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报上的运用管理方针对于经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经济学中互联网思维模式要点。
摘要:互联网不仅是技术平台、也是多元化的商业平台和系统性的管理平台。随着互联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其网络规模、用户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的媒体价值和经济价值受到普遍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既需要不断深化互联网的应用,也需要转变观念,调整思维方式,学会互联网思维。本文在分析互联网经济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互联网思维的经济内涵,并对其与经济学、国家经济战略、版权等的关系、市场经济功能的拓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学,互联网思维,版权,经济学类论文
互联网思维是由从事互联网经营的企业家们从其商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2014年,“互联网思维”一词的曝光度达到顶峰。以“互联网思维”为主题的论文层出不穷,各个行业也都试图用这一概念从实践层面来分析、探讨本行业的发展问题。到了2015年,与“互联网思维”相关的书籍相继出版,其中不乏对互联网思维的精辟见解和独到观点,运用典型案例对互联网大潮中的商业模式、企业管理、产业布局等问题的讨论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政府也多次提到“互联网思维”,并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政府宏观文件中。相对于产业界的实践总结和政府的宏观引导,学术界从学理上的跟踪研究明显滞后,而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系统分析互联网思维的更是空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互联网思维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推荐期刊:《经济学报》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季刊)2014年创刊,是经济学科学术性期刊。每年出版四期,本刊涵盖经济学科的所有学科领域,发表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综述和评论性的研究论文。本刊秉承学术、公正的原则,倡导独立、客观的研究,提倡严谨、规范的方法。本刊采用国际通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不向作者支付稿酬,作者也无需向本刊支付费用。本刊只接受电子投稿。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正在步入信息文明和数据文明阶段。互联网思维正是与信息文明和数据文明阶段相适应的,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进程中,互联网对经济宏、中、微观各个层面的影响是最直接而又巨大的。最先提出互联网思维的商业精英们,也正是基于信息资源的配置而开展其商业活动。他们在实践层面积累了大量可供深入研究的案例和经验。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依托产业界的经营实践和案例,在宏、中、微观层面上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分析和讨论。互联网思维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方法论,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信息、数据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强调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的视角系统分析互联网思维,不能离开市场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大背景。
一、互联网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目前产业界的商业经营实践来看,互联网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连接。对于经济运行而言,连接意味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各个环节的配置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也就是说,真正建立了能够保证线上线下互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行发展的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而不再有市场分割的现象存在。由于连接的作用,生产要素的类别有了很大的拓展,在以往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信息、数据、内容等与互联网经济相关的数字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的各个环节,成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力量。连接不仅拓展了市场空间和要素使用,而且还营造了创客文化,推动了创意经济发展,激发起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连接引起跨界融合,而跨界融合使文化金融合作模式得以创新,进而产生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创意生产力会大大解放。
2.共享。连接的后果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提升,生产成本的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品质的改变。2014年北京举办的第二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主办方整合演出场所、电影院线、电商平台、知名书店,推出了低票价演出、电影展映、图书阅读、动漫游戏等诸多活动。两个月期间,累计消费金额达101.4亿元,消费者通过网络订票、文惠卡等方式获得的优惠低至五折。其中,网上惠民文化消费季参与的网站数量增加到十三家,电商公司围绕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展开促销活动,引导消费者参与数字化文化消费。[1]这说明互联网作为兼容性极强的主流平台,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可以使很多行业、很多市场主体跨域广泛合作。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技术、电商结合,对接线下营销,进行线上线下的合作,已成为网络经济运行的常态。按照梅特卡夫定律,越分享,价值越大。因此,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不仅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共享共赢,还是供给方内部和需求方内部的共享。
3.互动。信息的传播是在不同主体间的互动中完成的。相对应的,经济活动中供给与需求方的互动也变得空前频繁,需求环节的前移也促使“用户思维”成为了互联网思维的内容之一。互联网通过“分布式”结构的连接和节点影响了信息生产传递的效率,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格局,省去了过去因时间、地点和信息的不通畅所增加的成本,使得供求双方效率都达到最大化,进而影响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权力结构、运作模式和内在价值观,在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各个环节发挥其作用。互联网不仅提高和改善了原先的经济形式,而且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此同时,互联网正在消除市场壁垒,以其自身的优势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实现良性互动。早年腾讯公司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了“泛娱乐”战略融合发展。它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展开电影、音乐、动漫等多领域、跨平台的商业拓展。从产业链上下游纵向看,它们贯通内容编创、加工制作、资金融通、演艺明星、宣传推广、发行销售、衍生产品等各个环节。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文化传媒领域的上市公司共发生169例并购,至少有1600亿元资金涌向了文化产业,而其中最显著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BAT”等互联网公司都开始了在影视、文学、音乐、动漫等领域的布局。[1]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经济,也颠覆了文化产业,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生态链,推动了产业自身的整体转型和升级换代,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二、互联网思维的经济内涵
理解互联网思维的前提是理解互联网的内涵和逻辑。互联网思维反映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生产要素构成、生产方式、消费习惯以及资源配置手段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结果。互联网思维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出现的新特征和新现象,参与互联网思维的主体包括所有处于经济生活中的组织和个人,客体则是包括信息、数据在内的所有经济资源。互联网思维与市场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
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时代的资源配置,其有效性和效率将由于新技术新渠道而得到提高和发展。由此可见,与互联网思维具有直接关联性的另一命题则是信息经济。信息经济正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信息等生产要素地位变化而产生的,其内涵和发展反过来对于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法也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把互联网作为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的基础,把信息流作为继商品流、货币流之后最重要的社会发展动力,把信息生产、交换和传播作为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出发点,而商品和货币不过是信息的载体而已。[2
