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征稿论文参考论事业单位成本控制

所属栏目: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5-03-05 16:26 热度:

   【摘 要】事业单位成本是衡量一定时期成本管理水平、成本计划完成情况、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各部门要从社会效益出发,加强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应积极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为成本管理奠定基础,同时落实内部审计管理。文章分析了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各项措施,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2015年征稿,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必要性,问题与不足,措施

  引言:事业单位成本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自身业务特点,参照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成本开支范围,制定相应的费用归集和分配标准,计算出其内部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费用额。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特征,一是核算内容不完全。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内容及项目没有企业那样多,那样完整,它是根据事业活动开展的需要而确定的。二是成本核算方法没有企业严格。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成本费用的开支,各项成本费用计算分配方法是非常严格的。而事业单位一般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条件,各项成本费用的界限无法划分,计算分配方法也难以严格。三是核算形式上,它仅是单位内部的成本费用核算,仅是耗费的归集,不及企业复杂。

  1.提升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主要是从事非盈利工作,并为社会和居民提供基础物质保障与基础服务,但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的物质消费,所有的管理开支都来自国家拨款,所以,这是一种特殊生产消费的模式,在事业单位日常管理中,只要加强成本管理,完善内部审计,就能实现以少量消耗获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管理中,相关部门必须根据规章制度,完成成本控制各项工作。加上事业单位在履行社会职能时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只是按照自己的权益范围和义务标准提供共同服务,维持社会的安定,那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不管是盈利性的还是非盈利性的经济活动,都有资金收入与支出的环节,盈利性经济活动的比较结果是损益,而非盈利性经济活动则是通过费用与所得的比较,体现工作成本的高低,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首先要明确成本的使用,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从事业单位的特性来说,考察其业绩并不是从经济收益方面去分析的,而是以所得到的社会效益为基础,以此衡量。要做到以上这些,都必须通过成本控制才能实现。总而言之,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满足社会需求,为事业单位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2.当前事业单位成本控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2.1成本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以及供给型财政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低效运行,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使得事业单位职工缺乏成本意识。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甚至财务人员对于是否需要进行成本核算本身也抱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事业单位不同于私企,不必要应对市场竞争,有国家罩着,并不需要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多此一举;另一方面,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淡漠,他们认为成本、效益都只应由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财务部门负责。这种不注重成本控制、没有危机感的现象,导致事业单位损失浪费严重。

  2.2预算管理不清、支出控制不严

  预算管理混乱的主要表现:一是预算编制不科学。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根据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及本年度事业计划和财务收支状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本单位本年度各项收支的预算建议数接受“两上两下”的审批,而是以同级财政部门界定的具体财政补助上限加上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和支出为标准编制预算,经费安排上缺乏可靠依据,预算编制数据脱离单位发展实际,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

  2.3成本核算体系有待改进

  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分割,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3.全面提升事业单位成本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

  3.1提升成本意识

  成本是人的某种经济活动的结果,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人,包括领导层和员工层。领导层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就是重视并全力支持成本管理,对完成目标成本任务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更重要的是为完成成本管理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必须是实事求是的、脚踏实地的。对于员工则要养成节约的习惯,关心成本控制的过程和结果,树立主人翁精神。成本概念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生产中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部分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

  3.2健全预算体系

  预算管理制度应既有原则性,又要有可操作性。预算一般包括预算编制与执行两个方面,预算的编制是一项严肃认真的事情,一经审核批准预算单位就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特别是在财政部加强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控时,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并强化了对预算审批和执行的监督时,情况变得尤其严峻,而预算的贯彻执行离不开预算的细化分解和跟踪考核,尤其离不开内部成本控制措施的到位,年度预算细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后单位可以设计一种双向矩阵式的控制制度,横向由各个部门采用包干或考核的办法来控制自身的开支,纵向由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单位的开支,微观有控制宏观有协调,既控制了各项经费,同时又加强了管理,理顺了关系,促使单位各部门和职工不仅要努力完成各项工作,还要关心成本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

  3.3全面落实全成本控制机制

  建立以成本为中心的预算支出体系,要通过相关公共行政服务成本记录,对各部门每项支出是否节约和有效进行评估,运用财政手段将行政管理的效率与公共资源的分配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优化资源分配、避免浪费的目的。在计算成本总额时,不仅需要找出并计量与效益相关的各个成本因素,还应考虑成本对本单位的收入、资产、负债以及公众利益的影响。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而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

  3.4完善内部成本核算制度

  事业单位引入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关键。事业单位应在不违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在其内部推行一套内部成本核算制度。首先,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按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全部计入当年的经费支出。在使用的受益年限内不提折旧,这既不能准确反映当期费用,不利于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也不符合成本按算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应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制度。其次,改革理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制定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会计科目,这样既能正确计算事业单位成本,又符合成本管理要求。

  4.总结

  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内成本控制,从根本上说是落实社会责任和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积极建立成本管理制度,提升成本意识,健全预算体系,全面落实全成本控制机制,以及完善内部成本核算制度,以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目标,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好地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田军.谈事业单位成本控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01).

  [2]乔旭江.浅谈企业成本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3).

文章标题:2015年征稿论文参考论事业单位成本控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gongshang/2554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