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41。同时,国外的语言课程也非常重视情感教育,如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就提出华文课程要“重视情意品德的培养”[3]。由此可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承担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解读渗透情感教育,也需要在课堂管理的理念、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情感性,从而保证语文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学生包括健全情感在内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课堂管理融入情感教育的原因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也在不断提升。但是,高效的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初中语文课堂管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一现状,运用情感或可提升管理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语文学科性质中的人文性,要求初中语文课堂必须基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让师生都感到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一)提升语文课堂管理实效的需要
众所周知,现实的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教师在管理上过于严厉,对学生的行为按照学生规范严格约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部分教师常常采用命令、斥责的语气简单粗暴地进行制止。“不准讲话”“闭嘴”等消极语言成为课堂常用语言,从而使得师生关系十分紧张,课堂气氛非常压抑。有的教师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自己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则或小声讲话,或睡觉,或做其他科目作业——对学生的这种违规行为,教师要么漠视不理,要么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事。这两种管理方式使得课堂氛围很是消极,“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师生交流少,有的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惧怕心理,上课提心吊胆”[4],课堂效率十分低下。造成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缺乏情感的投入。处于目前浮躁的大环境下,再加上现实中各种评比、考查、调研等烦琐的非教学任务的压力,初中语文老师很难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仅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工作”而非“事业”,把课堂看成是完成任务的场所,很少有情感的投入;有的教师为了成绩千方百计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管理和健康情感的引导,缺少对学生的精神关怀。然而,教学的接受者或学习主体——初中生,是具有情感的未成年人,非常需要得到关注,需要与老师在课堂中进行情感交流。于漪老师曾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语文学科的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中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来接触学生的思想感情的。”[5]可见,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的组织管理中投入情感,即无论是对语文学科还是对学生都需要付出无私的爱。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语文教育,热爱学生,帮助其成长,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需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43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独特魅力便是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现美、感悟美,在品味与鉴赏中让自己的审美更加健康向上、生发积极的情感,这就需要运用情感化的管理方式。在课堂的组织管理中,需要语文教师投入感情去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独特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文教育。试想,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师生都沉浸在那萧瑟的秋景之中,此时若有调皮的学生打断课堂进程,即便教师严厉训斥后课堂秩序得以维护,但整个课堂的情感氛围也不复之前和谐了。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以柔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语文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获得了精神、情感上的满足。语文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恰到好处地感受、把握好自己和学生的情感,并结合情感的生成、发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管理。试想,如果教师在面对少数学生的违规行为时,不是粗暴地斥责,而是结合所学内容,运用幽默的话语提示其不当之处,这样不仅可以维护课堂秩序,还能让学生在情感方面受到一次教育。相对其他科目,语文非常独特,它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知识渊博、情感丰富,具有感性的内心,能够切身体会学生的感受,在遇到问题时能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才能够很好地在课堂管理中投入情感。
二、基于情感的初中语文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决定着课堂效果的好坏。要实现高效的课堂管理,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因综合性、实践性是语文特有的性质,还需要教师营造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真情实感中互动学习。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多元化,即多主体、多维度、多方面,在结合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重点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基于情感的、积极向上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吉姆·斯克里温纳认为,教师的态度、目的、个性和与学习者的关系是关乎课堂管理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6]。可见,课堂管理要想取得成功,与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密不可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同样也需要尊重。尊重,是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现代社会,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个体。教师、学生的平等,主要体现在人格方面,因此,要想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喜爱和尊重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加积极配合、努力完成的态度。”[7]第二,要给予学生毫无保留的信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就是信任。语文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往,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的信任。只要做到这一点,哪怕出现暂时的隔阂,也能在信任的基础上消除隔阂,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再次,要关心学生。关心学生并不是一定要和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知心好友,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而不是故作姿态。老师与学生成为朋友,是要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优秀的人。因此,老师没有必要为了与学生打成一片,而迎合学生的潮流与言行。情感的沟通与对学生的关心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比如,平时见到学生,微笑、点头、打招呼,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变化;下课结束后,不要急着走,而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对学生的某些困惑给予中肯的建议。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老师吐露心声。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会对学习投入更积极的态度,和老师共同营造有温暖、有情感的课堂氛围。当然,老师的个人魅力也必不可少。俗话说“亲其师,重其道”,语文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优秀的专业素质,并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处世方式、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定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为基于情感的课堂管理打下基础。
(二)营造情感化的语文课堂情境
要实现基于情感的课堂管理,需要营造情感化的语文课堂情境。情感化的语文课堂,需要与教授的内容相适应,并且要真实贴近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在情感化的语文课堂情境中,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被课堂本身所吸引,将注意力都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从而能自然而然地避免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发生。在语文教学中,于漪老师被公认为善于创设情感化情境的典型。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于老师在和学生共同赏析完课文内容后,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评价学生的朗诵富有感情,使之非常感动;之后,于老师播放敲钟声,让“当当当”的钟声在教室回荡,营造悲苦、深沉的氛围;接着,于老师展示彩色图片,图片上是韩麦尔先生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学生深度感受,沉浸在悲痛的情境之中。在这种课堂情境下,学生在肃穆的氛围中自然加深了对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的理解。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获得了极佳的美感和情感体验。
(三)建立以“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为主的、有弹性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一般包括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等多种方式。除了众所周知的甄别、筛选功能,评价更多的是诊断、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促使学生在下一阶段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在公平的前提下,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是多元的,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起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运用有差异的评价标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优势智能领域是每个学生都有的。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非常优秀,不存在智力水平的高低。唯一的差异只是智能类型,或者说是学习类型的差异。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依据语文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46。好的教师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好,让每个学生的目标都能“跳一跳”就够得着,并带领学生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对于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发言的学生,语文教师除了给予鼓励外,还要提出稍微高一些的要求,从而使其能够在语文素养上更进一步;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更不能冷落、讽刺,而是应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更多的鼓励性评价,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有弹性的评价机制,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喜欢语文学科的学习,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这样课堂管理也就自然和谐、轻松有效了。当然,基于情感的初中语文课堂管理要有前提,那就是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相关要求及规章制度。在情感化基础上的语文课堂管理也有其局限性,即过分强调情感的作用,容易弱化学校的制度化管理。所以,我们在课堂管理中需要结合每堂课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情感,这样才能建立高效、有序的课堂,使课堂氛围融洽、积极,从而切实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管理融入情感教育的原因及策略研究》来源:《甘肃教育研究》,作者: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