]鉴于此,可以对互联网思维的经济内涵做出三个层面的判断:从宏观层面看,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以互联网、信息技术要素为支撑的阶段时,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针对资源配置的思维,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信息技术发展新特征的市场化思维和信息化思维;从中观层面看,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经济结构和布局;从微观层面看,是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是个人如何顺应互联网发展,发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更新工作和生活方式,获得最大效用的思维方式。总的来说,互联网思维是以异质的人为主体,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以创新为动力、信息为核心资源、市场为配置手段的科学思维体系。
三、经济学与互联网思维的关系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3]。经济学的中心话语、研究路径、理论架构与互联网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1)在中心话语方面,经济学和互联网思维都强调以人为本。经济学的两个核心假设和内涵是经济人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学是关于人的学问,人应该始终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话语而存在。“因为人的需要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人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和最终归宿。[4]”而对于互联网思维来讲,其落点在“思维”上,思维的活动主体也是人。“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一种让商业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观念,而且是一种更人性化的思考。[5]”
(2)在研究路径方面,经济学研究方法对理解互联网思维有路径性指导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互联网思维注定是与经济学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的逻辑演绎方法和数理分析方法同样对互联网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在互联网自身有逻辑架构,而且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算法在数据开发利用中更是处于核心地位,大数据带来的精准决策、精准营销更是离不开数理思维和逻辑思维。除了逻辑和数理方法,经济学中的实证归纳、比较分析、制度分析、系统分析方法对于研究互联网思维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3)在理论架构方面,按照张五常教授的观点,“经济学的理论结构有三部分,其一是需求定律,其二是成本的概念,其三是竞争的局限。[6]”而在互联网思维的讨论中,“用户需求”被放在了中心位置,由此延伸的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口碑思维等成为了互联网思维的题中之义。机会成本概念与消费层面的互联网思维息息相关,作为消费者,在信息时代享受最为丰富的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多样性,在做选择时,同样是在各种机会成本之间的权衡。目前,时间、有效信息、知识等要素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稀缺资源,评价机会成本的标准也随之变化。竞争同样不仅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也是互联网思维中的中心议题。
四、互联网思维下市场经济功能的拓展
互联网思维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思维。不了解市场,不熟悉市场体制、动力、要素、构成、运行和机制,不研究产权等市场经济的基石,以及法律、社会保障等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是没有办法全面、深刻地理解市场本质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而不分析市场和市场经济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思维下,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有所拓展。更加突出产权的界定与完善;更加体现国际性和开放性;更加突出信息化与高科技的生产力基础;更加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彰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更加充实商品和价值的内涵;更加侧重流通手段的信用化水平的提高;更加强调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由此认为,(1)互联网思维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互联网思维的提出与我国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几乎是同步的。后者将使互联网思维获得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发展空间。(2)互联网思维的强化将加速我国市场化进程。互联网的兴起和应用渗透到政府以及经济生活的各个行业,用“倒逼”的方法要求深化改革的步伐必须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
五、互联网思维与国家经济战略
互联网引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给市场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带来了颠覆式的变化,作为应对之策,各国纷纷制定了一些与互联网相关的国家战略,以此期望在全球竞争中占得优势或是迎头赶上。国家经济战略与互联网思维正处于相互碰撞的磨合阶段,二者不仅是适应和被适应的关系,而是在许多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我们认为:
(1)国家经济战略是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方式之一。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国家必须通过顶层设计制定系统的经济战略,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和调控互联网经济运行的战略手段。从国家经济战略中表现出国家层面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和运用,是国家作为市场调控者对于变化了的市场情况所制定的系统性应对方案。
(2)互联网思维指导国家经济战略。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治理方式。[7]”互联网思维就是进行宏观调控必须顺应的思维方式,在国家经济战略上同样适用。
(3)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互联网思维为什么会体现在国家战略中?因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排斥国家宏观调控。互联网思维作用于市场经济的整体运行过程,同样也会体现在国家的经济管理中。互联网思维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国家经济战略同样要保证市场的作用、体现信息化思维,二者共同作用于市场。
六、互联网思维与版权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其核心价值的创造是其商业模式能否盈利的关键,而明晰的产权、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是为企业核心价值保驾护航的守护者。值得注意的是,与互联网思维相关的产品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产品和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在此环境下,企业的产权表现形式(即财产的类型)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知识产权对于企业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企业多数从事的是实体经济,配置的资源主要体现为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相适应的生产要素,其产权形式多以物理状态体现;而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多数从事的是虚拟经济,配置的资源主要体现为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相适应的生产要素,产权形式虚拟化、软性化。在这种情况下,版权就成为互联网思维下产权的代名词,关注版权、研究版权、运作和管理版权就成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常态,版权就成为市场化的中心问题。尤其是对于从事内容生产的文化企业而言,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要不断强化版权的商品功能、价值功能和产权功能。
当“互联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常态的时候,版权将关乎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财富的创造。版权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培育和发挥版权的经济优势,在创造、占有、转化和运营知识产权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软资源的使用效率并能获取长远的、直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