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本文是一篇区域经济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京津冀鲁一体化视域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思路分析。
[摘 要]环渤海地区依托京津两个大都市,在“双核”拉动“多核”的基础上,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可以在京津冀鲁范围内构建“京石济三角形”,实现京津冀鲁一体化发展。但是山东半岛内的很多不利因素制约了京津冀鲁一体化,城市分散且未形成区域中心、腹地内小城市发展程度低、缺乏省际合作意识、城市间缺乏整合。京津冀鲁是环渤海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京津冀鲁的大区域整合,需要在城市体系的构建方面下工夫。为此需要构建“三条城市链”和“四个城市子团”:“沿海城市链”“保青城市链”“石济城市链”和“石家庄城市团”“济南城市团”“青岛城市团”“潍坊城市团”。
[关键词]区域经济论文范文,区域经济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鲁一体化,“京石济三角形”
Abstract:Circum-Bohai-Sea region depends on two metropolise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On the basis of“dual-core” pulling “multi-core”, by relying on the perfect traffic network, “Beijing-Shijiazhuang-Jinan triangle”can be built within the scope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and Shandong provinces, and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 can be realized in this way. But many adverse factors in Shandong peninsula restrict 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 region, which include: urban dispersion and regional center not formed, under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cities in the hinterland, lack of inter-provincial co-consciousnes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between cities. To realize the large area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 which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hai-ring region,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urban system and “three-city chain” and “four-city group”. “Three-city chain” includes “coastal city chain”“Bao-Qing city chain” and “Shi-Ji city chain”; “Four-city group” includes “Shijiazhuang city group”“Jinan city group”“Qingdao city group”and“Weifang city group”.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analysis;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Beijing-Shijiazhuang-Jinan economic triangle”
一、环渤海视域下京津冀鲁一体化发展优势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以京津两个大都市为核心,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并列成为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在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很多专家对京津冀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富有见地的思路。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进程自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将思路拓宽一些,将京津冀放在环渤海区域中考虑,京津冀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加广阔。这就需要在京津冀鲁的合作问题上做文章,推动冀鲁在京津的影响下,都能够做到借力发展,构建山东半岛创新型城市圈[1],环渤海区域的发展状况也因此能得到整体提升。
(一)通过“双核”拉动“多核”发展
京津冀鲁四个行政区域在很多方面具备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京津冀鲁区域内京津两个直辖市扮演着“双核”的角色[2],两个直辖市不但是京津冀鲁的中心,也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依托京津“双核”的城市体系,将京津冀鲁紧密整合为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的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分别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依托“京石济三角形”实现大区域整合
“京石济三角形”即北京、石家庄和济南构成的三角形,相对于京津保三角形、京津石三角形而言,“京石济三角形”包括了京津以及冀南和鲁南地区,“三角形”面积更大,位于京津冀鲁区位的中心,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都形成了各自的子城市团,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呼应。“京石济三角形”是跨多个行政区划的大尺度区域整合,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创造条件。“京石济三角形”将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连接在了一起。
