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企业是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随着湖北省加快推进转变发展方式,中小企业面临十分紧迫的调整压力,主要集中在与消费者问题、与员工问题和与环境的问题,这些困境都与企业没有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有关系,解决这三大问题的着眼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
【关键词】 研究生论文发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县域经济
中小企业提升县域经济总量、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形成集聚经济效应,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载体。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功能和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产业园区是中小企业密集区,培育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是形成其竞争优势,推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举措。作为湖北省县域经济的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仅是技术指标,更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由此可见,相关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培植对于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但县域间发展差距显著
湖北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全省76个县(市、区),县域内人口总数占全省总人口的65.7%,产值占全省GDP的55%左右。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湖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县域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会更强。“十一五”时期湖北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和8000亿元大关,从3553亿元增加到8923亿元,增长1.51倍。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由54.4%提高到56.5%。同时,一批强县(市)加快崛起,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由7个增加到40个,过200亿元的增加到10个,最高的江夏区达到296亿元。尤其近三年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上半年,全省76个县(市、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3.12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10.06%。到2011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占全省的比重已分别达到56.7%和53.8%,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提升。同时,县域规模工业企业发展达到7557家,有16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谷城骆驼蓄电池、远安东圣化工、大冶劲牌等一批企业跻身全省百强行列,随州专用汽车、宜昌磷化工、荆州石油机械等一批在全国和省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已经形成。2012年上半年,全省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540.99亿元,同比增长26.4%,有14个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其中黄陂区、江夏区、大冶市、夷陵区的财政总收入超过20亿元。县域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64.5亿元,增长31.8%,增幅高出全省11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同比由36.5%提升至39.7%。其中,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江陵县的增幅超过60%;黄陂区、江夏区、大冶市、蔡甸区、丹江口市、夷陵区、新洲区、宜都市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目前湖北县域经济“基石”地位日渐突出和巩固,为推动“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十二五”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增速高于全省发展水平的县市,如蔡甸、阳新、丹江口、枝江、东宝等22个县(市、区)增幅达30%以上,但仍有江夏、郧西等9个县(市、区)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不到5%,五峰、鹤峰出现负增长,荆州7个县(市、区)中有6个低于县域平均水平,其中公安、监利、洪湖增幅不足10%,公安、石首、监利固定资产投资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县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合理分布与资源有效配置。
2、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力军
以十堰、襄樊、随州、武汉为一线的汽车改装、零部件加工的“汽车工业走廊”,大冶、黄石、鄂州一条采矿、冶炼、机械加工的“钢铁工业带”,荆州、宜昌、恩施一带建筑、建材、运输的“三峡服务群”,是湖北近年来县域逐渐形成的三大经济带,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众多中小企业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或为这些大型企业提供相应的专业化服务。在湖北县域经济中占到99%的中小企业,其一大特色就是与大工业配套协作、共同发展。湖北县域经济这种配套型产业格局不仅可以解决大企业的“规模不经济”,还能够通过快速或便捷的方式来获得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各种信息从而赢得相对稳定的客户。县域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大企业的引领,也需要中小企业的支撑和充实。中小企业对县域经济的突出贡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县域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原500万元标准)中小工业企业数达1.59万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1%,贡献突出。2011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600家。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约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54.8%。第二,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县域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扩大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机会。2007年新增从业人员22万人,湖北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490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79%。第三,是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湖北专利的三分之二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四分之三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这些雄厚的科技资源为湖北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中小企业的短板也非常明显:一是竞争力有限。大多数中小企业其产品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在竞争中主要是靠低价格、低劳力、低资源,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例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产品档次普遍偏低,很大程度还停留在简单模仿水平上,最终严重制约了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企业群产品同质性较高。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过度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小而全、小而弱的现象比较突出。湖北省民营中小企业在产业经营上仍以外延型为主,如目前的汉产软件、计算机等信息产业,大多数以组装为主,没有自主产权,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三是市场行为不规范。一些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观念不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假冒伪劣商品较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企业在环境管理上存在突出问题,污染重、资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多。 3、企业价值链关联性不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不够强
