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流商业管理课程如EMBA、及MBA等均将“知识管理”作为一项管理者的必备技能要求包含在内。本文是一篇研究生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业务流程整合研究。
摘 要: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知识管理,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业务流程是实施企业战略的基础,建立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离的问题,从而完成企业知识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本文以我国现代制造企业为例,进行知识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整合分析研究。
关键词:知识管理,业务流程,制造企业
1 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
美国德尔菲公司副总裁卡尔・费拉保罗曾经说过:"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1]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是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并且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都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2]
业务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某一目标(或任务)进行的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有序集合,它接受一种或者多种输入并产生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3]对于人们从事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活动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有效完成的,因此,企业的业务流程包括知识及知识的流动,并体现为一系列的相关的知识活动。面向企业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活动及其运作模式,是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即能够用来完成和实现业务流程中某一项或几项任务的资源,同时知识也是该流程以及该项任务的产品。
能够使企业业务流程得到充分优化,是企业知识活动有效实施的结果。充分利用企业以前积累的各种知识,对当前各种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并在企业面对新问题时能够设计出新的价值生成流程的结构。企业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企业知识的一部分,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描述,能够有效记录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是采取什么样的应变策略的,所采取的应变策略是怎样实施的,以及所获得的预期结果如何。
以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其实流程知识就是企业知识的一部分。流程知识包括两个方面:流程本身的知识以及在流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能够应用的知识。从某个角度来看,流程知识是情景型、经验型和具有价值负载的信息,其包括对流程如何构造、如何协调、如何执行、输出的结果以及对企业的影响如何等等。业务流程知识一般包括三部分,即基础性的知识、常规性的操作技巧以及业务流程经验等。基础性的知识能够从流程建模中得到,常规性的操作技巧是已经被人为编码的知识,它们都是显性知识。业务流程经验一般是存在员工的大脑中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它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内。因此,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2 现代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制造业一直处于价值链的底层,企业在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所应用的知识含量比较低,并且企业管理者也缺少对知识资本的有效认识。我国的现代制造企业已逐步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产品的更新换代,但是在大体上还是比较重视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运营以及扩充生产规模。对于企业的知识资本还是不够重视,没有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资本进行开发和管理。[4]随着国内新兴产业的广泛兴起,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制造企业不再是过去所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了,在现代制造企业中知识所占的作用也将会愈来愈大。为了能够持续保持现代制造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对现代制造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的业务流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持续管理,从而使企业和员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且能够创造新知识。本文以我国现代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的整合为例,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
从企业的业务流程视角来看,我国的现代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面临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存在信息和知识的孤岛问题;企业的信息系统效率低下;企业内部的僵化效应。
第一,存在信息和知识的孤岛问题。在我国现代制造企业的内部中,存在的企业职能部门较多,并且在相互部门之间、相互科室之间以及科室、部门和公司之间缺少畅通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交流沟通。企业内部的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传输受阻,使企业内部的知识板块之间互相分裂,企业内部信息和知识孤岛林立形成了无序状态,最后导致现代制造企业的效率低下以及整体利益受损。
第二,企业信息系统效率低下。信息系统是现代制造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财务管理系统等发挥了控制和协调的作用。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相应的信息系统结构越复杂,从而企业的信息和知识资本的控制和整合也比较复杂。随着现代制造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效率亟待调整与提高。
第三,企业内部的僵化效应。由于现代制造企业的员工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业务流程和环境中工作,从而具有比较稳定的网络关系,形成了很多利益共同体。在长期重复的工作使员工的工作方式形成了机械化的行为,从而使具有的知识发生了僵化。长期以来,企业的流程知识、专业知识等其他知识逐渐发生僵化效应,企业的业务流程逐步固化并且使效率下降,企业的产品逐步同质化并且差异化不断下降,企业的员工逐步专业化并且全能型人才减少,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逐步减少,企业的知识学习能力不断下降并且创新能力逐渐减退。
3 现代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整合措施
为了解决现代制造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形成"业务流程-知识管理"的链条,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企业和员工对新知识不断学习以及持续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第一,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是以流程为中心,不再单纯的以"部门"作为组织的基本作业单位,以顾客为向导,充分进行组织沟通,对员工进行授权,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使组织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在现代制造企业中要以流程作为重点,对企业内的每一项流程作业活动进行全面的研究,进而发现其中的有价值和意义的作业活动,从而来去除多余的业务流程活动。企业要从流程的视角出发,充分优化企业内部的作业过程,从而使知识和流程能够相互联系、相互结合。要想使企业的业务流程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造,就必须把知识和流程充分结合起来。 第二,建立业务流程的总结机制。在现代制造企业中,要想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流程,就要对建立起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活动总结机制。其中包括活动总结的企业制度和活动总结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活动,对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要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总结,并进行相应活动评审,从而能够中发现错误并总结经验。总结不但存在于正式组织中,还应在存在非正式组织中。通过总结交流不仅能够创造新知识并且互相传播和共享。这种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活动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反馈机制,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5]
第三,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激励机制。知识激励机制是对企业内的部门或员工的知识创新、知识共享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的行为进行奖励和惩罚的制度。对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优化整合,必须建立知识激励机制,从而来激励企业内的部门或员工积极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创新以及共享。对于企业内积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创新以及共享的部门或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刺激其他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对与那些消极对待新知识、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共享的部门或员工,给予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整个企业内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鼓励员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创新以及共享。[6]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包括知识创新平台和知识共享平台,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两种重要模式。在现代制造企业内,要大力构建这两个平台,并且要充分利用这两个平台,从而使企业业务流程与这两个平台相互适应、相互结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的知识库,从而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在现代制造企业内部不仅有正式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要非正式组织中员工充分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员工之间的人际交流活动来促进企业内的知识转移和共享。通过企业员工对外界新知识的学习,建立新的知识库,进而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和共享,从而构成一个开环系统,不断实现学习新知识-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的不断循环,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知识型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企业。[7]
第五,通过知识创新解决企业内部的僵化效应。对与现代制造企业内部发生的僵化效应,必须要通过知识创新来解决。在企业内进行知识创新的必要的手段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诊断。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诊断来找出抑制企业大力发展的业务流程,找出业务流程中抑制业务活动开展的环节。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诊断,使企业发现问题从而学习新知识,促进企业知识创新。解决企业内部的僵化效应,必须通过业务流程与知识创新相互适应、相互结合,从而来实现现代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优化整合。
4 结语
当今的企业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的优化整合。其在当前知识时代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在未来将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业。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探索。分析了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对现代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进行了优化整合,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志能.智力资本经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储节旺,等.国内外知识管理流程研究述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6).
[3]丁鸿.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策略探讨[J].当代经济,2010(3).
[4]马小琪,杨姝.基于业务流程的制造企业知识链模型研究[J].经济师,2011,6:20-21.
[5]疏礼兵,胡赤弟.面向业务流程的现代制造企业流程知识创新与管理策略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4).
研究生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企业管理》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我国最早的一本面向企业的专业刊物。本刊发行量大、影响面广,为中国企业改革与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其实用性、前瞻性和权威性而深受广大企业管理者、政府官员和专家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