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犯罪和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2020年,国家审计署报告共发现并移送违法重大问题线索192起,涉及金额1430多亿元,涉案1160多人,审计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资金资产损(流)失、基层腐败等多个方面。财政部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建成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实现权力制衡,可以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服务水平。近年来通过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了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效率,规范了单位内部权力运行,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就其发展来看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事业单位有的领导和职工没有接触过内部控制,不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也不知道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涵盖的内容。有的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不够重视,只注重业务开展,轻视内部监管,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领导不了解内部控制需要全单位各部门共同参与,误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人员每年完成内控报告就可以了;还有些领导认为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内控制度会制约其权力运行,个人威望和权力受到限制,因而不支持搞内部控制建设。
2.内控环节较少。有些事业单位本身规模较小,单位的编制只有二十到三十人左右,财务人员一般标配会计和出纳两人,造成了财务人员较少,而且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位会计负责编制预算和决算业务,预算与决算审核业务由于出纳水平不够,无法提出修改意见,不能实现内控环节的有效控制。有的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这类业务基本都是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虽然内部控制对相关岗位分离有具体要求,但是由于人员限制,在这些业务上很难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也无法按要求实现定期轮岗。
3.内控制度不健全。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一些内控制度,但是制度覆盖面不全,没有形成内部控制体系;有些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建立内控制度而是参照上级主管单位制定的制度执行;还有些单位多年没有更新过内部控制制度,制度陈旧过时,早已不适应单位实际情况,没有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内部也缺少监管,内控管理无法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导致内控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内控信息化系统不完善。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内控信息化系统,究其原因主要是建立完善的内控信息化系统成本较高。大部分事业单位现在都是依托财政部门建设的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国有资产的购置、日常管理和报废进行监管,依托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对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管理,依托政府采购系统对政府采购招标、采购和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预算和决算编报工作也是利用财政部门统一提供的财务软件编报。上述各个系统都是相对独立运行,没有整合在一起,有的单位存在各系统中报送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不利于财政监管。
二、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工作涉及到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国有资产管理业务、合同管理业务等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单位内部各业务科室的协同配合。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建设应与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结合,由单位一把手总负责,财务和业务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完成内控建设。为切实做好内控工作,单位内部应成立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纪检、人事、综合及各业务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内控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内控相关制度和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内控领导小组下设内控工作小组,负责各项内控工作流程和内控工作方案的具体实施与监管。上级主管部门定期对下属的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审计时应同时对其内控工作进行评估,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指出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各单位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确保内控体系的有效运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2.提高内控意识。财务内控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在单位大力开展对内控制度等文件的培训宣传,使风险管理观念深入人心,为构建全面高效运行内控监督体系打下扎实基础。主管部门还应对单位负责人组织内控管理培训,使其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树牢风险防控意识,掌握内控建设内容,提升内控管理能力。在单位组织对全体职工开展经常性内控培训,通过加强宣传,强化内控意识,领悟内部控制制度要求,掌握内控方法,形成遵章守纪的良好氛围,为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打牢群众基础。内部控制从制度制定、实施和监管都需要单位职工的全面参与,只有充分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建立起系统、规范、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3.分类建设管理。建议财政部应针对目前国内事业单位的现状,根据单位内部人员编制数额的多少,将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分为大中型事业单位和小型事业单位,并分别出台针对小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和大中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指导意见。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应分析识别管理运营中的风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小型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现有人员情况,实行相对简易可行的内控制度。小型事业单位根据重要性原则,仅对涉及资金、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重要业务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进行内部控制。大中型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内部机构和业务开展情况设置相对较多的内控环节,可以做到面面俱到,争取对相关业务环节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内控方式,可以对所有事业单位进行合理有效监管,同时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内控作用。
4.完善内控信息系统。按照内控系统信息化建设要求,事业单位应部署信息化系统,试运行内控信息系统。一个有效的内控信息系统应涵盖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建议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网上信息化系统,将记账、预算、决算、国有资产管理、政府财务报告、内控建设都包括在内,实现系统一体化,而且执行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这样便于对单位内部各关键环节的有效监管和单位之间的横向数据对比分析。如果所有的事业单位都能利用这个全国统一的信息化系统监控各个环节的大数据流转情况,自动生成内部控制报告,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内控报告编制质量,也有利于节约编制成本。总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需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更新、改善和提升。事业单位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制度,可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避免人为失误,提高其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袁丽萍.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J].商讯,2021(5)
[2]梁燕妮.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强化措施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
《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控制浅析》来源:《现代审计与会计》,作者: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