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小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建议

所属栏目:旅游论文 发布日期:2020-07-17 18:25 热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并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划。随着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旅游”成为新的关注点。“文化+旅游”的模式实现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相互依存,也实现了文化和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该模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兴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绥芬河作为边境城市,在文化、旅游两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因此,实现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有效互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并且在推动边境城市发展,提高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边境小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建议

  一、绥芬河文化旅游现状及发展优势

  (一)文化资源多元丰富

  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绥芬河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首先,独具特色的中俄交融文化。绥芬河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长27公里,地缘上的近邻关系为绥芬河形成中俄交融的文化氛围创造便利条件。绥芬河拥有东正教堂、俄领事馆等几十处历史文化景观建筑作为其特色景点。在这个被誉为“会说俄语的城市”里,俄罗斯游客可以几乎没有障碍的畅游,国内游客也可以不出国门就体验到浓厚的异域风情,基于此,中俄交融的城市文化满足了国内外游客的需求,拓宽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无论是针对国内市场还是俄罗斯市场,绥芬河文化旅游业都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其次,意义深远的红色记忆文化。绥芬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拥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红色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例如,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和平天使纪念碑等景点都是绥芬河红色记忆的见证。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在丰富域内文旅产业的同时使得绥芬河具备区别于同类地区的发展优势,也具有避免了高度同质化带来的潜在旅游客源丧失的可能性。

  (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

  根据《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绥芬河被列入“满洲里—绥芬河”重点发展轴的规划当中,通过两地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也为绥芬河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外部机遇。2017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支持黑龙江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允许绥芬河设置团队游客绿色通道,省级财政在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时应向试验区倾斜;对赴俄医疗旅游工作人员提供多种便利等政策优惠,体现出对黑龙江省对绥芬河旅游业的大力支持。2018年《黑龙江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绥芬河位列夏季旅游线路五线之一,作为省内旅游业的重点发展对象,绥芬河享有的财政、资源等多方面支持,推动了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文旅产业发展前景广

  绥芬河的文化旅游活动是基于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的,主要以中俄文化为主题,以边境文化旅游项目为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中俄国际摄影展、中俄文化大花车巡游等普遍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还创造性的开拓出涉及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独创性文化交流活动,开辟出旅游业发展新思路,激发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潜力。首先,中俄研学旅游是绥芬河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研学内容囊括音乐、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在旅游行程中安排有中俄青少年美术作品展、中俄青少年篮球训练营等活动,将教育融入旅游过程,在旅游过程中实现文化交流,增添旅游项目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交流意义,使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大众式的、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提升了旅游的内涵和质量,为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目的。其次,医疗旅游是绥芬河文化旅游的新方向。绥芬河拥有黑龙江省唯一的“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同时开展对外中医药服务工作。对俄医疗旅游不仅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丰富了绥芬河文化旅游模式,使其更具有文化内涵。通过在域内开展的一系列特色文化旅游活动,绥芬河出入境旅游人数在2017年1-9月份达到790423人,实现外汇收入7622万美元,旅游业经济效益呈现出持续提高的趋势。该市旅游业的长效发展,抓住了国家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充分发挥了本地文化优势,将文化体验、文艺表演等融入文化旅游项目,为绥芬河文化旅游业特色化发展提供土壤,实现了“文化+旅游+经济”的相互融合,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奠定经济基础的同时也为文化旅游业提供巨大市场,使得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绥芬河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石,并且,绥芬河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用“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为其文化旅游业补齐短板,增添别样吸引力,同时,当地政府从内外两方面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对内积极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文化旅游业良性发展;对外加强同其他城市的联动,共享政策优势,实现协同发展。资源是基础,政策是推动力,文化资源与政策支持的结合使得绥芬河旅游业实现物质享受与精神文明的无缝交融成为可能。

