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面临外部危机冲击和经济增速急剧下滑形势,政府实施“4万亿”刺激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在货币过量扩张、资产价格飙升、CPI通胀预期形成形势下,2009年秋开展新一轮产能过剩治理。当时认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电解铝、造船业等十来个部门存在产能过剩,为严控这些行业盲目扩张与重复建设,实施严格市场准入与严格项目审批管理等措施。
【摘要】过去十几年我国曾三番五次治理产能过剩,然而转型环境下产能过剩顽疾却久治难愈。如何总结已有政策实践经验,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取向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仍是在认识与实践上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核心经济论文,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结构改变
最近国务院的41号文件标志第五次治理产能过剩拉开帷幕。新一轮治理主要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五部门产能过剩矛盾。新政府力推深化改革背景下,应对产能过剩政策设计体现出创新与亮点。如文件标题关键词从过去“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制止特定行业盲目投资等表述改变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使人印象深刻。
文件提出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清理整顿建成违规产能,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等。部分措施体现新形势下新思路,不过受产业政策基本逻辑决定,仍大体沿用过往治理产能过剩手段。
从回望历史与学理分析两重视角看,在新形势下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建立与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调节产能过剩“长效机制”,有必要在认识产能过剩与选择化解方法上探讨和厘清几组关系。
一、宏观政策取向与产能过剩治理关系
治理特定部门产能过剩属于产业政策,然而宏观政策取向对部门产能过剩形成与治理都有重要影响。工业部门产能闲置率与宏观经济周期变动存在显著联系,当下钢铁、电解铝等上游行业产能闲置率较高,一定程度与“4万亿”刺激政策以及2010年以后宏观增速减缓调整有关。货币信贷过度扩张会刺激上游资本品行业过度投资,宏观景气度回落后产能过剩矛盾则会水落石出。搞对价格、管好货币、严格财政金融纪律、维持稳健宏观环境,是抑制和纠正微观层面所谓“盲目投资”的最佳宏观条件。目前政府实施不刻意刺激、重长期持续的“负责任的宏观政策”,虽然不能立马纾缓部分行业过剩压力,长期看是对症良药。
二、市场调节机制与化解产能过剩关系
破除所有制歧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功能,鼓励基于微观绩效的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机制。家电行业也曾受产能过剩困扰,后来得益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作用,行业局面大为改观。近年电冰箱、洗衣机产能利用率在80%-90%较高水平,电视机行业虽产能闲置率较高,企业也有较强自行化解能力。我国目前兼并重组相对资本形成比率不仅远低于英美等国,也低于其他金砖国。应把产能过剩压力变为改革动力,通过深化改革、鼓励以市场规则主导的兼并重组,提升我国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并为经济持久增长夯实微观基础。
二、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
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2-2005年的连续四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处于9%到13%之间,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产能过剩问题。
(二)技术层面的原因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
其表现是供给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金的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和投资增长体制瓶颈的弱化(政府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给能力加快增长,相反需求能力增长因受到许多中长期因素的制约而相对缓慢。这种供给增长和需求增长的潜在差距,并不一定会导致生产过剩,即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为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性。
(三)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1)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推动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投资过度问题便难以避免。
(2)体现在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上。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
(3)产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即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
(4)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结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应”也使一些行业投资增长不断强化。如房地产业、钢铁、汽车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会资金加倍地向这些部门流入,最终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