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未能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审计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审计风险在某种角度上说是不可避免的。
【摘要】 从理论上来说,审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人为努力能够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频率。本文试图结合审计风险的相关定义,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提出基本的对策。
【关键词】 审计师职称论文,审计风险,原因,基本对策
虽然审计人员不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但是通过自身努力,寻找事物发展中的风险点,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将风险降到最低却是可能的。因此,研究审计风险产生的各种因素,对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准确性,避免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提出基本的对策。
一、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1、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执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工作的责任心。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审计人员只有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判断能力,才能从复杂的审计对象中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如果审计人员达不到这样的素质,就很难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作出科学的判断,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我国的审计事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审计队伍比较年轻,在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中,通过我国专业任职的资格考试的不到一半,很多审计人员缺乏经济理论、基建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目前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当中,有一半左右缺乏理论知识或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日益复杂的会计处理方式和会计作假手段,在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规范上存在一定的欠缺,与现代审计制度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来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资产和负债得不到公允显示,使审计人员以审计论据为基础形成的审计报告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所要求的时效性。二是统计抽样的局限性。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急剧增多,从成本时间上考虑,事事详细审计已不可能,更多的采用抽样审计。但是如果审计样本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特征,那么审计风险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在采用判断抽样法时,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有误,同样产生审计风险。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国家审计署制定颁布并贯彻执行的《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明确了规范化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按操作规程做,审计报告辞不达意,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的权威、信誉带来一定的风险。
2、客观因素
(1)审计执业环境欠佳。第一,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不理想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客观原因。《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一方面确立了独立审计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也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但是,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和发挥毕竟只有20多年,同国外300多年发展历史相比既缺乏成熟的理论、更缺乏实践经验,加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惩戒配套制度不到位、规范力度不够,致使审计独立性差,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抗风险能力差。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近年来,我国会计政策、税收政策、财政分配政策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变更,直接影响到资产计量、收益认定的结果,也形成审计的认定风险。另外,我国相关法律对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特别是追究民事责任的相关条款太笼统,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加大了审计风险。第二,行政干预的制约也会加大审计风险。独立性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挂靠政府部门“官办官营”,政府过多地干预审计工作、误导审计结论,使审计结论失真、失实,进一步加剧了审计风险。第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使审计面临风险。近年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会计信息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依然不如人意,会计基础工作弱化使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判断的审计面临着愈来愈大的风险。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范围的拓宽。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使国内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同时也使审计的对象日益复杂化。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赊销、补偿贸易、投资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已成为很普遍的经营行为,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复杂。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审计的范畴不断扩展,审计服务领域从财务报表的验证和管理咨询扩展到质量的审计、风险评估等,审计范围的扩展也给审计职业界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压力。现代审计的对象十分复杂,会计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的可能性随之加大。由于这种错记、漏记很容易被大量的信息所掩盖,增加了其在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被审计单位改组、兼并、重组等行为发生的频率加大,也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范围已不仅仅是传统的财务报表,社会还要求审计人员揭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行为,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做出评价,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这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3)内部控制失灵产生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也是审计风险的成因之一。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及时发现或预防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但是,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或存在薄弱环节,则可能使内部控制系统的某个环节失控,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从而使审计人员难以发现差错或舞弊而形成审计风险。 (4)政府和社会公众审计的意见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对其认识上的偏差。审计活动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和重视并逐步对其产生依赖。审计结论大到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税收的政策的制定,金融证券市场的波动,小到影响居民的投资、理财。委托方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其一,协调相关法律之间的矛盾,完善相关的法律。对于相关法律之间的矛盾,立法机构应对相关法律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或颁布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审理与注册会计师执业有关案件的法律依据,使相关的法律协调一致,加大法律的威慑力。遏止注册会计师的违法造假活动,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其二,通过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审计质量。同时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审计技术,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追踪被审计单位的每一笔可疑的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收发电子邮件,与有关第三方取得联系,进行电子函证、电子查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外,审计财务报告系统的应用,也便于审计人员随时垂询企业最新的财务报告,实现审计的实时跟踪性。
其三,审计人员在采用抽样审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慎重选择审计样本,使样本能充分代表总体的特征。在设计和选择样本,评价抽样结果时,应当结合专业判断关注期后事项审计,使报告使用者了解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经营的重大变更事项。应尽可能关注至报告发出日的所有期后事项,在审计报告中作必要的披露,保证企业与报表使用者之间信息及时沟通。
其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财、税方面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要强,而且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成为网络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一名审计人员独立、公证审计的关键。为了避免审计过程中败德行为的出现,必须培养审计人员公正、廉洁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为经济利益、绳头小利所动,认真履行职责,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
其五,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各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的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格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减少或消除人员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其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制定颂布了42项独立审计准则及相关职业规范,基本上建立起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规范的体系。注册会计师只有严格按照专业标准执行审计业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因此,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控制风险尤为重要。
其七,保持应有的合理的职业谨慎、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一是谨慎选择被审单位。二是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委托书。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可减少口舌之争,预防和控制风险。
其八,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闫蓉: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1).
[2] 蒋玉娟: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
[3] 张秋荣:浅议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西部财会,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