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建议

所属栏目:旅游论文 发布日期:2020-02-11 11:32 热度:

 

  摘要:基于现代旅游中人与人、人与文化交流关系的变化,游客与旅游地东道主之间不平等关系,以人类学的视域看待旅游行业,辅以富有民族特色的灵渠历史文化景区为案例来提出解决对策。通过运用人类学以人为本、整体性、自下而上参与发展观、运用文化符号来增强族群认同等理念来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问题,认为灵渠历史文化景区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倡导社区参与模式,促进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 旅游发展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国内旅游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旅游业往往将旅游作为一种盈利的工具,看重的是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甚至将其看成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经济增长的一种最快捷、有效、省力的方式,但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希望能“求知、求新、求乐”,尤其对于民族地区旅游来说,旅游者更容易被“异文化”所吸引。因此,旅游活动应是一种人与人,人与文化的交流关系。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认为现在旅游已演变为一种“人与钱,钱与游”的交流关系。[1]游客抱着一种“我花了钱,我是上帝,我是来消费“被服务”的心态,旅游地东道主则抱着一种“只要能挣钱,什么都可以接受的”心态。游客与旅游地东道主之间利益关系居于首位,这造成旅游活动中双方之间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而敌对。即使很多地方打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口号,但在执行过程中仍无法抵御钱、权的诱惑,遂将开发利用放在首位。人类学向来秉持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多样性的观点,倡导旅游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关注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环境及其居民的影响,倡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运用人类学视角,对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二、灵渠旅游的研究背景及发展历程

  灵渠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兴安县,是秦始皇应军事要求而修筑的一条沟通中原与岭南的水上运输通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灵渠现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大小泄水天平和陡门等组成,设计建造科学、精巧。灵渠的修建对促进古代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及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亦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之美誉。如今,灵渠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在进行中。纵观灵渠旅游的发展历程,道路曲折坎坷。起初是由居住在灵渠附近的南陡村居民搞起来的,在景区内经营烧烤、跑马等小生意,随后游客逐渐增多,政府开始参与其中。1973年冬,灵渠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兴安县园林管理处开始对灵渠景区进行售票经营。20世纪90年代,兴安县旅游局在灵渠设立了灵渠管理处进行专门管理。2000年,县政府政府与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桂林兴安灵渠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而共同经营。2009年,县政府将灵渠的经营权授权给广西国悦企业投资有限公司。至今,灵渠景区一直由国悦公司经营。其间,兴安县政府分别于2004年、2005年开发建设了水街、秦皇宫。如今的灵渠景区是集灵渠公园、水街及秦皇宫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三、灵渠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灵渠基础设施及人文环境不断改善,同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相应知名度也在日渐提升,灵渠旅游已逐渐成熟。但笔者在田野调查之后,发现其中仍存在众多问题。灵渠文化遗产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产业,更是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灵渠旅游的灵魂。文化结构分为三个层面,外层的物质层面,中层的制度层面、内层的精神层面。灵渠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侧面反应了灵渠旅游规划的基本思想存在一些偏差,致使出现一系列不利于旅游发展的矛盾。笔者在此运用人类学理论对灵渠旅游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秉承以人为本、整体性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往往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对资源及环境以不计后果的开发方式来谋取最大利润,而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中,资源、环境、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与人类学的理念是一致的。人类学向来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性”的理念,在旅游开发及活动中更应注重环境、生态的承载力,注重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社区人民的感受和生活质量。因此,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景区发展应有整体性的发展规划,构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虽然灵渠旅游日渐成熟,但游客数量相对较少。据笔者对广西师范大学40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其中百分之九十九同学反映景区内的环境差强人意。笔者田野调查发现,灵渠景区内环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杂草丛生、植物类型单一、色彩单调、缺乏美感。垃圾随处可见,一些次干道或游客罕至的地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景区内一位村民刘大妈说:“现在景区内的环境真是差的要命,你看这灵渠水,跟我小时候简直没法比,都是旅游造成的!你是没等到节假日来,那水面上全漂着塑料瓶!”景区人文景观也破损不堪,景区亭子内的柱子、墙上乱涂乱刻,文化标识物字迹模糊、缺角少边、颜色陈旧。众所周知,旅游活动中游客的满意度来自于对旅游目的地认可。因此,灵渠景区发展规划中应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不要只图眼前利益,因小失大。

