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供需错位”下旅游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在对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以后,就要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设计旅游的课程体系,这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关键。目前,许多旅游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在对旅游业的发展规律缺乏认识的基础上,以自己原先所在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为出发点,通过借鉴其他院校的课程体系,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从而导致无论哪所旅游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都一样,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不如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财务管理赶不上财经专业的毕业生,计算机操作不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应的导致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供需错位”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要改变这种矛盾现象,就必须从课程入手,不断深化旅游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在课程结构上,构建新的“模块课程”,突出旅游的办学特色
旅游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应该不同于专业理论性很强的其他专业,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新的旅游“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这样才能突显出旅游专业所特有的特色。作为“模块课程”结构,它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并且各个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新的旅游“模块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和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模块。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管理学科、旅游学科和相邻学科等的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概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
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这一模块与共公共课模块主要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泛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这两个模块是整个模块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占到总学分的55%-60%。而专业课模块主要有三个子模块组成,即饭店管理专业子模块、旅行社管理专业子模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专业子模块,这一模块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它应占到总学分的25%-30%。作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子模块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其他两个子模块作为辅修方向。以饭店管理方向为例,主要包括饭店管理概论、前厅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的跨国经营管理等课程,而其他两个子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作为选修课模块,也可以称之为拓展课程模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这部分内容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必须对拓展课程加以筛选,精选出高质量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如生态学、社会学、建筑学、文化学、战略管理、跨国投资等,它应占总学分的10%左右。最后一个模块是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模块,它主要包括课程内部的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部分,其培养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它应占到总学分的5%左右。
按上述模式组建起来的新的旅游“模块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它不但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还可以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个别模块,组成新的模块,从而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以提高旅游教育的市场适应能力。
(二)在课程设置上,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同时大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安排基本上是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二年级学习专业课程,三、四年级学习基本操作,是一种由深入浅的过程,这不符合本科教学的规律,对此必须进行改革。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采用“正倒三角形”相结合的模式,即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步进行,基础课的数量由多渐少,专业课的数量由少变多,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可以避免由于纯粹学习基础课带来的无味和枯燥,同时也使得学生循序渐进的了解专业,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劲的现象的出现。
另外,随着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质量要求的提升,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必须呈现出多元性。这就要求学校要尽可能的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而体现出旅游专业的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给学生真正提供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等选择课程学习的机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更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大胆进行整合更新,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路子
目前我国的旅游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许多相同的内容重复出现在不同的课程中,如饭店类课程中涉及到饭店的财务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而在旅行社类、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中同样也涉及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不仅浪费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宝贵的课时,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另外,像前厅与客房管理中涉及到前厅与客房服务的内容,餐饮管理中也涉及到餐饮服务的内容,对于这些服务性的内容,完全可以抽出来,整合成饭店服务一门课,利用学生实习前的一段时间集中到操作室进行讲解、练习,这样不但节省课时,讲解效果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为此,在课程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要大胆削减重复内容,整合相关内容,同时引进学科或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和态势,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职业素养等隐性课程的开发,从而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另外,在注重课程理论内容的同时,还要适当加大实践技能课的比重,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路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实践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旅游市场的调查,野外考察,导游实习,饭店实习等等。这为学生更好的适应旅游业的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对实习课程的管理和指导,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
实习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理论的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大练兵”。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实习课还没有引起大多数旅游院校的重视,很多院校只有短短3个月的实习时间,这对于培养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有的院校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然后填写实习报告就算任务完成,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干脆不去实习,直接依靠社会关系在实习报告上签章,这样的实习课程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塑造。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