  二、绥芬河文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旅产业未能形成特色的品牌

  绥芬河作为边境城市、百年口岸,其红色旅游、跨境旅游等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但在绥芬河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成功的树立自身品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文化历史旅游资源规划合理性欠缺。绥芬河政府在对域内旅游产业进行规划时,出现定位不明确、精准度欠缺、开发规划晚且前瞻性不足的问题,从而也无法找准当地文旅产业的品牌定位。因为政府对本地旅游资源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认识程度不足,导致其对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不明晰。就目前旅游市场现状来看,文旅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原始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如:大白楼、国门景区、人头楼等,忽略了区域内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但开发规划晚缺乏关注的景点,使大量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的经济价值、教育价值长期无法得到真正的利用,如政府对于历史文化悠久的红花岭东北抗联教导旅主题小镇、中东铁路记忆馆等景点在2019年才开始进行规划开发,而在此次之前一直处在荒废状态。绥芬河文旅产业整体定位模糊,在与其他具有相同地位和资源的城市如满洲里的竞争中,同质化严重,无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特有优势。其次,全域文旅资源整合力度弱。绥芬河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导致其在文化旅游发展中没有形成明确的文化旅游主题,也没有形成贯穿全域的文化旅游主题线路,文旅资源开发碎片化严重,即使绥芬河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但由于景点分散、建设不完全,文化旅游资源也无法发挥应有价值,实现政府发展该产业的目的。并且,由于文旅资源的松散程度较高,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影响了绥芬河域内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无法进行规模化的文化旅游资源活动。最后,“文化+旅游”模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文旅产业的开发周期较长,衍生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绥芬河地区的旅游产业长期处于与文化产业脱节状态,使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呈现出文物信息、历史信息、文化信息与游客体验融合度不足的情况,导致“文化+旅游”模式在绥芬河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充分迎合公众的需求。

  (二)文旅产业知名度不高

  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宣传环节是重中之重。而绥芬河无论是在宣传力度还是营销方式两方面来说,都没能为当地的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辅助作用。第一,现有宣传渠道单一。绥芬河在文化旅游方面没有建立专门性的宣传平台,现有宣传渠道依托于市政府公众平台,对域内文化、旅游宣传的频率低,更新的间隔周期长,宣传范围小,致使目标人群无法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从而丧失了大量潜在游客。而在当前新媒体急速发展的情况下,政府没有做出更多有利于自身宣传的选择,也未积极带头开拓新宣传渠道,使得上述问题在绥芬河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凸显。第二,现有营销缺乏创新。绥芬河文旅产业的营销模式缺乏特色且途径单一。该市营销模式仅停留在揽客这一单一环节,没有采用更多营销模式将域内景区的文化内涵宣传到位,所以无法真正吸引到大量游客,更无法形成有效的“回头客”营销模式。并且绥芬河文旅产业也出现了国内旅游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即目前营销模式处在政府与民间分离状态,各自为营,没有形成配合协调,协同发展的局面,无法充分发挥营销作用。

  (三)文旅产业基础薄弱且产业链短

  良好的产业基础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当前绥芬河文旅产业受制于薄弱的产业基础,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是:首先,绥芬河发展旅游产业起步晚,时间短,建设经验不足,景区及其文旅产业建设不完善;其次,绥芬河不是旅游的热门城市,能吸引到的游客较少,导致其文旅产业发展规模受限,使得其在文旅产业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上有所欠缺,例如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绥芬河当地的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并且协作意识不强,以至于绥芬河文化旅游产业链短且构建薄弱。绥芬河的文旅产业仅停留在游客体验这一中间环节,产业链短。而相应的衍生文化商品、文化演出等产业并未与其形成匹配地位。例如文化商品行业,大多数以个体商贩售卖旅游纪念品为主,没有将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融入其中,不具有较高的纪念价值。

  三、绥芬河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精准定位,形成特色文旅产业

  绥芬河是“百年口岸”,边境线绵长,其优质的特色文化是中俄交融文化。绥芬河在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时应明确自身定位,立足于中俄两国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探寻发展文旅产业的相关内容。寻求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众多,其发展文旅产业存在一定的同质化问题。绥芬河在发展文旅产业时,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化的文化内容,寻求与其他同俄罗斯接壤城市不同的方面,充分发挥特色文化的比较优势,谋求自身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避免与其他地区形成恶性竞争,这是绥芬河发展高质量文旅产业的必经之路。打造自身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品牌是城市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是特色文化产业成熟的标志,也是市场化运营的基础,对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城市相比,绥芬河的文旅产业缺乏相应的品牌,难以发挥品牌效应。绥芬河可以借助国门、大白楼等中俄文化景点打造自己的“百年口岸”中俄文化品牌:借助维亚茨克村、远东战役、东北抗联的文化打造自身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等。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中,要立足自身定位,挖掘自身特色,打造独特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二)整合开发,提高文化资源使用效率

