审计部门应调整常规下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的工具可采用审计软件和借助一些辅助审计软件;审计的方法也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审计前,可不用预先通知审计的时间、目的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防止人为调账、账外账的现象发生。由于审计软件可直接访问被审系统的数据文件,故有助于审计人员对整个数据文件或经选定的数据项目进行复核。在数据采集方面,特别需要专门从事数据采集的软件。在数据分析方面,面向特定的领域,开发新的分析工具,如针对企业审计领域的固定资产折旧审计工具和产品利润情况分析工具等。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基于特定方法的分析工具,如账户分析、比较分析、财务状况的分析与评价等。
会计(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
在会计电算化工作广泛应用的今天,对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能否满足现代信息时代的要求,审计方式是否采用现代技术,审计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其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面对会计电算化,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述能力,还要求其对电算化会计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输入输出的控制、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有可能发生的舞弊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但就目前我国审计工作中,由于电算化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滞后,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匮乏,审计人员对以磁性介质存放的账表数据不适应,难以开展有效的电算化审计,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但是,由于人们对电算化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应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工作还没有广泛开展。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培养问题,对于审计工作岗位中的审计人员来说,应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方式,着重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操作技能和电算化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采用这种短期培训的方式也是解决审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审计工作改革的进程。可以相信,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运用,电算化审计条件也将在电算化会计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会计工作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也会因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开展得到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