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已经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国经济耀眼的成就及其持续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全球的关注。但是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不可能一直维持高的GDP增速,从今年开始已经逐步放缓,国家也在极力维持GDP平稳的放缓水平,确保国民经济不会硬着陆。所以,中国不可以再继续走扩张的路,而是应该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平稳转型,提高人民实际收入水平,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得到大幅增长,然而居民的收入却没有实际增加,消费无法扩大。中国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受制于欧美企业,利润也无法实现长足增加。中国政府没有立足于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社会分工来积累国民财富,却是将大量资产投入到无法实现国民财富增加的房地产,铁路等行业,导致房地产行业产生大量泡沫。还富于民如何稳步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由低成本驱动增长向劳动生产率驱动增长转变,将是中国经济良性增长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经济师论文发表,还富于民,国民财富积累,经济增长
中国的GDP在过去的30年内大幅上升,这个数字让世界惊叹,但是居民储蓄的上升却非常缓慢。尽管GDP是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却和老百姓关系不大,因为老百姓的财富并没有增加多少,而且老百姓财富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长速度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的收入根本无法应付生活的支出,而更严重的是收入竟然跑不过CPI。
中国人是最勤劳的,可是却不富裕。最新调查统计显示,中国人是全世界收入最低而工作时间最长的民族。国民薪资上不去,储蓄就上不去,储蓄上不去就无法促进消费的扩大。我们国家虽然在积极推动和鼓励消费政策,却发现并不成功,因为老百姓的手里根本没有足够的钱去消费,因此不可能通过消费促进内需的扩大而带来的经济增长。
劳动者工资增长慢是因为企业收益低。中国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所以毛利率低。而高新科技企业多为欧美国家控制。中国企业只做产品的制造,欧美企业却控制了除制造以外的其他所有生产链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零售,因此,欧美企业掌控了销售的定价权,中国企业生产出的产品的销售价格没法由自己决定,而是欧美企业决定。由于没有技术竞争优势,而只是劳动力输出,因此中国企业所能获得的只是很低的利润。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富士康。
富士康在中国为知名的大企业,但是近年来其频繁发生的很多员工跳楼事件颇为引人注目。表面上看,是工作强度大,工资低,造成员工不堪忍受而发生悲剧,但实际上是由于控制着价格的雇主对产品要求苛刻导致富士康不得不对员工严管制造成的。也就是说其背后的元凶是---苹果电脑,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苹果等操纵了富士康的命脉,而类同苹果的其他欧美亚洲的产业资本也同样操纵了像中国富士康一样千千万万代工厂的命脉。苹果等公司给富士康的账期太长而导致富士康对于其下游的国内供应商也倍加剥削。这种情况下,超长的账期同样导致其周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保证员工福利。由此可见,中国的制造类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工人工资无法增长,就无法带动消费,小康富裕生活更是镜花水月。
欧美企业之所以把制造放在中国是因为制造有一个特征——“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所以它们就把除制造外其他产业链的环节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上。因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使欧美企业越来越富裕,而中国却面临着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中国又没能出台相关法律使这些企业在污染的同时进行治理,由此就会造成一系列恶劣后果的产生。国民收入越来越低,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基本生活无法保证,由于害怕得病后没钱治疗,大多数国民储蓄的目的只是为了治病。而这样的后果,欧美企业是不会来承担的,还是要中国政府自己解决。而政府要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办法只能是要还富于民,带动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使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迹。
由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长期脱离世界经济而独自发展,因此现代经济是必然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必然之路。经济增长是目的,通过分工合作实现劳动效率的提高,进而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一国国民财富积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是最大的改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因此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分工中蕴藏着巨大的好处,由分工而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劳动分工促使社会经济增长,进而使国民收入增加。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才能使国家越来越富裕,人民越来越幸福。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遵循这一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能够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这不仅形成了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也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步伐,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形成全社会低工资的状况。中国廉价成本造就的低成本优势不可能再持续下去了,“大进大出”式的循环发展模式也似乎走到了尽头。
2008年11月5日,中国政府在全球金融海啸袭来的危机形势下,果断宣布两年内投资4万亿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系列方案。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在数据上交出漂亮的成绩单。然而,在迅速稳定经济局面之后,如何拉动国内消费成为中国经济振兴的又一课题。而拉动内需本应该通过加强社会分工,积累国民财富来实现,中国却选择了通过建立商品房,修铁路,振兴汽车行业等不能使国民财富增加的方式来实现表面上的经济增长。中国需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的增长向精细良性增长转变。只有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本,才会进行转行投资,透过乘数效果,企业可以赚更多的资本,然后再转投资,进而获得更多的资本。最终能透过企业利润的长期增长而拉动中国经济。修铁路,盖房子所需的钢筋水泥都只是一锤子买卖。今年用完了,明年就没了,无法长期拉动经济增长。而如果企业家能得到很多的资本,政府就可以透过立法等机制,让企业提高员工的工资,这样员工就有更多的钱来消费了,慢慢培养国民的消费,内需就会相应的扩大进而在长远看来就可以拉动中共经济。而目前,其他国家的消费能占GDP的70%-80%,而中国的只有29%-35%,尽管我们的GDP以每年10%的速度领跑,位于世界前列。
为了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需要降税负让利于民。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税负较高,过重的税负不但增大了企业的负担,也挤占了工资上涨的空间。现在中国劳动者报酬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情况下,还富于民还有很大空间。中国经济要走向良性平衡,本质上就是要弥合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工资收入增长之间的差距。未来如何稳步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由低成本驱动增长向劳动生产率驱动增长转变,将是中国经济良性增长的关键一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有关民生问题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早在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名列其中。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一般是在1.5左右。中国改革开放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以房地产为经济增长点,使的居民的住房成了社会最大的问题。高房价引发的经济泡沫也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泡沫是价格对价值的背离。一种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随着供求关系而经常波动,但这种波动总是围绕着产品的价值进行,一般不会太多背离生产产品时花费的成本,价格时而高于其价值,时而低于其价值,从长期看,价格与价值相符。这时的经济泡沫是合理的经济泡沫。如果价格(主要是资产的价格)不适当地高于其价值,陡然升高,引起众多人的追捧,使价格进一步升高,出现一派“繁荣景象”,就要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泡沫经济中的经济泡沫膨胀得超出合理的水平,严重背离其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价格上涨就会演变为泡沫经济,加大经济风险,有害于个人也有害于国家。
中国只有做到还富于民,降低房价,使人民的钱包鼓起来,有能力去消费,促进生产扩大进而得到社会财富的增加才能使经济良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