  首先,加大资源保护力度。据统计,截至2018年,绥芬河共有新国门景区、大白楼、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等单体旅游资源51处,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对于资源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保护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充分的利用。其次,探寻资源内涵,提升资源吸引力。文化资源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不仅仅体现在其精美的外表上,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着深刻文化底蕴。蕴含在资源本身的故事、内涵和精神是文化资源的灵魂,它使文化资源熠熠生辉。绥芬河是一个边境城市,更是一个中转城市,这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份劣势,因此,只有提高当地文化资源的质量,提升资源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才能留住游客,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例如在红色文化旅游方面,东北地区是抗联文化的发源地,绥芬河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在抗联文化中特殊的、独有的人物、故事、内涵等,对其进行弘扬,提升资源吸引力。第三,提升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扩大文旅产业的规模。绥芬河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文旅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就当前对于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存在着开发不足,使用不彻底的问题,致使文化资源在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中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政府应充分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对于开发难度大的资源,可以进行选择性开发、区域性开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例如对于当地要塞的开发,由于其中埋藏的地雷等危险物品,整体开发难度较大,绥芬河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开发同类资源的经验,选择性开发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既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又降低了整体开发的难度,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最后,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在文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绥芬河发展文旅产业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政府和行业主体应该充分对其优秀的、碎片化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明确自身的文化旅游主题,设计并形成自身独特的、贯穿全域的文化旅游主题线路,在域内形成规模化的文化旅游活动,充分发挥资源的聚集效应,展现绥芬河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拓宽自身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文旅产业竞争力。

  (三)加大投入,促进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存在着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特性,这一特性导致文旅产业的发展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在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只开发了一半就被放弃的资源不胜枚举,很多城市由于其巨大的前期投入半途而废,这样不仅破坏了文化资源,还使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夭折,使前期的投入一无所获。因此,绥芬河在对于文旅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要坚持持续性发展,持续性开发,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发展规模,政府可以建设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也可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示范性、重点性项目的信贷投放,增加资金投入量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社会对于发展文旅产业的积极性,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全方面的投入,覆盖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政府对于文旅产业的投入,不能只局限于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开放上,还要推动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衣食住行,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与文旅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样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当地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二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应加大对于与文旅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相应的衍生文化商品、文化演出等产业的发展,让绥芬河不仅仅只发挥一个“中转站”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吸引人的同时留得住人,这样才能使得当地的文旅产业得到长远的发展,而酒店等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成为了是否留得住人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推动绥芬河文旅产业和其他产业间的横向合作,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绥芬河要将当地餐饮业、文创业等其他产业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形成长效合作发展体系,开创产业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同时,在文旅产业内部推动文化产品、文化演出等产业的发展,使其与文旅产业发展相匹配,并且将本地特色的文化融入文化产品的设计之中,使其产品形式更加多样,更具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扩大宣传,增强文旅产业影响力

  绥芬河的文旅产业发展处在一个建设阶段,相对发展不成熟,城市知名度不足。绥芬河应加大对于自身城市、城市文化、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让绥芬河不再只是中俄旅游的“中转站”,使其拥有吸引力,吸引游客主动前来。在宣传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网红”推荐等轻松娱乐的方式,打造“文化旅游+新媒体+网络效应”的推广模式,对于自身的旅游品牌以及重要的、大的旅游景点要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实现对自身城市文旅品牌、优势碎片化的传播,提高宣传力度,提升宣传质量,增强绥芬河文旅产业的影响力,推动自身产业发展。在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将自身打造成为文化的载体,使旅游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融合文化和旅游产业,推动“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在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的同时,可以增加文旅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双赢。文旅产业是推动绥芬河城市发展的新兴朝阳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的模式实现了文化和经济的高度融合,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建新,胡鹏林.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19年度学术报告[J/OL].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

  [2]李培峰.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研究———以新疆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3]董钰赢.绥芬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宋瑞.如何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

  [5]陈少峰.城市文化旅游的创意传播新模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

  [6]黄蕊,侯丹.东北三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17(10)

  《边境小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建议》来源:《经济师》,作者:王雨君 曾雪 崔宇婕 王青松

文章标题:边境小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建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lvyou/4326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