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的便利店,目前已有便利蜂、全时、7-ELEVEN、罗森、物美等品牌。社区分布数量较多的便利店分别是易捷、全时和好邻居;年轻人眼中更知名是罗森、全家以及7-ELEVEN之类的便利店,而作为中石化的战略合作伙伴,易捷多分布在加油站附近。据官网统计,中百罗森自2013年进驻北京以来,截至2021年2月末,店铺数共计215家,同期上海却高达1826家,是北京市的近8倍。7-ELEVEN进入北京14年,在北京有接近250家门店,虽然北京市8大城区均有分布,但数量并不均衡。北京市便利店最主要的特点的是数量少,发展滞后,且以本地便利店居多,常以“超市”“杂货店”“小卖部”的形式出现。外资便利店发展状况艰难,存在店面小、没有就餐区,且货品丰富程度不如其他一线城市的状况。通过网页新闻、评论、社交媒体以及行业调查报告等渠道,搜集了最近3年来互联网上针对北京市社区便利店的满意度、体验感等相关信息,其中大部分内容集中在对便利店现存的服务质量差、分布不均衡、商品丰富性不足等问题的讨论上。
一、社区便利店不便利的原因
(一)便利店分布不均衡
在北京的中关村、CBD等核心商务区,会出现“便利店一条街”的景象。711、全家、罗森、便利蜂等品牌都能聚集,导致竞争激烈。然而,北京还有很多地区仍处于便利店沙漠中,几公里之内找不到一家连锁店。一方面由于地价高、居民房租高,另一方面在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街区和乡镇,居民生活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不高,导致必要的商业模式难以展开。以北京国贸商圈为例,每隔500米就有一家便利店,主要聚集了7-11、全家、物美、好邻居等品牌,而西边人数较少的丰台区店铺数量却少得可怜,例如7-11店铺分布,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朝阳区店铺数约为115家,而在丰台区只有12家。
(二)便利店经营范围受限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存量经营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消费者需求、营商环境和同业竞争。首先,消费者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个性化商品和服务的追求上,而这一点正是北京的便利店所欠缺的。《央视财经》指出:局限于日常标准化的商品零售,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鲜食,咖啡等产品的销量正在不断上升.继续扩大经营品种的范围、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是便利店持续经营的必修课。其次,城建因素体现在北京市城市设计马路过宽。比如说从北京大学东南门去往附近最近的快客便利店,地图上显示距离540米,步行需要7分钟。在这7分钟内,人们还需要从马路一侧上阶梯,经过天桥再下楼到另一侧,再拐个弯继续往回走,天桥底下是一条双向8车道的马路。双向八车道为28米,中央绿化带5米,两侧机动车道加上非机动车道间的绿化带共6米,另外还有非机动车道各5.5米共11米,再加上两侧的人行道,共计约50米,实在不算便利。然后是政策上严控,导致便利店盈利受阻。在全国其他地区,便利店只需在食品药监局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就能售卖熟食,然而在北京必须同时取得食品流通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便利店的差异化引流渠道被斩断,自然很难挣钱。再加上店租、用工费用、配送效率问题,便利店处于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2019年,33.5%的门店店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店租正是门店可持续运营最重要的因素,41.0%的门店用工费用小幅上涨,8.9%的门店用工费用出现了大幅上涨,进一步加大门店运营的压力。而新冠疫情不仅造成门店客流量降低,而且影响了上游企业的供货效率。
(三)北京便利店满意度不高
对于北京市便利店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为地理位置不便、24小时便利店相对较少等方面。对地理位置不满意,主要在于北京市便利店饱和指数偏高。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调查》显示,北京市每8889人有一家便利店,而这一数据在上海为3769,东莞为1242,同为一线城市北京市便利店分布数量不足,显然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是24小时便利店相对较少。全天候经营,便利店一向是城市人的深夜港湾。2020年商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关于打造24小时便利店发展目标:到2022年,连锁便利店24小时营业门店的比例不低于30%。而此前,根据《2020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统计,2019年北京市24H便利店比率为71.11%,原因在于人力成本与销售额不平衡所致。
二、便利店的便利之路
(一)政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便利店可持续发展条件
1.政府应积极引导,打造优质的便民服务体系便利店是都市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零部件,近年来,北京市积极采取措施,目的在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便利店持续健康发展。北京市正在实施“十百千+N”生活服务业质量提升工程,建设1000家生活销售网点,从数量上确保满足便民服务网点需求;同时加大建设“15分钟社区服务圈”城市社区覆盖率达到92%,并制定实施了《北京市便民店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满足便民服务计划提供政策支持。
