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作为地方经济运行中起着“杠杆”作用的财政部门,如何找准支点,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必须解答的课题。
关键词 高级经济师论文,财政,新农村建设,服务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地方经济运行中起着“杠杆”作用的财政部门,如何找准支点,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必须解答的课题。
一、明晰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其涵义表现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扩大公益,促进和谐。作为财政部门要积极整合资金、增加投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当好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军”,以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更好地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制度,为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迈好步,打下坚实地基础。要从大局着眼,正确处理与其它部门间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协调各方利益与矛盾,营造出新农村建设财政扶持、多方投入、全面建设、和谐共进的良好环境。
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财政服务的思路探析
目前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公共品短缺。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医疗卫生设施缺乏,看病难、看病贵,导致“因病致贫”的人口增加,农民负担反弹。
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严峻,经济增长乏力。地方就业容量有限,外出打工权益受到侵害,城镇定居缺乏经济支撑等困难,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
三是农村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乡村道路很多地方仍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有的村还是原来的羊肠小道,形成了交通不便,农产品进入市场运输不畅。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出现了渠道阻塞,影响了农田用水和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减产减收。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四是农村新型农民人才缺乏。“科技兴农”的意识不深,一些农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的增收方式,在本土有所作为的机遇不大,因而凸显农村人才培训机制的欠缺。
五是地方财政困难影响政府的正常运转,财政机制不够完善,制约了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针对农村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财政部门需要转变服务方向,由侧重城市向城市农村并重转变,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按照“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理财思路,整合支农资金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财政管理机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资金高效率使用。坚持财政“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以“多予”为主,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加强财政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培植财源,全面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双增双赢。
三、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政策与措施
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有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显著特点,是新农村建设这艘巨轮的“助推器”。如何有力有节“助推”?笔者认为,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要求,把握好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善于发现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政府财力较弱,新农村建设资金难以到位,要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和乡村债务化解力度,提高基层财政经费的自给能力,增强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财力支撑。根据不同的建设内容科学合理的确定投入政策和实施办法。
――确保惠农政策到位。在资金安排上控制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潜力,尽最大的努力保障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积极创新财政机制。立足全局,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办法,切实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格局。通过资金投入和政府机制创新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明确财政支农的投入方向。找准着力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发挥财政导向作用,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
――制定财政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向农村投资,在建设新农村中除了政府主导作用外,适当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转移,参与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人才是新农村建设中最稀缺的资源。通过财政支持,利用政府各级机构或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农民工自己创办的务工学校等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此外,更新培训模式,由单一的技能培训向多元培训教育转变,增强农民市场观念、发展观念、开放意识及经营能力,使他们学以致用,了解市场,提高经营,持续增效。
――支持农村综合改革。财政部门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统一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