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关注审美教育,充分挖掘文言文教材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情感、人格之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素质。
关键词 :审美视角 ;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一、创设审美教学情境,提高审美热情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才能深入体会文言文之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审美教学情境,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其审美欲望。由于美的传递和体会是需要将情感作为媒介的,文言文教学也需要将情感作为重要纽带,让学生能够感悟美。在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把纽带抛给学生,同时将文言文作者、学生以及教师的情感世界打通,从而营建出一种生动和谐极富感染力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会文言文之美。例如,在教授《三峡》一课时,为了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上课之前收集大量与三峡有关的图片视频,并根据实际需要以及三峡景观的变化情况,加上不同的背景音乐。在上课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图片视频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三峡的壮观和独特的景观变化。学生在脑海中逐步构建一幅自然和谐、景色瑰丽的画卷,陶醉其中,对接下来的文言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审美欲望。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文言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地采用情境设置的方法,采用不同的途径和工具为学生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二、重视精彩语句赏析,体会语言之美
古朴雅致的文言文彰显着汉语言文化的深邃和无穷无尽的语言魅力,虽然文言文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简练的文字形象精准,极富表现力,能给人营造开阔深广的意境,也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无穷无尽的韵味,更多的时候能够用简短的几个字就将一个偌大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在头脑当中产生绝美的画卷,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和审美体会。例如,《滕王阁序》是初中文言文优秀作品的代表,其中大量的语句具有文情并茂的特点。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一句用工整的对仗和简洁的词句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风景图 :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一直传送到鄱阳湖的岸边 ;深秋时节,寒冷使天空的雁群心惊,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这两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南国晚秋的景色,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借助作者的笔触了解美丽的深秋之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之美。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精彩语段,并将自己对语段的理解和深层内涵表达出来,从而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乃至写作当中都可以将这些精彩语段应用其中。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分析文体的特征,深入挖掘文言文语言的审美因素,让学生能够陶醉于文言文营造的美好意境当中,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深入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格之美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人格美的力量和影响是非常大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文言文作者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让学生在体会人格之美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人格品质的完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榜样的力量给学生鼓励,用古代先哲圣贤的文言文作品以及人格熏陶和感召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学生给他们无尽的精神营养。例如,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展现能够坚持高尚气节、宏伟志向不随年龄、境遇的改变而改变的“君子”“达人” 的人格魅力 ;刘禹锡遭到贬谪,身处陋室,却能安贫乐道创作出不朽的《陋室铭》,可见其豁达品格;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见其知恩图报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虽然历史对他褒贬不一,但是我们需要肯定他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气魄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 :虽然现实很黑暗,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但是“我”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坚定信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与古人对话,利用文言文教材让学生感受人格之美。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充满着神奇美,对于推进审美教育也有极大的价值。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关注审美教育,充分挖掘文言文教材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情感、人格之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
[1] 饶春荣 . 浅议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J]. 现代阅读, 2012, (14).
[2] 马建萍 .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体会谈 [J]. 现代阅读, 2012 ,(13).
《基于审美视角的文言文教学研究》来源:《内蒙古教育》,作者:张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