(三)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
在“京石济三角形”中,“京石边”“京济边”以及“石济边”都有方便的交通线路连接,“京石边”通过京广线相连接。“京济边”有两条线相连接:其一是“北京―廊坊―天津―沧州―德州―济南”;其二是“北京―霸州―衡水―德州―济南”。该区域内除了有方便的铁路交通外,还有城际高速公路。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得区域内的核心城市以及更多的中小城市能够形成紧密的互补合作关系,对京津冀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城市分散且未形成区域中心
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沿海经济与腹地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根据区域经济学原理,一般而言,中心城市位于区域中心是比较理想的状况,这样就能够对腹地形成均匀辐射,以“各向同性”方式向腹地各个方向发展。但是分析山东半岛的城市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在17个设区市中,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分布在沿海,由潍坊、淄博、莱芜、泰安、济宁、枣庄、临沂以及如上几个沿海城市围成的区域,没有中等城市。城市分布严重不均匀,使得山东半岛的鲁中与鲁东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区域经济增长点。上述城市除了青岛外,由于城市影响力不够,不能对更大的腹地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于是在小城市之间就形成了大面积的“空白区”(如图1),“空白区”与周围的小城市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发展差距。
(二)腹地内小城市发展程度低
山东半岛的17个设区市中,除了青岛、济南两个副省级行政中心能够对较大区域产生经济影响外,其他的设区市一般没有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子城市群”。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但是只有在区域内形成大中小不同等级的中心地,高级别的城市才能够对腹地产生经济影响。由于很多设区市没有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子城市群”,这些中等城市对腹地的带动作用就会非常小,城市与腹地之间就很难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局面。小城市发展程度低,城市彼此之间就不能进行有效整合,城市之间没有受到城市影响或者受到城市影响力很弱的区域(空白区)就会很大。充分发展小城市,才能够建立起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的关系,使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得到互动发展。
(三)缺乏省际合作意识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分布状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周多中间少。城市的这种分布状态要求强化四周与中心的联系,平衡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用西部带动东部,用周边带动中间,通过强化河北省的南端与山东省的联系,将京津的经济影响力疏解到山东,促进鲁西的发展,然后再逐渐地向鲁中和鲁东扩展。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强化与其他省域的合作,才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但是目前冀鲁之间并没有形成融合发展状态,在济南和鲁西也没有形成跨省的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格局。省域之间各自为战,合作意识不强,使得山东省在环渤海区域内不能凸显。再加上区域内各个方向上没有形成互补发展局面,沿海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并没有形成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四)城市间缺乏整合
从图1可以看出,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两个副省级行政中心,分别位于鲁西和鲁东,由于两个城市相隔较远,并且在二者之间没有形成城市链,所以鲁西与鲁东之间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如果二者之间的淄博和潍坊得到强化发展,通过淄博和潍坊就能够将青岛和济南链接在一起,这条线向西扩展到聊城,就能够在东西方向上将鲁东与鲁西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图1可以看出,在鲁东北、鲁东南、鲁西南、鲁西北地区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子城市核心”。只是在鲁西地区形成了以济南为核心的城市体系,根据各个区域的城市发展基础,在鲁东北应该构建“烟台―威海城市子团”,在鲁东南构建“枣庄―临沂城市子团”,在鲁西南和鲁西北分别强化菏泽与德州的发展,四个“子团”与“济南―青岛”呼应,这样就能够实现“子团”之间的互动,在整个山东半岛实现城市整合,区域经济得到均匀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城市群扩展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走廊模式、镶嵌模式,不同情况下城市的发展轨迹也会有较大差别。
(一)城市影响力以同心圆方式均匀扩展
同心圆模式即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围空间逐渐扩展,城市的影响力随着距离而逐渐衰减,在没有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城市在各个方向上均匀发展,对腹地的影响也是均匀的。主城市外围的小城市也相对均匀分布。小城市在发展势力逐渐得以强化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以小城市为依托的子城市团,在整个腹地内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体系。如图2所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对周围腹地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于是在腹地一定范围会形成次级城市,与主城市相呼应。图2中,A是区域的核心城市,在A逐渐扩展中形成了B1、B2、B3、B4等几个次级中心城市,随着每个次级中心城市实力逐渐扩大,在次级中心城市的周围又形成了诸多小城市B11、B12、B13,B21、B22、B23,……以此类推。小城市发展越完善,A的辐射力就会越强,区域内城市发展的整合力就会越强,A的影响区域就会越大,在类似A级别的城市之间就越能够产生较好的互动,彼此都能够成为对方发展的条件。
