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分布不尽合理,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大量人员进城务工,无疑给城市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局。但同时农村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走进农村就会发现:
(1)人口稀少,很多农户常年大门紧锁。留守人员大多是60后、50后的老年人或学龄前的儿童,这些老年人一方面承担着部分农田的耕种任务,大多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小规模的粮食生产,满足自己的粮食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看好孩子,为孩子洗衣做饭,以保证孩子能在农村接受教育;
(2)部分农田长期撂荒无人耕种。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在外务工,粮食生产已经不再是这些农民的主业,80后的新生代农民基本不会从事粮食生产,也不愿意从事粮食生产;
(3)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农村面貌有很大改观,如公路建设、厕所改造、自来水等,但人气不旺,生机和活力不足。如安徽石台县有个七井山地区,由三个行政村组成,总人口801户2848人,实际劳动力约1300人,外出务工约1000人,现有耕地面积3769.5亩,已耕作2500余亩,抛荒面积1200余亩。分析上述状况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特别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差别,使年轻人心向神往,信息化的发展,使新生代农民对城市有了更多认知。城市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给他们提供了莫大的吸引力,他们受教育程度比上辈普遍要高,不仅具有去外面世界闯荡的欲望和动力,同时也具备适应城市工作的能力。
(2)粮食生产受季节性、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传统耕作模式不仅劳动强度大,季节性强,还会受风雨天气或病虫害影响,收益率低,国家对粮食生产虽然有一些奖补政策,但对人均耕地少,又不适合机械化耕作的山区来说,如算上人力工资和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更是收不抵支,从事粮食生产没有吸引力。
(3)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孩子上学很不方便,很多农村一个镇才会有一所中心小学。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往往留不住,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设备也不如城里一些重点学校,音、体、美等课程老师短缺,学生课余生活单调,综合素质培养质量远不如城里,家长为了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拚命挤进城里,目的就是为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4)近些年来国家为了支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特别是2019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有力地破除了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此后,各地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实施意见,如落户政策,适龄儿童上学政策等,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更加顺畅。劳动力合理流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目前部分农村出现的农田闲置,村落空空无人或只剩老、少留守的现象,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都极为不利,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应对:
(1)要提高对粮食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有条件的地区积极促进农田流转,鼓励种粮大户专业化生产,提高机械化、科学化水平,不仅提高农田的利用率,也能使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我国人均耕地水平仍很低,粮食供给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14亿人口的饭碗只有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国家遇到任何风浪才会处置自如,粮食不仅是商品,还是更加重要的战略物资。
(2)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提倡大粮食观点。培养选拔有潜质的新生代农民作为带头人,吸引农村青年加入农业生产,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构建农村青年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职业教育,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在特色上下功夫,强化有机农产品生产,提倡干净无污染、新鲜营养、味道纯正的产品理念,逐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差价,确保效益。
(3)推进大健康产业和农村养老业的发展。根据《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合理配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在少数有条件的农村发展养老产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投资开办养老院、发展大健康产业,提倡城市老人在农村养老,发挥农村人口密度小、空气新鲜等环境优势,拓展上下产业链,发展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让农民在自己的家门口找到工作,利用自家的土地增产增收,这样不仅能够盘活农村资产,活跃农村经济,把一部分农民留在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总而言之,粮食生产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放松,粮食生产领域的劳动力资源也不能因为收益低而外流,应积极应对,综合施策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锁强.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N].中国信息报,2020-01-20(002).
[2]聂志国,孟令芳,闵志标,李丕炎,刘茂秋,翦阳.探索有效的生产方式走粮食规模生产经营之路[J].农业科技通讯,2020(01):9-11.
[3]唐金玲,匡远配.农地流转的粮食增产效应测度及调适———以湖南省2005—2016年的数据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6):25-30.
《粮食生产领域人力资源状况及对策探讨》来源:《科技风》,作者:江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