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所属栏目:保险论文 发布日期:2021-07-31 14:49 热度:

   按照"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方向,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因此,立足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的角度,开展围绕社区养老相关研究,发现现存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对完善社会养老体系以及推进健康中国"积极老龄化"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养老的基本现状

  (一)社区养老思想

  多数受访者对大湾区社区养老持高度认同态度,认为社区养老将成为未来养老主要方式。

  1. 不同年龄受访者对社区养老总体持肯定态度。有94.88%的受访者对社区养老表示认同,说明受访者普遍认同社区养老所带来的便利性,充分肯定社区养老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医疗保障以及生活照料作用,大体明确社区养老现存的不足[1].

  2. 部分受访者对社区养老的服务质量心存疑虑。52.98%受访者认为目前的社区养老设施缺失或者老化;47.25%认为目前的社区精神慰藉较少;52.93%认为目前的社区医疗保健条件不足;39.71%认为目前的社区费用过高问题;41.01%认为目前的社区管理制度等不够完善;41.43%认为目前的社区服务人员水平和态度较差。

  3. 少数受访老人认为社区养老缺少差异化管理。养老服务应该有层次,对待老人家需要"差别化对待".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普遍呈现趋同性,深圳独树社区83岁的彭叔认为,老人根据年龄身体情况有不同需求,应该以不同的标准服务。

  4. 受访的中青年对社区养老满怀期待也小心翼翼。71.90%受访者家中老人目前的养老方式仍为居家养老。中青年受访者虽然对社区养老的优势心向往之,但不愿轻易改变养老现状尝试社区养老。他们对老人的养老生活高度关注且小心谨慎,因此多数表现为思想上包容赞同、行为上保守慎重。

  5. 大多数受访者对社区养老心驰神往却缺乏了解。63.92%的受访者对于社区养老以及相关的政策规定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清楚,一是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缺少相对合理的推广普及,46.78%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城市社区养老普及程度较低;二是受访者本身缺乏主动了解的思维习惯,即对法律法规的忽视。

  6. 社区养老思想逐渐代替"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42.29%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社区养老,深圳立新社区的杨姨表示,当今独生子女往往要负担两位老人的生活,许多老人体谅独生子女的难处。因此许多人的养老观念正向社区养老转变,不再拘束于传统的居家养老。

  (二)社区养老心理

  多数受访者对社区养老的心理问题重视度高,认识到需要充分重视开展社区养老中的心理健康工作。

  1. 受访者对社区养老心理问题的重要性高度认同。

  47.25%受访者认为当今社区养老的精神慰藉较少,多数受访者认为子女精神关爱很有必要,但对子女关怀缺失的现状也表示理解,期待服务中心加强精神慰藉方面服务。

  2. 社区养老参与者对心理影响因素的共识度高。

  受访者普遍肯定设施的缺失老化、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服务态度、医疗保健以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都会导致老年人享受服务受限,引发老年人的情绪波动以及心理状况。

  3. 半数受访者认为在社区养老中能获得幸福感。

  66.14%受访老人肯定社区养老在生活医疗精神等方面的帮助,56.31%表示在社区养老中收获幸福感,表明社区养老服务给老年人带来了身心愉悦。佛山63岁杨阿姨愿意接受社区服务。

  4. 良好的交流氛围对老年人的心理具有帮扶作用。

  55.05%受访者相信社区所拥有的交流环境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在"霍桑效应"下,老年人之间互相关注,会让彼此刻意收敛或维持一些习惯,进而容易产生正向反馈形成的良性循环,即集群效应。

  5. 部分受访者对社区养老持有一定的抗拒心理。

  8.10%受访老人表示对社区养老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由于怀旧情绪与依附心理,他们更愿意依赖子女与熟悉的家庭环境。因而会对社区养老产生抗拒心理;而中青年受访者也因对风险有规避心理,对尚在发展阶段的社区养老存有疑虑。

  (三)社区养老模式

  目前大湾区社区养老管理以政府管辖出资为主,服务以日间托管和医养结合的智慧养老为主。

  1. 管理运营模式。

  管理运营模式可分为四种:一是由政府全权管理;二是以政府为主、组织机构协助管理;三是以组织机构为主、政府协助管理;四是由组织机构全权管理。按运营模式划分,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工作人员运营;二是以政府工作人员为主,外聘相关专业人才协同运营;三是由外聘的相关专业人才运营。

  2. 出资及收费模式。

  社区养老的出资及收费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政府独资,不收费;政府出资外加社会捐赠,不收费;政府出资外加社会捐赠,收费;社会组织机构独资,收费。

  3. 服务模式。

  目前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较为多样,有日间托管、上门探访、医养结合、长者饭堂、老年大学、社区法援、残疾人特殊照料等。在走访社区中以深圳华龄老年服务中心与珠海梅华长者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最为齐全。

  4. 人员模式。

  由管理运营、日常照料、基础医疗、心理咨询四个方面的专业人才组成主要的人才架构。

  二、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养老思想

  处于发展阶段,法规政策尚不完善,意识形态有待强化。

  1. 对社区养老缺乏足够信任度。

  社区养老发展时间短,缺乏系统监管,供给主体各不相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评价喜忧参半。因此整个行业缺少相当的公信力,人们的参与度较低。

