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发展迎来新机遇,尤其是到2012年,安徽所有行政区域全部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皖江片区为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片区纳入国家中原经济区,皖南片区打造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西大别山片区整体列入国家对口扶贫战略,全省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发展格局。经济圈和城市带建设一直是安徽省发展的重点,已成为引领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近年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分析,提出安徽推动经济圈、城市带建设的五种模式,为国内其他省份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金融与经济》核心经济科学期刊投稿,曾用刊名:江西金融研究,1980年创刊,坚持“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办刊宗旨,致力于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普及和宣传经济金融知识,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探索新时期经济金融理论,为繁荣江西金融文化事业,提高队伍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
引言
针对经济圈和城市带的发展,安徽省提出的创新思路很多,可以看出,"分层推进、圈带交融、多策并举"是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具体究其要素偏重来说,可以概括为五大模式:第一种是合淮模式——政府主导的同城化模式,第二种是合肥经济圈模式——市场主导的经济一体化模式,第三种是合芜蚌模式——创新拉动模式,第四种是皖江城市带模式——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第五种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模式——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区域一体化模式)。目前安徽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围绕这五种发展模式进行展开,其中,政府、市场、创新三个要素一直是关注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将是如何形成政府、市场、创新三要素的互动。
1 合淮模式——政府主导的同城化模式
同城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发展策略和发展手段,是加强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关系相互协调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自身发展需求的客观反映。以同城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同城化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因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具有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认同感强的特性,是城市需求反应和利益驱动的结果,最终希望能产生1+1>2的发展效应。通过城市间经济要素的共同配置,使城市间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机制,使市民弱化属地意识、共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的现象。同城化本质上是通过两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空间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构建联合都市区的过程。
2007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和淮南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肥市与淮南市加强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但合淮同城化不仅仅是一个协议,如果把这个地区当做是一个整体来看,就从中可以创造很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合淮同城化的最大特点是政府高层的强力推动,是通过两市地方最高领导人的强势介入来强化同城化的执行能力,并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带有典型的行政干预色彩,如果不是地方最高领导推动是做不成的,这是中国特色。
2 合肥经济圈模式——市场主导的经济一体化模式
经济一体化是指三个城市或者三个以上城市实现优势互补,按照市场的原则来规划各自的产业,然后通过相互的合作,建立产业协作关系。按照《合肥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和《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合肥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拓展产业空间,增强对经济圈内其它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呢?目前的简单加工制造业肯定不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并非是指要把传统加工制造业扔掉,但是它不应该或者不再应该占合肥制造业之中最重要的地位,合肥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以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撑。合肥的产业需要转型,但并非什么传统产业都可以升级转型的,那么暂时升级转型不了的企业就可以布局在淮南、六安、桐城、定远,合肥需要淮南、六安、桐城、定远这样的缓冲地带。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发挥合肥的科教、人才、资本优势,在淮南、六安、桐城、定远建立合作开发区;可以充分发挥合肥航空优势,建设异地航站楼,建立新桥国际机场与淮南、六安、桐城、定远等城市之间的快速通道;可以充分利用六安优质泉水资源,加大合肥、淮南、六安的城市供水、农业用水的联合调度;可以充分发挥淮南煤电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工业基地等大型产业区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巢湖生态文化优势,打造环巢湖生态经济带;可以充分发挥庐江、霍邱矿产资源优势,形成以合肥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因此,合肥经济圈就是在经济一体化下的绝妙组合。合肥经济圈通过加强协作、合理分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做强做大相关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3 合芜蚌模式——创新拉动模式
创新是实现安徽区域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安徽崛起,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市场、离不开创新,可是有了政府推动、市场支持(企业)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创新。胡锦涛同志2008年在安徽省调研时强调:"不管是在国际分工还是在国内合作上,你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是合作了也是个"小工"。"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与富裕导向阶段。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我们现在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我们尤其是要创新。创新一直是安徽的特色,安徽省高层领导寄希望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国家已将合芜蚌试验区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示范区作为"3+1"试验示范区序列,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这标志着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合肥、芜湖、蚌埠都有自己的创新特色。区域内聚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40、41研究所,水泥设计研究院,通用机械研究所,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等一大批高层次的大学和科研单位。在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方面,拥有芜湖奇瑞、合肥江淮汽车、合力叉车等自主品牌。奇瑞被称为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2007年轿车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在资源深加工方面,蚌埠丰原集团运用玉米粉直接发酵生产柠檬酸专利技术,已形成年加工360万吨玉米的生产能力,柠檬酸系列产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位。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研发上,也取得阶段性突破。芜湖海螺集团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日产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成为亚洲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在语音合成方面,合肥中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在多语种语音合成、口语评测等技术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发展意义上来说,合肥、芜湖、蚌埠应该是先行示范的三个市,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实验区应该不仅仅包括合、芜、蚌三市,而是整个安徽省核心创新资源整合形成的区域创新品牌,是安徽省最具含金量、最富正面影响力的新符号。
4 皖江城市带模式——承接产业转移模式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
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进入了区域经济发展整合的关键时期。皖江城市带模式可以说是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模式,是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导向,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点在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适应安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发展模式。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规划,也是目前国家唯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可以真正实现安徽从"一圈两群"走向更大范围的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强化以合肥为核心带动全省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城市群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等经济板块的相互衔接和联动发展,推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努力培育出更大体量、更具影响的经济板块,为安徽加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 长江中游城市群模式: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区域一体化模式)
2013年2月23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在武汉举行首届会商会,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市市委书记出席会商会,四市市长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共识)》,本着"平等协商、协调互动、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在交通、产业、农业、水利、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进行合作,共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第四极"。
在基础交通领域,四个省会城市之间,希望构建"2小时城际交通圈"。根据达成的交通合作协议,四市将以武广、合武、京九、沪昆、昌吉赣等客运专线为主体,加快推进四省会城市间高铁、城际铁路等快速通道建设,研究建设长沙-南昌、九江-合肥、武汉-九江城际铁路及合武高铁改造等项目,使四省会城市间形成环状快速铁路网,从而建成四省会城市2小时互达经济圈。
在旅游产业领域,四城市即将展开旅游产业一体化合作。根据协议,四市旅游局将依托岳麓山、巢湖、滕王阁、黄鹤楼等著名旅游区(点),以武合高铁和京广高铁为骨干,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共建长江旅游黄金带和中部高铁旅游协作区。
在产业经济领域,四省计划建立"煤电保障共赢机制"。初步框架是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来推动的煤电保障共赢合作机制,充分利用长江水道,共同推进与拓宽水运电煤,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输煤输电通道建设,改善四市能源供给结构,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个省会城市,主动探索长江中游结合部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之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符合国家推进中西部崛起的长远战略。"中四角"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合作的创新突破。
结语
敢走新路,敢破难题,安徽省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圈、城市带建设的新思路,究其到底那一种模式更有效,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政府、市场、创新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安徽积极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区域合作,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强与中部地区的对接,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密切与西部地区的联系,最终的目的是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淮同城化总体规划研究(2008-2020).2008年
[2]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2010年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