价值链是价值创造整个过程的集合,大企业、中小型企业都是价值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湖北省整体看,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县域内企业间合作度较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许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分散独立,小而全的状况使组织规模较小,不具备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生产效率低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使得县域发展内生动力不够强。中小企业如何发挥现有优势,深刻分析整个价值链,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优化整个价值创造过程,主动寻求与省内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不仅是中小企业转型的关键,也是提升县域经济内生力的核心。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产业链,在发展中都会遇到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和利润较低等障碍,需要加强产业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重新组合价值链中设计、生产、品牌和市场销售等环节。比如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产业的襄阳,2011年汽车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338.8亿元,同比增长31.1%。2012年初襄阳市总投资12.4亿元的3个汽车零部件项目联合开工,包括由湖北回天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的兴建的高性能汽车用胶粘剂项目,由襄阳金华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兴建的汽车制动器、凸轮轴生产和加工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襄阳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这标志着襄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条进一步得到延伸,并将成为推动襄阳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湖北省可以围绕武钢大力发展汽车、造船、机械等产业等优势企业,着力发展产业延伸和配套,在电子信息、纺织、食品等行业努力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方向发展,生产出“精、尖、特、优”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二、湖北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1、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当代社会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要求企业在整个产品的增值过程中对环境的冲击最小,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保持有害物质的低排放、零排放,要求企业对产品生产及工序设计予以彻底变革。湖北中小企业从事传统产业的多、从事新兴行业的多,劳动密集企业多、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部分县域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和根本性改变,如鄂西北部分山区县旱灾多发,严重时连群众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湖北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造成生产的废弃物等对环境的污染有加剧趋势。部分县域分散式、乡土化的工业粗放式经营,造成工业污水、废气和废料大多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增加,破坏生态环境,同时造成农田和内河水质下降。过度无序地开采自然资源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如秭归县水土流失面积793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2.67%。城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产生量逐年递增,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县域环保投资相对较少,垃圾和污水处理已成为一大难题。在近年来全国性煤、电、运供需矛盾加剧的宏观环境下,县域愈来愈感受到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
企业基于企业内部收益计算,把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作为自己的目标,企业在这种价值观之下当然不会考虑环境消耗支付成本的问题,因而对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自然也无需费心。但在当代社会,企业逐利的规则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变化,当立法设计导致企业环境违法成本远远高于守法成本时,只有正确处理治理环境与企业谋利之间的关系,认真实施环境保护,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绝不会因为少量污染治理成本的付出,而牺牲企业生存赖以维系的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原则、目标也应该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将企业社会责任更好的融入整个产品的增值过程中,可以从源头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更好的实现。促进中小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体制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强化规制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执行力、完善规制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评价体系、保证和加强社会监督等,来进一步促使中小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2、受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对员工的权益和价值认可度较低
中小企业在遵守法律、保证员工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尚有欠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用工难,分析其原因,除了劳动力总量从无限供给走向局部短缺甚至全面短缺,以及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使用工需求发生变化以外,用工待遇和工作环境环境(包括技能教育培训不够)难以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员工流失率高也是重要原因。中小企业受到发展阶段所限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发不够,人才效益分配机制往往没有充分体现人才创造的价值和效益。据统计,湖北省20%的民营科技企业受人才问题困扰而难以发展,60%的民营科技研发人员短缺,职业经理人等高端人才和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人才更是稀缺,中小企业成了人才的“中转站”。企业人才队伍不稳定,使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通常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获得:培训、留用和引进。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相对弱势的地位及其相对有限的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很难吸引到足够的高素质人才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培训自然就成为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目前企业员工培训状况并不乐观,存在诸如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培训理念落后等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生产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给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增加忠诚度,对于激发员工的创新性和保证员工工作的持续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一部分中小企业,过于追求短期利润造成了行为上的短期: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雇员工,侵犯员工人身权利,员工工作环境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无视员工的工作条件和需求,普遍不买“三金”,社会保险覆盖率非常低。员工对自身工作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人员的频繁流动,这些都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显然,如何开发好、利用好内部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培育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最了解企业的是企业的员工,最熟悉企业运转的也是企业的员工,单纯通过引进新的技术人才,淘汰技术落后的员工,不仅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小企业应该多思考自身优势,鼓励员工对自身工作进行思考、探索,提高对员工的权益和价值认可度度,对于绩效突出的个人和团队不仅给予奖励,同时还可以加大培训力度,让在第一线工作的优秀员工能把实践性的内容转化为企业更核心的竞争优势。从企业利润中提留“发展基金”,用作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可以加强凝聚力,弥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部分劣势。 3、社会责任的缺失制约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自主性
