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报告。
3.我国贸易顺差的特征分析
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除数量巨大外,还具有区域性、贸易方式以及贸易主体构成特点等结构性特点。
3.1从地区来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等地
我国外贸伙伴国(地区)中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及我国香港占据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大头;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为美国、欧盟及香港地区,其他贸易伙伴几乎皆为逆差,其中逆差最大的国家(地区)为我国台湾省、韩国及日本(见图5)。
我国对欧盟、美国、香港地区的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比值从2001年的22.99%、124.55%、164.64%演变为2009年55.33%、73.13%、80.34%,可见在贸易顺差中,尽管美国及香港的比重下降迅速,但其比重依然较高,且欧盟的比重还呈逐年上升之势。2006年到2009年,我国对欧盟、美国及香港地区的外贸顺差额分别为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2.1倍、1.8倍、2.0倍及2.1倍,足见我国贸易顺差来源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加工贸易顺差始终是我国外贸顺差的构成主体,其走势与贸易顺差总额走势具有趋同性。尤其是2001年以来,加工贸易综合了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的顺差或逆差额,决定贸易顺差总额的变化,而非加工贸易几乎持续逆差(见图6)。
3.3从贸易主体来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于外资企业
我国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到2005年外资企业外贸顺差额已超过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0%。尽管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资企业贸易顺差减少了436.37亿美元,但占同期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反而上升为64.77%;而同期国有企业持续逆差,并且有加大趋势(见图7)。
4我国外贸顺差的形成原因
我国贸易顺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经济发展与外汇资金短缺的矛盾,我国实行“奖出限入”政策,资源配置偏向出口部门,以激励出口限制进口:在金融领域实行出口贷款利息补贴和优惠利率、外汇额度补贴等;在财税领域实施出口退税、内外资企业差别所得税税率等。在这些政策实施与体制因素的背景下,我国贸易顺差逐年增长,尤其在加入WTO后,全国外贸呈现持续、高额顺差格局。
4.2加工贸易的过度增长
我国具有工业配套能力、廉价劳动力及加工贸易保税等优势,加工贸易发展迅猛,引起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其比重从1981年的5.7%提高到2009年的134.9%。可见,目前加工贸易的过度发展已成为导致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因素。
4.3发达国家的出口限制
按照比较优势贸易原则,我国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向我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致使我国急需的技术及其设备进口不足。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对向我国的技术转让实施限制措施,21世纪进一步实施对我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这自然加大了双边贸易失衡,扩大我国外贸顺差。
4.4当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是发达国家控制下为发达国家企业及国家谋取最大经济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不得不促进贸易顺差被动积累外汇储备。正是这一原因,发达国家10年前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2/3,而现在却不到1/3,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正好发生了对调。
4.5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国内需求不足是我国外贸顺差增加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偏低,而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抑制国内进口增长。同时,由于国内投资增长和制造业产能扩张,国内制造取代了部分进口且大量出口,引发了我国外贸顺差的急剧扩大。
4.6世界性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是导致我国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近年来,发达国家出于比较优势和全球资源的战略考虑,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新兴市场国家,而把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留在本国。在我国要素成本低廉和优惠政策吸引下,国外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而我国内需又难以消化决速增长的生产能力,必然导致出口增加,外贸顺差增加。
4.7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受近年国内外因素影响,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媒体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导致国内企业加快出口步伐,延缓进口速度。由于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受到严格管制,大量资金通过贸易渠道绕开资本管制套取汇差导致贸易顺差激增,不断加剧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预期。
5我国外贸顺差的政策运用
针对目前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引起的矛盾和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反复强调“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根据这些原则,结合本文的系统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5.1调整外贸政策,降低贸易争端风险
尽快以“市场主导,适度出口”及“合理适度调节”的贸易政策取代“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出口贸易体系,逐步取消以出口创汇为基本原则的促进出口政策,取消各种税收优惠和银行贷款优惠,降低出口退税的种类和总量,遏制出口企业的低价竞销行为,降低贸易争端风险,以促进中国外贸的平衡发展。
5.2扩大资本品进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开拓进口渠道,改善进口环境,加大对重要能源、资源、高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以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具体而言,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适度扩大对能源、重要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进口,进行国内原料的战略储备,减少贸易顺差,缓解贸易摩擦;二是加强与美国、欧盟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交流,以促使美国和欧盟放宽对我国高新技术出口限制;三是建立完善进口信息平台,简化进口手续,完善相关的金融、保险、及法律等中介服务,为企业进口提供向导,以鼓励企业引进关键设备和创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