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审计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1-31 09:47 热度: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每年皆会修订一次,目前新修订的预算管理制度中明确提出关于加强对违法乱纪现象的打压与杜绝,同时强化推进国家廉政建设,使之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我国事业单位的制度改革,效益已由传统社会效益评价单位绩效转变为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在不断优化管理模式的同时,也需时刻关注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强调将效益扩增至最大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面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而预算模式在效益转变过程中也发挥出关键性作用。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都承接着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而互联网环境与经济新常态的持续性发展,让长期滞留于传统管理职能的财务管理得到阶段性过渡,加之,间接性优化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则是实现自身内部控制的最佳机会,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使之实现更好的发展。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审计

  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基本概述

  1.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事业单位经营性与生产性资源实行全面协调,优化各环节管理措施的基础性模式,同时也是让财力、物力、人力达到微妙平衡,使之成为最佳配置的管理方式。事业单位在新经济形势下,必须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创新自身的规范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模式,并借助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创新与优化。依据国外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预算管理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规范化管理,其二是精细化管理,其三是个性化管理理念。不同的管理模式在事业单位中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差异性,尤其是在自身内部管理模式持续变更时。三个阶段中,两个不同阶段可配合管理,可以最少资源获取最多社会及经济效益,实现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优化式更进与创新。现阶段,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尚未有比较明确的应用机制,而目标与策略也未能得到实效性分解,无法弥补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短板,因此,事业单位需要优先明确自身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并在契合期建立健全且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才可使事业单位拥有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各级企业都会使用的评价模式,是统一对企业员工进行的绩效考核结果的评定,直观反映出企业员工的能力与工作态度。绩效评价并不是单一依据收集信息进行的阶段性实时更进,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以绩效评价原则进行的真实准确性评定,具有公正性与直观性。绩效评价有四项原则,其一是科学性原则,其二是系统性原则,其三是重要性原则,其四是目标导向性原则,各项原则所呈现的评价标准略有差异,其中科学性是以客观事实作为评定标准,不搞一刀切,着重反映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系统性是考虑到考核目标的重要性和关联度,强调考核指标的统一性与突出性;重要性是以成本效益性作为替代性目标,实现核心目标的全面掩盖事实;目标导向性是兼顾效益与规模的统一性承接,以绩效评价的问题导向作为评价标准。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中的难点

  1.管理及理论间的矛盾

  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时,需适应新的制度规定,但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需要实时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而且单位内部的控制措施发展尚未完善,无法在新的改革中,对绩效考核做出正确评价,且存在一定滞后性,各内控方面的全面管理带来一定困扰。

  2.管理方式及绩效指标问题

  事业单位在创新自身监管模式时,需考虑到自身的工作特点,但由于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正处在创新发展阶段,在为了解到管理方式转变与绩效指标更进的前提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未能对绩效指标进行评估与调整,无法进行相应的考核指标制定,阻碍了事业单位进一步工作的展开。

  3.缺少监督及相关激励措施

  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过程中,员工未真正重视这项工作,使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未能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与考评,同时也未能积极调动各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事业单位发展出现滞后性。

  强化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的措施

  1.转变预算管理观念

  现阶段,事业单位在不断创新和更进自身内部管理模式时,需要借助于阶段性优化式预算管理模式才可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以获取最多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的转变。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正在进入精细化预算管理阶段,正联合个性化管理理念创新新一步管理方式。预算管理理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从事业单位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后,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当要求全体人员开始转变自身的预算管理观念,从整体转向局部,实现观念转变的阶段性要求。如,事业单位在决定转变预算管理观念后,需通知全体人员参与到管理观念转变的优化转接环节,从部门人员发展到单位人员,从整体入局部,凭借最初管理观念转变承接扩增优化时限,并在预算编制阶段,从预算人员配置上着手更进,同时还可聘请专业财务人员参与到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并对绩效评价进行统一化改进。针对目前所实现的阶段性优化预算管理改进措施,以及事业单位采用的零基预算方法,强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与绩效评价的创新方向需向着创新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前进。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监管方面,由于监管机制尚缺乏完整性与实效性,因而事业单位在收集信息时免会出现不同阶段的预算管理方式,但在进行滚动预算调整后,事业单位可在调整基础上再构建预算信息分享平台,从创收最大经济效益出发,实时更新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预算信息,确保预算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阶段,从严格执行的评价标准考虑,需借助于初级评价标准逐步扩增至高级过渡化标准,由框到支,由局部到整体,由部门逐步过渡到部门员工绩效评价,并最终以不定期专业评估机构的针对性考核标准进行绩效考评。

  2.创新预算过程监管机制

  信息化技术时代,事业单位在优化自身全面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标准时,需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实现预算管理的联动化、网络化、实时化、统一化,并在此创新不同的预算监管机制。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期间,需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违规机制进行全面性优化,并考虑引入经济审计,推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及绩效评价,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从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转变。事业单位所应用的精细化预算管理,是由承接的管理模式所变更的,而预算管理的监管机制则按照逐步转变的方向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实时跟进着。预算管理的监管机制需明确惩罚制度,尤其是针对违法乱纪行为的纪律处分标准,而且不仅需要对违纪的操作人员问责,针对主管人则必须加大处分,从高到低依次监管,以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再度出现。事业单位所创新的监管机制有着统一性与阶段性,包含着信息分享机制,可在搭建信息分享与对接平台后,及时掌握到数据信息的连接情况,实现事业单位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传输与对接,促进预算数据的共享与监测。如,事业单位在共享数据信息时,需优先将共享数据传送至被监管平台中,待监管机制启动,数据信息备份保存好后再行传送,共享至各部门,并通过共享官方网站报告普通大众。

  3.加强相关监督制度的制定及人才培养

  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工作中,需加强和重视于优质人才的培养,强调事业单位人员的分工与能力的配合,完善合理配置,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事业单位在不断提升并优化预算管理模式前,需优先将所有人员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分析,确认员工在最合理工作岗位上,并联合事业单位兴起的培训模式让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后期培训工作中。对于人才的培养,事业单位不能仅仅限制于内部,而是要从外部引进高素质人才,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员培训及能力提升等相关工作时,需加强对于全面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度与关注度,以最优化的创新手段配合各部门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期间,设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监督制度是连同监管机制所形成的对于工作完善度的监测,而设立监督制度也可逐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但在此期间,事业单位必须加强绩效评价与全面预算管理的配合工作,使员工认识到事业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并重点监督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迎合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并在此过程中强化与完善相关制度,走出属于事业单位的特色工作道路。

  参考文献:

  [1]杨策生.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考评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9,(29):107-108.

  [2]钟国华.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3):21-22.

  [3]陈镇.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绩效考评体系的构建探讨[J].商讯,2020,194(04):137+139.

  [4]王蒙.事业单位强化全面预算控制及支出绩效评价探讨[J].经贸实践,2019,(20):143.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审计》来源:《中国外资》,作者:曾瑛琪

文章标题: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审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jingjixue/4493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