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计操作风险影响着银行的所有业务活动和业务部门的正常运转和经营效率,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贯穿会计操作的全过程,审核不严、操作失误、会计差错都有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丧失银行信誉。现阶段,商业银行流程设置、监督控制、管理考核的手段越来越严格,对招聘入职员工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银行柜面业务的离柜率不断攀升,可是会计操作问题却还是屡禁不止。因此,商业银行探寻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有效识别、控制会计操作风险,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成因;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含义及其特点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我国银监会采用了此定义。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是指会计业务办理过程中产生的操作风险,是更为具体的一个方面,其特点总结如下。
1.难以计量
会计操作风险不像信用风险,一笔贷款欠息多少,本金逾期多少,有具体的数据方便统计,也不像市场风险,汇率变动直接造成数额的损失。有些操作风险无法被有效识别和计量,并不会造成直接的资金损失,而会继续潜伏在会计工作中,一旦爆发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或外部监管的巨额处罚,寻找有效的量化方式是商业银行一直努力探索的主题。
2.易被忽视
由于操作风险是高频低损型风险,无论是计提操作风险资本金比重,还是会计操作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数额都远不及信用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在价值创造上,会计操作比不上贷款带来的直接利润,监管机构实质性检查的重点也往往有所偏移,形成了会计操作风险长期被忽视的现状。
3.滞后性
会计监督对于会计工作的检查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就决定了会计操作风险滞后的特征。虽然商业银行都在探索操作风险事前和事中监督的新思路,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控制、缓释的能力,但依据现有的监控措施和监督能力,操作风险滞后的特征难以有效改变,这也是学界努力的研究方向。
4.隐蔽性
一个简单的会计操作,改变或遗漏流程中的一个步骤,只要操作能够继续执行,没有出现明显问题,一般不会进行回顾,这样操作风险就遗留下来,如果会计监督再度缺位,该操作风险就很难被及时发现,操作结果的一致性往往导致很难及时发现会计操作风险,这就是其隐蔽性,也许一天,也可能一年后才能发现问题。
5.人为性
会计工作是由会计人员一步步操作完成的,从填单、审核凭证、复核凭证、敲击键盘录入信息、逐步勾选、最终授权通过。即使是电算化较为发达的今天,大量的银行会计工作还是由柜员按照既定动作实施的,自助智能柜台的后台审核工作也都是人工完成的,人本身存在惰性和不可控性,会计工作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不可能保证所有的操作都是正确的,人的因素就直接导致了会计操作风险的产生。
6.难以彻底根除
在会计检查中不难发现,一个简单的差错会反复出现,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可能是不同的人,非常简单的操作,通过大量的考核测试、业务培训和辅导后,还是会出现同类问题,所以会计操作风险难以有效根治和杜绝,只能通过反复的业务指导,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尽量减少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
二、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内部成因分析
1.自上而下管理缺位
加强“三会一层”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持续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风险管理,从源头防范各类风险,加强对股东资质、行为和关联交易的审查力度,董事会对操作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监事会严格约束高级管理层行为。但现实中,部分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却往往背道而驰,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以公谋私,玩忽职守,导致商业银行资产严重流失,不良贷款率飙升,为了一己私欲或是为了经营效益,轻管理、轻制度,再加上监督的缺位,极易造成会计操作风险。21世纪初,巴塞尔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良好作法》,该文件指出应建立三道防线应对操作风险,分别是业务条线管理即业务运营部,独立的法人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即风险管理部,独立的评估与审查即内审部。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的三道防线存在管理缺位、人员不足、人岗不匹配等问题,为了精简人员,提高质效,部分相融岗位兼岗,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如会计工作管理存在漏洞、缺位,监管要求、总行指令传达缓慢,事后监督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力不从心,质和量难以有效平衡,这些都极易引发会计操作风险。
2.制度衔接和执行存在问题
银行业受到央行流动性支持,最后贷款人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我国的金融体系较为完备,相关制度规定也日趋完善。2011年和2018年,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完成了两次文件清理工作,目前继续有效的规章和文件约500余件。近年来,新颁布的监管文件层出不穷,监管要求日新月异、日趋严格,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巨大的挑战。银行业监管机构对于新发现的问题、社会热点都有及时跟进,在顶层设计时都有所囊括,及时颁布各类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对会计操作实务有较高的指导性,但在商业银行基层营业网点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学习缺失、正常遗忘、指导不到位、理解的差异、不小心曲解、投机取巧、故意规避等问题的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执行力度大打折扣,造成潜在操作风险的产生。商业银行业务流程逐渐向无纸化转变,系统流程不断优化,有效提升了客户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提高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业务处理方式由传统的柜面授权模式转变为总行后台作业中心集中授权的模式,助推会计运营数字化转型,相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系统操作手册、业务规定也在不断更新,对于会计管理人员、综合柜员而言,刚刚熟记的操作流程容易记混又要重新记忆,虽然经常组织集中学习,在变中学、变中记成为工作常态,但日常下发的业务内容庞杂,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极易导致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虽然短时间内不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但有损银行的专业形象和信誉。
