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全国企业总数的90%,创造了80%以上的城乡就业岗位、70%以上的高新科技成果、60%以上的GDP总量和50%以上的纳税收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就业水平、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平稳高速和有序增长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度与其贷款数量间存在着极度不平等关系。中小企业仍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主体,融资总量也只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左右,平均融资成本却高达21%,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困境依然十分严峻。
一、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因素分析
(一)企业自身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不完善、信息透明度较差、资信水平较低等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合伙性质导致其组织结构安排不合理,职能部门责权不清晰,管理人员素质不佳,工作效率不高。同时,中小企业往往产品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利润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差,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抵御风险和偿还贷款的能力。
(二)市场体系因素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较高,而且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发展不太成熟,市场运作不太规范,缺少有效的制度约束,风险较大。中小企业如果上市融资,需缴纳各种中介手续费及其他费用,融资成本非常高。而各类非传统金融机构如民间借贷、P2P等似乎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新渠道,但这类金融行业在我国仍处于灰色地带。由于前期缺乏合理的监管措施,使其野蛮生长,不仅助长了经营不健全的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注资,还导致众多投资人的资金损失。
(三)融资过程因素
银行信贷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融资过程存在诸多风险,包括信用风险、质押风险、中小企业发展不确定性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诸多风险使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成本付出与其收益不匹配,造成金融机构不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或信贷支持不连续。(四)政策法规因素我国现行的发展政策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缺乏规范信息活动的法规,信用监管不完善。近年来,政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在完善信贷制度和宏观金融体系架构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现实发展中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仍然十分有限。长期的资金缺口和单一的融资品种使中小企业一直处于融资市场的劣势地位。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作用机理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信息透明度较低、资信水平不佳、融资渠道狭窄以及银企交易成本高等因素而成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对象,成为金融机构“数量配给”和“规模配给”的牺牲品,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增强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和真实的交易背景下,对供应链中的整体或者部分节点企业进行融资授信的新型融资方案。与传统融资模式比较,其特点是基于供应链企业间赊销和垫付基础上,以供应链全链条为整体进行融资,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关联度高,供应链全链条信息连贯性强、透明度高。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提高中小企业资信水平
在供应链内部,通常上下游中小企业分担了核心企业的资金风险,却不能得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资金缺口庞大,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就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从供应链外部疏通供应链资金流内部的这一“梗阻”。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对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有效监管,将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注入其上下游中小企业,切实改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状况,解决中小企业担保资源匮乏问题,有效提高中小企业资信水平。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依托大数据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衔接,通过创新的金融手段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均衡问题,可以有效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大大提高了资金供应端的资金使用效率,不仅商业银行能够对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授信,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理财平台等都可以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降低金融机构交易成本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再是跟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而是跟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打交道,因此金融机构要综合衡量整个供应链的贸易风险,对整体贸易的评估可以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其的授信范围。即使某个中小企业不符合风控标准,但只要该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业务往来稳定,基于核心企业的隐性背书,金融机构就可以不只针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单独的风险评估而提供信贷支持。由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掌握比较完整有效的企业信息,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风控成本均会降低,同时获得较高的回报。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鼓励参与主体多元化发展,构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生态圈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开展需要依托供应链链条中各企业间的真实交易,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交易双方,还包括金融机构、物流、商贸、保险、代理、咨询等机构,各个参与主体间要协同化、多元化发展,共同构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架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供应链金融资金需求方、供应链金融实施主体、供应链金融资金供给方和供应链金融基础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这四个层次应分别包括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核心企业、物流公司、B2B平台等实施主体;商业银行、小贷公司、信托公司、P2P平台等资金提供方以及基础设施服务商和信息化服务商等。完整有序的互联网供应链生态圈,有利于核心企业强化竞争力,有助于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切实体现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二)健全供应链金融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通过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明确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谨慎选择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实时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科学投放信贷资金。通过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建立用于抵补不良贷款的补偿基金和用于奖励中小企业的专项奖励基金,这样有助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范围和规模,有利于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小企业规范自身经营活动。通过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质押担保等相关规范,完善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机制,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造“互联网+大数据+供应链”金融平台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自动化,通过在线支付、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等手段参与到供应链全链条企业中,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除需健全供应链金融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控实际交易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协调发展。大数据既可以精准判断供应链上企业供求关系和供求数量的变动,又可以客观反映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于资信评估,还可以准确分析行业风险以利于风险预警和控制。因此,可通过建立数据总库和分层数据库等从多维度构建和共享大数据平台,实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大数据”的融合发展。
(四)促进区块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构建完善可靠的供应链信用体系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数字化,区块链正是将数据按照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一种链式结构。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决定了数据的真实性、透明性、可溯性和共享性,结合供应链金融,就可以把链上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传导到供应链上的每个层次和每个节点的中小企业,实现链条上下游企业全覆盖,实现债权持有期间流转、贴现和到期兑付。同时,也可以实现在上下游企业、物流、仓储、财务公司、金融公司等主体间共建可信的信息网络。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共享信息网络中各主体仓单、担保、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可信数据,不但可以降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任”问题,还可以提高银行授信决策的效率,最终有效地把资金配置到需求企业,切实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李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江苏商论,2020(5):89-91.
[2]丁聪,张端民.中小企业融资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营销,2020(7):5-7.
[3]李艳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20(2):49-50.
[4]郑铮.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20(9):226+152.
[5]马蕾.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及风险评估[J].西部财会,2019(2):51-54.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研究》来源:《商业经济》,作者:马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