  2. 对社区养老相关法律法规缺乏重视。

  现有社区养老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与强效的指导,导致运营方与参与者对相关法规重视度不足,容易造成社区养老过程中老人的相关权益的受损。

  3. 社区养老服务部门的老年服务意识薄弱。

  多数社区本身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工作,养老服务仅占部分,如佛山某受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管理上缺乏专业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较淡薄、服务过程不规范。

  4. 对社区养老适老化改造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社区养老还需认识到环境因素对不同长者的影响。深圳独树社区一位曾在中科院任职的83岁杜叔就提出,对于社区养老高龄长者生活环境进行改造很重要,如:紧急求助按钮、新风系统等。

  (二)社区养老心理

  心理健康工作未被重视,相关服务形式单一,人才及设施配备不足。

  1. 社区养老的心理服务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少数社区为"社区-老年人"间自上而下的沟通,以深圳某老年服务中心为例,老人之间缺乏联系交流与沟通,社区养老的同龄人的集聚环境优势没有被有效发挥。

  2. 社区养老精神慰藉服务类型单一力度不足。

  多数中小型社区在精神层面的服务投入较少,如肇庆市受访的两个社区,提供了心理咨询,但缺少专门机构与工作者,难以满足老人心理需求。

  3. 社区老人对心理服务参与度较低。

  许多老年人仅仅听说过精神慰藉服务,而对出现了心理问题该如何面对以及如何参与社区心理服务等方面了解得并不充分,所以难以实现老人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三)社区养老模式

  覆盖面有限,行业标杆少,标准制定难,监督管理不统一。

  1. 辐射与覆盖面有一定的局限。

  就课题组走访的社区而言,其社区养老相关服务均不能覆盖到所管辖的整个社区,且服务中心之间的辐射和覆盖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 专业人才紧缺,从业人员素质待提高。

  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需要更专业的人员服务。其中最为紧缺的便是医护人员、心理咨询人员以及起居照料人员。大部分受访者对目前的社区养老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态度信心不足,对社区养老持观望状态。

  3. 服务设施及收费标准不够健全。对于广州、深圳这

  样的一线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相对较为完善,收费标准较为明确。如肇庆等城市,社区养老仍处于试点阶段。服务设施少,收费标准未完善,社区养老运营也稍显吃力。

  4. 缺少统一的监管体系。

  因管理运营模式存在多样性,社区养老的监管目前较为混乱。老年人有需求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缺少统一的监管从而也使得社区养老的未来不够明朗。

  三、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养老质量的相应举措

  (一)加强对社区养老思想的正确引导和有力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 提高社区对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的重视度。

  改变对精神服务的片面看法,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的心理教育。效仿深圳立新社区,设立专业心理咨询室,坚持定期上门探访为老年人做心理辅导。

  2. 社区需要培养专业的老年意识。

  摒弃服务趋同的思维,培养差异化的服务思想,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类型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深圳华龄老年服务中心根据不同人群养老需求,对居住区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3. 国家福利政策向老年人倾斜,提高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信任度。

  通过公开透明带来的信任感与更好的利益保障,提高社区养老的公众形象。

  (二)加强社区养老心理研究工作,营造良好沟通氛围,增加心理慰藉相关服务

  1.

  完善医疗保障和上门探访等服务,按期修缮服务设施,完成社区适老化改造,以此降低外在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定期倾听老年人诉求,提供多元服务。如深圳老年服务中心的老年大学、佛山桂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深圳独树社区日照中心的兴趣小组等。

  2. 政府与社区层面需要重视心理服务。

  设立心理资金专项使用,成立专门的心理服务部门。加大对专业的心理人才的培养,完善心理服务的具体分工,明晰服务人员权责体系,使供给主体的精神服务部分不再呈现碎片化。

  3. 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讲座和普及心理知识。

  增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是从个体层面完善心理健康保健的重要一环。让老年人重视个人心理健康,改变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学会如何面对心理问题,以应对"银发焦虑".

  4. 构建良好的老年交流环境。

  以佛山桂园社区与深圳独树社区为典范,定期举行诸如联谊、金婚照、亲子交流等集体活动,从亲情、爱情和友情等多方面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促进老年人与子女、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三)创新社区养老模式,制定行业标准,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培养选拔人才

  1. 进一步扩大社区养老的辐射及覆盖面。

  通过政府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合作,增加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数量,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让社区养老惠及到更多的老年人。

  2. 积极推动专业人才的培养及选拔。

  与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协同培养,实施人才定向、指标到校政策,将更多的专业人才输送到社区养老的一线工作中。

  3. 健全服务设施及收费标准。

  通过宏观调控,将社区养老所必需的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购买、按需分配。同时,通过对服务中心的总体评估,实施不同的收费标准,兼顾公平。

  4.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设立专项部门,科学确立社区养老的各项指标,并对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走访,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四、结语

  老有所养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基本目标,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向社区养老模式过渡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全面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养老现状意义深远。今后,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优势城市典型社区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余城市的社区养老发展,早日促成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养老一体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盖宏伟,刘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运行机制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01):37-41.

  《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来源:《就业与保障》,作者:蔡越美,吕嘉慧

文章标题: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baoxian/4633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