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创新作为一种生产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包括设备、仪器、材料、人才等。中小企业大多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一般,物质基础与技术薄弱,科技人才匮乏,这使得很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湖北省是科技大省,但中小企业研发水平和应用效果同科技大省形成反差。除了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获取技术支持困难,政策信息渠道不畅通的原因以外,与中小企业本身技术创新意识较为淡薄,技术投入明显不足有很大关系。湖北省企业调查队连续3年对全省近300家中小企业全程跟踪调查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所占比重分别是1.18%、0.93%、2.4%,比重明显偏低。创新与企业发展目标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现显,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何把湖北科技、科研优势转化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关键,企业社会责任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企业不仅仅要关注产品的数量、质量,订单的多少,企业要更多的从合作商、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创新,去提升产品性能,走个性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新拥有属于自己的产品。这样既避免由于产品低水平、同质化造成的竞争力的短期行为,又使众多中小企业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掘创新的积极意义,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
三、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做为改善中小企业竞争环境的着力点
随着湖北省加快推进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强,不少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中小企业面临十分紧迫的调整压力。由于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发展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与消费者问题、与员工问题和与环境的问题,这些困境都与企业没有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有关系,解决这三大问题的着眼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当代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显著特点是:企业社会责任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诉求,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正在逐渐由软变硬,社会责任行为成为企业改善自身竞争环境的重要途径。
在汇率、费率、薪金、租金等多种因素的助推下,中小企业正在失去传统成本优势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中小企业要想摆脱不转型难生存、想转型没能力的窘迫境地,必须形成良性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首先,选准产业方向、进行科学定位。中小企业应在自己经营领域里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明确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且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规划。依法诚经营,这是企业必须承担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企业自觉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诚实信用原则,重合同、守信用,公平竞争,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首先。其次,切实维护员工的基本权益。保障企业员工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基本的责任。企业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为员工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推进员工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员工的全面发展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再次,要加强和提升环保意识,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应通过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实施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源资源的单位消耗量。最后,企业应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企业应从利他主义的道德责任感出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只有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才能改善中小企业的竞争环境,促进其稳步发展。
2、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对优势中小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扶持
对湖北省技术含量较高、开发能力较强、有着良好前景的优势中小企业,资金上予以适当援助并以一定的法律形式确保政策上不断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其科技层次提升和经济效益积累,建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使这些优势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相关企业共同发展的龙头企业,推动全省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那些技术水平较低、效率低劣的中小企业,可采取相应的关停并转措施,加大调整力度。同时,还要关注新兴行业中正在成长的企业,赋予它们较多的成长机会,从而催生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首先,政府应该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身份出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规定,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公平竞争的长远规划,推动并构建有助于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社会化促进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3到5年内,湖北省将建成信息畅通、功能完善、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省市县三级贯通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体系,使网络平台成为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其次,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并公布社会责任年度报告,按照社会责任规范标准来管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改变中小企业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建立健全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与机制,进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升“专精特新”发展能力。
四、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中强调的员工价值的认可、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排斥企业利润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和最终目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努力的方向,使企业更具自主性,而不是被动跟随。同时尊重工业园区内中小企业群社会责任的内在差异性,注重相关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练好内功,改善企业竞争环境,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注:本文属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十二五”时期湖北省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WH201109。)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hubei.gov.cn/zwgk/zwdt/zwhd/201104/t20110401,
2011.
[2] 熊吉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湖北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J].学习月刊,2011(4).
[3] 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