3.会计人员职业素养急需全面提升
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对个人账户管控力度不断加强、群众防诈骗意识持续提升,部分不法分子转而利用企业账户作案。商业银行有些营业网点注重业务营销、轻风险管理,仍只注重账户数量考核、未切实落实以账户风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为完成营销任务,放松开户审核,甚至个别客户经理,拉拢代办公司、与其沆瀣一气,不惜以牺牲银行利益为代价,千方百计为其办理开户。部分基层网点员工合规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违规开立账户缺乏清醒的认识,会计管理人员对基层会计员工的合规宣讲、检查监督、警示教育不足,为会计操作埋下风险隐患。除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不足外,会计人员的自我学习意识也较为薄弱。支行委派制会计主管大部分时间被其他条线报表报送、台账管理等工作占据,甚至营销、宣传活动策划、数据统计、总结等工作也交由会计主管完成,致使会计主管实际执行职责严重偏移,造成其放在会计工作上的精力减少,自身缺少学习业务的时间和动力,对会计业务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更无法成为业务权威,树立榜样形象,带动柜员的学习热情,严重影响会计工作质量。支行柜员存在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柜员离职率高、基层人员流动性大是商业银行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升职、调岗、生育等原因,会计部门时常缺少业务骨干。同业招聘入职的员工存在入行年限短、流动性强、业务能力差、没有接受系统性培训、职业归属感不强等种种弊端,理论知识不扎实,不利于整个会计条线基础业务的厚植。此外,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很难白天脱岗培训,所以会计人员培训都是晚上加班进行的,业务没处理完,难免分心,由于晚上培训精力不集中、体力吃不消等原因,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会计人员职业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4.分行会计考核体系急需优化
商业银行现有的会计考核体系尚不健全,不能有效体现会计操作风险评估过程。分行照搬总行的指标对支行进行考核,考核体系包含制度建设、网点规范化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分值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公平竞争,不能达到有效惩戒的目的。打分较为随意,缺少统一的评判依据,为了评分而评分,支行为了分数而努力,难免投机取巧,会计业务情况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目前,考核指标突出的特点是大、广、粗,并不能有效体现对于具体营业网点操作风险的有效计量,商业银行应当完善会计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报告制度,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5.技术落后阻碍运营数字化转型
商业银行在会计业务办理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各类技术问题,如计算机硬件故障、老化,各类银行专用机具落后、损毁,软件版本低、更新慢,操作系统反应迟钝,操作不当造成死机,使用盗版软件、黑客攻击等问题。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普及智能柜台等各种智能机具,但其业务审核、授权工作还是由后台会计人员远程完成的。监管机构发现有违法分子利用后台审核的漏洞,开立银行卡实施洗钱、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要求持异地身份证的客户建立账户信息时必须在柜台办理。创新的业务、产品、技术,不仅会给银行带来新的利润点,节省成本,还给银行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和新的操作风险,新的技术、工具、机制急需运用于会计工作中,建立起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有力屏障。科技创新带动消费行为和交易方式转变,目前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受理量逐年降低。2020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共有1332家银行网点关停,同比上涨12.12%。此外,银行业的离柜率也在不断攀升,2016年至2019年银行业平均离柜率分别为84%、87.58%、88.67%、89.77%。虽然科技的进步对银行营业网点造成了不利冲击,但营业网点作为最能够直接接触到客户的渠道,与客户的互动是最为紧密的。此外,监管机构对于银行账户开立、理财签约、转账限额修改等业务做出了明确规定,必须在营业网点的柜台办理,所以营业网点和柜面业务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应对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成因的对策分析
1.完善会计操作风险内控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应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对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从“三会一层”到具体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相互制衡,防范权力滥用,有效堵截会计操作风险,使风险管理三道防线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对于基层会计主管和会计人员,明确岗位分工,不兼容岗位相互分离,加强岗位设置和人员报备工作,加强员工行为排查,防范内外勾结,通过轮岗和强制休假等措施,使防范操作风险的工作要求渗透到各个业务环节。
2.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较为完善,更新较快,所以应切实做好各项制度的衔接落地工作,提高执行力,会计条线总分支一盘棋,形成政策“总—分—支”一级级传导落实,问题“支—分—总”一级级反馈解决的良性工作机制。对于制度繁杂这个问题,应汇编电子版资料库及时更新,方便检索,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业务运营部作为辖内会计业务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将制度细节落地,有理有据,方便实施。建立日常检查台账,登记事后检查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情况,遵守监管制度和检查纪律,对账户安全性、应急演练、风险报告处置、预警报告、业务投诉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整理,选拔优秀人才补充管理队伍,创新管理手段,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惩戒力度,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3.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应完善社会招聘相关工作,录用职业技能过关,拥有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此外还需重视其职业道德,检查其是否有违法违规的前科。对于校园招聘入职的大学生,通过集中培训和考核,日常工作中应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由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传授业务技巧、操作流程,敦促其学习进步,早日适应银行的工作。