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原经济区是国家新规划的区域板块发展区。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既是该区域发展的方向,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但该区域在“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思想观念较保守,地方本位主义较严重;各行政区发展不均衡;“四化”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农村人口数量多且素质偏低;“四化”同步发展的协调机构缺乏。应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建立有效的统一领导与组织机制,构建“四化”同步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大区域城市群建设,利用信息化促进“四化”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提升民生质量推进“四化”深度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该区域“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论文,中原经济区,“四化”同步发展,信息化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同步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人”与“地”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还可以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在权利、机会与规则上的公正与平等。唯有实施“四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中原经济区尽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的。
一、中原经济区“四化”同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化”同步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中原经济区“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观念较保守,地方本位主义较严重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覆盖面最广、跨行政区最多的一个区域规划,在跨省区间实施“四化”同步发展,是一个新的探索。由于该区域人们的思想观念长期受农耕文化影响,小农意识普遍较重,风险投资意识薄弱,反映到现实中,习惯于“等、靠、要”,创新意识差。这样,每次面对国家新出台的发展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慢且不到位,丧失了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是导致该区域发展不快、优势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同时,该区域内地方本位主义严重,也对该区域的 “四化”同步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2.各行政区发展不均衡
目前,中原经济区内仍旧是以各行政区为主体的自我发展模式,行政界限上的分割往往使各行政区更多关注自身利益,从而造成在资源市场上分割明显,利益协调比较困难。目前,该区域内各行政区发展呈现出较严重的不均衡:一是区域内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距,二是区域内各行政区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三是区域内各行政区“四化”在发展速度与进程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区域内各行政区在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中财力与资源的支撑力度,进而影响到“四化”发展的同步性。
3.“四化”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实现“四化”互动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四化”的发展齐头并进、互为支撑。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中原经济区内,“四化”的发展是不协调的。首先,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单兵独进”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各地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同严重,服务业发展不足。其次,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区域城镇化发展畸形化,无法满足农村大规模流动人口转移的需要,人口城市化发展严重不足,从而使城镇发展对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承载、支撑能力不够,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再次,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区域内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现代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论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质量上,都存在明显不协调。最后,信息化发展整体滞后现代信息化发展不足,对其他“三化”的带动与提升作用不明显,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四化” 同步发展中亟待弥补的短板。
4.农村人口众多且素质偏低
中原经济区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落后,教育上投资不足,教育发展落后,人的整体素质偏低。目前该区域内70%以上的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在初中文化水平以下,且该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对本地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不到位,许多外出打工者的技能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岗位的技术要求,造成了个人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的双重困难。这样文化素质偏低的劳动力群体是难以担起该区“四化”同步发展重任的。
5.“四化”同步发展的协调机构缺乏
“四化”同步发展要求有一个能统一协调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2013 年9月,中原经济区涉及的5省30个市在郑州举行了中原经济区首届市长联席会议,与会的各市市长也共同签署了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但这个组织的功能定位是打造跨省市的城市群,并没有涉及“四化”同步发展的议题。由于该区域内缺乏能够对全区域“四化”同步发展进行协调的组织机构,致使区域内 30个市在发展中难以共同有效配置各种资源,也难以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该区域一体化发展力度,降低了区域的总体竞争力。
二、促进中原经济区“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
建设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级的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内“四化”同步发展虽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认真处理好各种矛盾,从而使“四化”同步发展真正得以实现。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由于中原经济区跨5省30市,涉及100多个县,因此在实施“四化”同步发展中,必须转变观念,破除地方本位主义,打破行政壁垒,营造同步发展的政策环境,真正建立起区域内协调发展机制,以协调好区域内资源配置、共同市场建设和重大职能分工等战略问题,避免各地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1],从而实现发展的同步性。
在思想观念上,各地区要树立“优势互补、区域成员共赢”的合作理念。各地区只有具有协调、融合的人际关系、心态平衡的发展意识,以及建立各地协作融合、发展共赢的价值观[2],才能建立起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统一、协作理念。各地在促进“四化”协调发展中应增强自身的创新发展意识,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依据区域宏观发展规划,在尊重自然法则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真正结合本地特点,积极探索,加大创新发展力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2.建立有效的统一领导与组织机制
一个由多个行政区划组成的经济协作区,要想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有一个能够统一指挥行动、统一配置资源的组织机制,否则,“四化”同步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依据“四化”同步发展的需要,该机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成立统一运作的领导机构。应根据“广泛合作、优势互补、各方平等、共谋发展”的原则,成立区内相关省市全部参与的联合领导机构,确保发展的统一性、同步性,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产业的合理分工。这个机构要想真正发挥其协调职能,必须具有权威性、号召力和公正性。该机构可下设信息发布中心、政策研发中心和协调中心等,以随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其次,制定中原经济区同步发展规划。该规划内容应包括: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发展同一产业时,各地应遵守的统一发展目标、统一评价指标体系、统一实施措施等。通过该规划,能够让区域内各行政区看到发展的希望,看到同步发展能给各行政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防止各地的随意开发、盲目发展,确保区域内各地在进行“四化”同步发展时,真正做到同步性、一体化。
再次,形成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工作机制。仅有领导组织机构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一套能在协作区内有效实施的工作机制,该机制应包括政策协调机制、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区域内市场统一协调机制与完善的操作机制等。通过这一机制,一方面可强化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协调与合作,使产业结构互补性增强,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可打破地方割据与垄断,引导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确保各地信息资源共享,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各地应明确各自的责任,按既定的规划认真执行,以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能得以顺利贯彻落实,确保各地的发展能按统一规划进行。