(二)沿着交通走廊形成串珠状城市
交通线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之间有了便利的交通,联系就会变得更加紧密,交通线也就成为了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发展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线的变化不但影响着城市之间的联系,而且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都是首先产生在交通最为方便的地方,重要交通线的交汇处更有利于城市发展。如图3,城市C在1和2两条重要交通线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在东西南北的各方向上分别有CE1和CE2、CW1和CW2、CS1和CS2、cn1和CN2等城市,在没有3影响的情况下,C向四个方向均匀发展,在有了3后,城市开始沿着“东北―西南”方向发展,城市的外围空间开始由正圆形发展成为椭圆形。由于3的影响,城市C偏离了原来发展的主导方向。沿着交通线会形成城市走廊,交通线的级别不同,串珠状城市的发展密度也会有差异,城市的外围空间会沿着重要交通线方向延伸。串珠状城市链在邻近的大城市之间建立互动联系,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线附近的腹地也逐渐发展起来。图3中的3实际上就是城市C的扰动因素,在3的影响下,城市C沿着箭头方向的发展速度会高于其他方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线在城市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需要合理布局交通线,用交通线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让城市体系由串珠状发展演变为放射状发展,以带动更广泛区域的发展。 (三)不均匀发展状态下的镶嵌构造
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经济要素在区域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某些区位上就会成为资源富集区,而另外一些地方就会成为资源稀疏区,城市在前一种区位上会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在后一种区位上会有较低的发展速度,于是在整个区域内,城市腹地的城市化会表现为快慢相间状况,即在整个区域表现为较快的发展速度的时候,某些区域会表现为较慢,或者在整个区域表现为较慢的速度时,某些区域会表现为较快。由于腹地内城市发展不均匀,如果沿着一个方向看去,城市发展会存在忽快忽慢的问题。如图4所示,O是中心城市所在的地方,OA、OB和OC是从中心城市出发的三个不同级别的交通线,OA的级别最高,OC的级别最低,因城市的发展状态与交通线存在较大关系,如图中所示,在交通线之间,城市发展速度由OA向OC方向即沿着A2C2、A3C3……等弧线方向降低。在交通线上,城市发展速度沿着O→A和O→C的方向降低,城市在向腹地扩展过程中以“摊大饼”方式均匀扩展,腹地内的城市化速度也是均匀变化的,图中越是靠近扇形区域圆心位置的区域,城市发展速度越高,越是远离扇形地中心,城市发展速度越低,扇形地靠近右下角的区域,城市发展速度最低。但是这种状态也会由于一些扰动因素而发生变化,如果OC交通线的级别提高,并且在C3C4段的城市发展动因得到了强化,交通线OC在C3C4段的城市化速度会得到提升(与OC的C3C4段相比较OB的B3B4段发展速度相对降低),则在OA与OC之间的环状阴影区域内,城市的发展速度就会出现“快―慢―快”的状况,腹地内的城市发展呈现斑块状的不均匀发展状态。
三、京津冀鲁一体化视域下山东半岛城市体系构建
京津冀鲁四个行政区划在地域上紧密衔接,如图5所示,在该区域中有四个省级行政中心:北京、天津、石家庄和济南。京津两个直辖市是区域中心,两个直辖市与石家庄、济南围成的区域是京津冀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在该区域内有京津保、京津石、津石济三个三角形,依托城市之间的互动,通过京津石三角形与津石济之间相互影响,将大都市的辐射力扩展到济南,进而辐射到山东半岛。济南位于山东半岛的西侧,没有位于该区域的地理中心位置,所以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上,济南除了要在全域内发挥行政中心职能的同时,还应该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这就要在接受京津石三角形的空间影响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沿海城市链的影响,通过构建行政副中心的方式,构建“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城市链,将山东半岛的西部与东部紧密连接起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目前已经形成“济南―青岛”双核心结构[3],这种格局就能够通过“两边”(济南是西边,青岛是东边)促进“中间”(青岛与济南之间的部分),在很大程度能够促进山东半岛从东西两个方向均衡发展。
(一)构建三条城市链
1.沿海城市链
山东半岛位于环渤海地区,图5展示了从唐山到青岛之间的环渤海区域,依托丰富的港口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发展沿海城市带。“东营―莱州―蓬莱―烟台―威海―荣成―乳山―海阳―青岛―日照”,在这个沿海城市带中,东营、烟台和青岛是核心,三个中等城市将山东半岛的海岸线平均分配,东营是距离京津最近的沿海城市,在城市发展策略上,要强化“向北发展”的策略,通过沧州与廊坊实现区域融合发展,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扩大影响力。以烟台为中心,附近有蓬莱、威海、龙口、招远、栖霞、文登、荣成、乳山等小城市,在完善交通网络的基础上,以烟台为中心尽快构建起“烟台―威海”“双核城市子团”,以该“双核团”形成“蓬莱―龙口―招远―栖霞―乳山―文登―荣成”城市圈,强化“双核团”与腹地之间的互动,带动更加广泛的腹地的发展。青岛是山东半岛的东侧中心,与西侧的济南呼应,拉动山东半岛全域发展。以青岛为中心形成“双层城市环”:第一层是“胶南―胶州―即墨”;第二层是“日照―诸城―高密―平度―莱西―莱阳―海阳”,以青岛为核心带动更大的腹地发展。
2.保青城市链