  (二)秉承自下而上参与发展的理念,发挥社区主导作用

  发展人类学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发展理念。一是对人类学传统的长期田野调查方法加以改进,创造出了适应项目需要的快速田野调查—参与式乡村评估(PRA)。它秉承文化相对论,承认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鼓励人们坚持不同的观点,对他们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调动乡村社区的力量为实现他们所设想的未来而采取行动;[2]二是以PRA的普及为契机,力图将在PRA过程中所实现的发展人类学者与发展对象之间的权力倒置贯彻于整个发展过程,倡导一套民本主义的参与发展模式,赋权于发展对象,使之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参与整个发展的过程。[3]参与式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势必为经济带来更有力的推动与发展。灵渠在经历了经营权的多次改变后,其中各个集团之间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矛盾。它们追求经济利益,忽略灵渠遗产旅游的整体性发展。公司与政府不满村民在景区内占用土地谋利,多次劝说村民搬出景区。政府曾作出的若村民搬出景区,就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及修建集资房供村民居住的承诺一直未能兑现,村民对此也表示无奈。据景区内一家经营农家乐的李大叔说:“我们就生在这里,祖辈父辈都守护着灵渠,凭什么不让我们在这居住,不让我们在这做生意。最早的景区旅游还是我们村民搞起来的,现在倒不让我们做了。这个国悦公司一心只想着挣钱,开始我们当地居民来景区都要求收费。我一直就在这住,孩子在县里打工,这么大年纪,现在又不让我在这做个小生意,我出去能干什么!你现在让我们搬出去,搬到哪?那好,搬,政府以前承诺的集资房还有补偿金兑现给我们,我们就搬。”从李大叔的话中可以看出,南陡村居民对灵渠这片故土充满了熟悉感及乡土情,只要能够挣个基本的生活费用就行,除非迫不得已是不愿搬迁。南陡村居民作为陡军的后代而不断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目睹着灵渠景区的变化,是灵渠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者,也是灵渠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最有发言权的一部分。[4]因此,从发展人类学自下而上参与发展的理念出发,无论是灵渠景区的规划、管理、运行,还是收益都应让当地居民尤其是南陡村居民参与其中。应鼓励南陡村居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进行沟通、商讨、反馈。为居民提供景区工作机会,使居民的工作绩效与国悦旅游公司的股份分红挂钩,使社区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对灵渠旅游发展规划、管理、运营做出贡献,同时使居民对灵渠旅游及文化具有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5]

  (三)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促进灵渠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旅游中,旅游目的地文化难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保持传统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发扬和传承其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是重中之重。人类学家认为应注重文化的深描。文化符号、标识是传递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应借助文化标识、符号等传递出灵渠文化的内涵,进而增强游客的互动感、体验感、认同感。民族旅游地工艺品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不仅具有象征与符号意义,也隐含着旅游目的地人群的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认同。在文化的生产、消费与展示中,要注重民族或族群文化认同,有意识地重构与强化。来到景区,在导游的带领下,如流水线般一套快速讲解,不时有村民过来问要坐船吗,偶尔更会看到骑着摩托从大小天平路边飞驰而过的村民,这对来此顾略灵渠文化内涵及灵渠之美的游客来说,应该会大所失望吧。灵渠本身就位于少数民族居多的广西省兴安县,充满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景区内应适当增添展现民族特色的表演及文化商品,使游客从听觉、味觉、视觉上感受特色文化,从而增强对景区文化的记忆及认同感,同时也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及凝聚力。可在景区内演绎“梳头、刺绣、纳鞋底、献绣球”等展现民俗民风的小情景剧,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们用当地方言演绎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的趣味性及互动性。兴安向来以米粉的发源地著称,还有油茶、粑粑等特产,文化产品可以结合这些特色,更加彰显当地的风土人情。避免千篇一律,打造特殊的历史文化特色,塑造民族文化品牌。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在旅游活动中,民族文化难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灵渠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其价值的发扬与传承,更要注重重构与强化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保持民族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在灵渠旅游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观。关注旅游活动对当地居民、文化、环境带来的影响,倡导社区村民参与模式,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态更加积极地投入灵渠旅游发展中。[6]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在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增强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及认同感,从而促进灵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兆荣.旅游人类学:学术风华系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0-37.

  [2]杨小柳.发展研究:人类学的历程[J].社会学研究,2007(4):196.

  [3]周大鸣,秦红增.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J].民族研究,2003(5):44-50.

  [4]王莎莎,初晓.人类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环境与节能减灾,2009(1):130-131.

  [5]廖杨.象征符号与旅游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认同[J].民族艺术研究,2006(2):39-44.

  [6]孙铃.族群的建构与维系:灵渠守陡人的历史文化与认同[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6:1.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建议》来源:《中国国家旅游》,作者:苏倩

文章标题: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建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lvyou/4187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