对于招聘录用不足一年的员工,应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和系统操作的考试,全面评价员工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操作行为,从人员管理这个方面堵截会计操作风险。加强后备人才库管理,委派懂业务、会管理的会计主管,通过有效的内控制度规范,减轻支行行长对其业务的干扰,明确会计主管工作职责,把会计主管从琐事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会计业务督导和管理上。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是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保障,规范操作行为,有利于遏制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发生,全面防范风险。真正建立业务质量和风险防范为导向的管理理念,提高对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内部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中将风险防控作为考核重点,切实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要求。提高风险意识是银行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保障员工切身利益的有力武器。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从实际工作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端正态度,转变思路,提高认识,才能严守操作风险。会计主管部门应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规章制度解读、风险案例分享等形式,提高员工的法律素养、合规意识、风险意识。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创新培训学习的方式方法,提升培训效果,加强业务培训力度,以会代训,汇总案例、制度规范共享,加强风险教育学习,提高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尤其重要的是创新培训效果的检验方式,明确培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员工对监管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培训学习,加强对制度的理解、风险意识的培养和业务技能的提升,引导、监督员工养成良好的日常业务操作规范,提高员工识别操作中风险点和违规点的能力,切实提升工作效率。灌输工匠精神,引导员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
4.健全会计操作风险评估机制
会计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的选取、阈值和权重设定、录入和检测、反馈和报告是整个评估机制的具体环节。对于关键风险指标,应有一定的筛选原则:一是指标应具有代表性、普遍性,与潜在的风险点高度相关,能够全面体现会计操作风险的风险点,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二是指标应具有可执行性,便于收集,方便量化统计,能够按月或按季周期性地获得数据支持,指标的可比性让指标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三是指标的选择应顺应时展,有些会计操作风险已经因为系统更新而被规避了,或某个操作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落伍的指标就应该被及时地替换为更重要、更先进的指标,做好增减、修改、定期重检的工作。商业银行应提高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频次,扩大监督检查覆盖面,及时完善指标体系,切实发挥查错纠漏、检验核实、评价指导的作用,通过“检查—整改—提高”不断循环,督促会计人员严格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控操作风险,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创造价值。任何业务风险事件的爆发都是由细微之处的疏漏导致的,都是累积扩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评估体系,对标问题从源头上抑制业务操作中的违规问题,找问题,找短板,自我净化,提高免疫。
5.技术创新助推会计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应加大科技投入,将资金投入用到实处,及时更新各类硬件、软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切实将科技运维资金投入到基础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抵御会计操作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应对柜面全部操作流程依据调研情况,采取情景再现、逆流程梳理等方式,摸排流程规定中的盲区及可简化的业务环节,有效进行流程优化及再造。在流程梳理过程中,对各业务环节重新进行细化,使业务标准贯穿从始至终的全流程各环节,对控制薄弱环节进行查找并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紧跟互联网时展热点,满足客户日趋多样的行为选择和交易空间,有效降低支行的运营成本,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操作风险,促进智慧网点转型。
四、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引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含义,深入分析会计操作风险的特点,具体包括难以计量、易被忽视、滞后性、隐蔽性、人为性和难以彻底根除。然后,分析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商业银行自高级管理层到操作风险三道防线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管理漏洞,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会计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考核指标体系急需优化、技术落后等问题,都极易诱发会计操作风险。最后,针对内部因素,提出几点对策,具体包括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全面培养员工综合素养,不断完善考核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工作,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会计操作流程,助推银行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李志辉,范洪波.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南开经济研究,2005(6):73-80.
[2]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课题组,中国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课题组.中国影子银行报告[J].金融监管研究,2020(11):1-23.
[3]逯彦萃.银行服务将走向何方[N].河南日报,2020-09-20(7).
[4]张士立.CZ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8.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成因及其对策分析》来源:《商场现代化》,作者:赵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