“保青城市带”(保定―青岛)将“保定―沧州―滨州―潍坊―青岛”连在一起,这是一条跨行政区划的城市带。保定与京津之间形成了“京津保三角”,在疏解京津功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保定目前推行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是“城市向北、对接京津”。目前京津保的同城化交通系统初步完成,在京津保范围内逐渐形成半小时城市圈,京津保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将会有更多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保定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京津大都市的拥挤发展状态也会得到舒缓。保定的西部是山区,城市发展方向的理想选择应该是向东,在“大保定”发展战略下,在保定与沧州、滨州、潍坊和青岛之间建立起城市链,在该城市链上,通过西部的大都市(京津)拉动和东部的沿海城市(青岛)拉动,中间区域就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该条城市链上沧州和滨州分别位于河北省和山东省辖区,两个城市谋求融合发展,就需要在“软区划”方面实现对接,进而对区域经济资源的流向产生影响。潍坊位于济南与青岛之间,与淄博合在一起,在连接济南和青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石济城市链
从图5可以看出,石家庄与济南在空间上临近,中间有河北省的衡水和山东省的德州两个中等城市,石家庄、济南与天津在区域上形成了“津石济三角形”。最近几年石家庄的发展速度很快,在“大石家庄”的发展思路下,石家庄逐渐向东和向北发展,衡水在“大石家庄”发展战略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逐渐成为石家庄向东发展的重要“次级中心城市”。衡水发展速度加快后,对于拉动德州发展进而在济南与石家庄之间建立紧密的区域经济联系具有重要作用。“石济城市带”实际上是将“京津石三角”的影响力向东延展进而实现京津冀鲁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城市链。河北省与山东省都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省份,通过这条城市链能够将河北省南部与山东省南部连接在一起,在石家庄与济南之间实现互动。“石济城市链”与“沿海城市链”“保青城市链”相比较,虽然是三条城市链中最短的,但将两个省会城市连接在了一起。 (二)构建四个城市团
京津冀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让核心城市首先进行一体化发展。为此需要在京津“双核”城市体系的影响下,在冀南、鲁南、鲁中和鲁东地区构建彼此呼应的四个城市团。
1.石家庄城市团
石家庄城市团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京津石三角”的一部分,与京津两个大的直辖市相呼应。如图6所示,石家庄城市团分为两个层次,正定和鹿泉是“石家庄城市团”的核心层,两个小城市已经成为石家庄的近域卫星城,形成“一城二星”的格局,在这个“核心团”的带动下,周边更多的小城市得到发展,形成“一城多星”的“大石家庄”结构,“核心团”带动井陉、平山、灵寿、新乐、无极、藁城、栾城、元氏和赵县的发展。“大石家庄”的影响向东逐渐扩展到衡水,与德州建立紧密联系。
2.济南城市团
根据图5,以济南为中心建立济南城市团,济南周围的小城市包括德州、聊城、泰安、莱芜以及淄博等,可以与济南联动发展。从图5可以看出,济南城市团不但能够与石家庄城市团呼应,使冀南和鲁西地区得到融合发展,促进冀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与鲁东的青岛城市团呼应,使得山东在东西两个方向得到均衡发展。济南要强化向德州和淄博两个方向发展,这样就能够与西部的衡水和东部的潍坊逐渐融合起来。
3.青岛城市团
青岛位于山东省的东端,与济南城市团呼应,在山东省的东部扮演着重要角色。青岛城市团由青岛与即墨、胶州两个小城市组成核心区域,向东向北形成城市团的外围区域,该区域由高密、平度、莱西、莱阳、海阳等组成。与前文谈及的三条城市链相联系,青岛作为鲁东的重要的核心城市,通过三条“城市子链”将鲁东地区的南部与北部连接起来(见图7)。
第一条即“青岛―海阳―乳山―荣成”,将鲁东东部沿海地区串在一起,利用港口优势逐渐发展成鲁东东部沿海的小城市链;第二条即“青岛―莱西―莱阳―栖霞―烟台”,将鲁东中部地区串联在一起,建立“青岛城市团”与“烟台―威海”子团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鲁东中部小城市子链;第三条即“青岛―胶州―高密―平度―莱州―招远―龙口―蓬莱”,将鲁东西部地区的南部与北部连接起来。三条城市子链使得鲁东地区的城市联系成为网格状,使得青岛在鲁东地区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作用。在鲁东的北部逐步形成“烟台―威海―文登”小城市团,成为鲁东地区青岛以外的区域经济发展次级中心。
4.潍坊城市团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在沟通淄博与青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角色。如图8所示,以潍坊为中心,逐步与寿光、昌乐、安丘和昌邑等小城市构建“潍坊城市团”,向东与青岛城市团呼应,向西与淄博城市团呼应。在潍坊城市团与淄博之间形成“东营―广饶―青州―临朐”城市链,在潍坊城市团与青岛之间形成“莱州―平度―胶州―高密”城市链。潍坊城市团在连接鲁东与鲁西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潍坊城市团”将“青岛城市团”“济南城市团”紧密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将“沿海城市链”“保青城市链”“石济城市链”融合在一起。但是目前潍坊的城市影响力还不够,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通过行政力量,着力打造潍坊这个区域经济中心。潍坊是风筝的发祥地,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中国画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影响力。以文化产业为支撑,拉动潍坊周边更多小城市的发展,使得潍坊在拉动整个山东半岛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隋映辉.城市创新:山东半岛“城市创新圈”及其构建[J].山东经济,2004(9):85-88.
孟祥林.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京津冀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中国城市化,2013(1):55-60.
陈延斌,程玉.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0-24.
经济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大经贸》是国内最早的一份经贸类权威杂志,由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广东粤版报刊出版有限公司主办、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指导,广东大经贸杂志社出版发行的大型涉外经济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发行量已接近80000份.其中尤其华南地区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