3.以农业、粮食生产为核心,构建“四化”同步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原经济区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主导型经济大区,但目前农业和粮食生产已成为其最大的发展“短板”。所以,今后必须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进行“四化”的同步发展,把本区域打造成以农业现代化为龙头,带动农业机械制造业、种子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首先,科学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中原经济区被定为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后,经济发展浪潮高涨,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内建设用地与农业和粮食生产用地之间的争地矛盾。为确保实现粮食、农业生产与建设用地的双赢,必须科学规划使用土地。
其次,以农业现代化为龙头,带动与此相关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农业种子与技术的科研业、农产品价格信息业、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上述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真正实现农业生产从播种、育苗、田间管理、浇水、施肥、撒药到收割等全过程的现代化、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业的收益,并带动该区域内的农业,以及以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主的各部门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3]。
再次,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该区域“四化”同步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彻底打破粮食生产越多越穷的现状。对此,可采取如下对策:一是不断采用科学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满足经营主体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服务需求;二是加大实施以快速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为主的农业模式,如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等,增加农业的经营收益;三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利用优惠政策扶持与促进农业发展,尽量减少农民生产中的经济损失,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最后,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为提高该区域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必须有大批的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队伍作支撑,如通过加大政府投资与鼓励民间投资,把本区域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农业人才基地,真正满足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需要。同时,还必须构建完善的人才流通体系,真正实现区域内各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互通有无。
4.加大区域城市群建设,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就像一座贯通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桥梁,其发展能带来多方面的效益,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突破口。就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现状看,要实现城镇化,引领“四化”同步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科学规划该区域内的城镇体系结构,为大规模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拓展居住空间。一是科学地规划与发展城镇体系,实现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再配合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以拓展城镇人口的居住空间;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与打造智慧城市、宜居城市;三是科学规划使用土地,真正解决好“人”与 “地”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大大提升城镇对人口的容纳水平。
其次,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各地区应依据本地的经济特征,加大第二、三产业发展力度,以便在短期内缓解进城农民工的就业不足问题。同时,要科学引进转移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逐渐提升新兴战略产业比重,提升工业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尤其是围绕该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创建服务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多重经济效益。
再次,营造能促进各类企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一个地区只有具有庞大的企业群,才能使地区具有真正的发展活力与价值创造力,才能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为此,要果断破除各种阻碍企业成长的体制性障碍,创造良好的全民创业环境,积极扶持、帮助中小企业发展。
最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应真正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公平、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大力提高政府对广大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对农民群体的覆盖面,真正提升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使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产品与服务。
5.利用信息化促进 “四化”深度融合发展 信息化能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将信息通讯业作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特别要加快电信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开发部署,以此来带动“四化”间产业链协同发展[4];要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促进其他“三化”快速发展与提升,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实现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同步发展。在城镇化发展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城市众多基础设施功能的智能化,打造宜居城市,减少城市污染与交通堵塞;同时还要加大信息化在城乡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力度,使城乡社会管理更加快捷化、便利化;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要充分使信息化技术与其广泛融合,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的先进性。
6.坚持以提升民生品质推进“四化”深度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保证生态环境友好等,所以,在促进“四化”协调发展时,必须要以民生品质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标准。其一,应大力发展现代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通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促进“四化”的同步发展。其二,要强化社区内组织管理与建设。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组织,在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中,应当用现代理念与技术来强化社区内各方面的建设,健全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加大社区各种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社区现代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其三,要搞好居民生活工作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安全环境建设,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蓝天白云的优雅环境,营造社会秩序井然、人身财产安全的舒适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其四,要强化城乡居民素质提升培训机制建设,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还要完善居民权利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城乡居民能共享“四化”同步发展的成果。
[参 考 文 献]
[1]
贺亚锋,韩增林.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及成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0):880.
[2] 薛存心.中原文化与河南和谐社会问题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4.
[3] 王喜,王萌,张超.河南省“数字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