2.政府应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便民服务环境
对于群众需要的生活服务网点,政府应当规范管理。早在2016年,受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委托,CCFA起草制定了《北京市连锁便利店行业规范》,主要规定了便利店的基本特性、经营项目、服务内容,并从便利店的经营模式、企业性质、经营区域、消费客群、运营时间、运营指标六个方便制定了分类标准。2019年6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现有行业标准规范基础上,制定了便利店标准化门店规范,并树立了一批严格执行标准规范的标杆企业。北京市商务局通过开展行业标准规范宣贯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发展、稳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工作。
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全方位提升服务行业信息化水平,推进服务业网络化转型。创新便民商业服务模式: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同时,应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和数据流通,积极调整和完善《北京生活性服务业品牌连锁企业资源库》,可以将特色商店等信息纳入便民服务信息网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分析和调整业务流程。4.创造良好的快递业营商环境,推动快递行业与便民服务行业联合发展为从根源上解决供应链和物流问题,政府可以支持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引导快递行业企业加强服务质量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为用户提供更加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快递服务。根据北京市商务局2021年4月1日发布的《关于申报2021年度商业流通发展项目的通知》,促进生活性服务品质提升,推动商业便民利民发展项目,创新现代流通方式,商务局予以重点支持。
(二)企业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1.调整服务内容单一化问题,扩大便民商品服务搭载发展便利店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种民生工程。除了提供多元化商品服务,便利店更应当作为北京市便民服务行业的重要补充,将自己打造成多重便民商品服务搭载的平台。比如支持具备条件的便民店提供商品类别,鼓励便民店增加服务范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部主任王洪涛表示,社区商业作为一个热点,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需要,虽然此模式仍不成熟,但北京市商务委仍在尝试通过扶持主体单位,来满足社区消费者需求的组合业态。
2.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和时间,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准
北京市便利店饱和指数为8889/人,并且还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便利店就像城市高效运转的毛细血管,同时也充当着现代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便利店选址受限于城市规划和运营成本,而地理位置和气候同样影响着24H便利店营业状况。通过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可以建立更高质量的企业标准,优化商品供给,提升消费体验。同时还能推动大型连锁便利店企业扩展布局,利用宽松的政策条件进一步扩充公共服务的空间,积极拓展市场、优化升级,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3.推动便利店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供应链建设
目前便利店企业在品牌化、连锁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选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订货纯依靠经验预估,货损率高;来自外卖、社区团购、电商的外部威胁等等。便利店企业如果能够稳步经营的基础上,拥抱互联网谋求数字化转型解决上述矛盾,或许能够在线上市场分一杯羹。《2020中国便利店报告》对企业经营趋势明确提出,便利店应将深度建设供应链作为长期战略,包括注重供应链整合和物流效率提升,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供应链各个环节,升级柔性化供应链模式,给予大数据精准预测、帮助选品、降低空载率等等,不断升级数字化能力,推动品牌经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珊珊.社区蔬菜便利店共同配送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2]姚建平,汪泽青,郭赫.北京市便利店生存环境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3-8.
《网络时代北京便利店经营策略研究》来源:《 现代营销(经营版)》,作者:方草 罗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