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深感语文教学的阅读之弊,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最终发现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论文投稿,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式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学生通过思维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对感知不到的事物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意识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智力、思维活动的乐趣。在教学中,只有着力进行思维训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试从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分析思路,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思路是成功地进行信息传递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文章的思路,使之变成学生的思路,以强化思维的条理性。
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首先从审题入手:课题是什么意思?根据题意应该“记”什么?然后从“记”字出发,要求学生默读、思考:作者记叙了哪些地方的见闻?是按什么顺序“记”的。通过思考,学生悟出全文的线索是“溪流”,它把山、水、洞等景物巧妙贯穿起来,作者游览的顺序和溪流的流向相反:山景、外洞、孔隙、内洞。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按作者游览的顺序体会各地段的特点:山景――美、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紧扣特点品味词语,如山景的“明艳”,溪流的“宽、窄、缓、急,外洞“仿佛是个大会堂”,孔隙“仅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涧中石钟乳的形状“变化多端”等。顺序就是思路,阅读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思考、表达,就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二、字斟句酌,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指思维的准确程度,学生在寻求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等待消除的不正确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字斟句酌,以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如《小交通员》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怕再遇见敌人,忙跑到僻静的地方,把文件烧了。”要准确掌握这句话,必须引导学生将“僻静”一词与“安静”、“寂静”等词进行比较。“安静”、“寂静”是从听觉和静的氛围上来说的,而“僻静”则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说的。从课文的立意看,主要反映立安机智、勇敢的品质;从课文叙述的内容看,这句话的意思是使文件不让敌人发现。“僻静”一词的意义是在烧文件时既不能在显眼的地方让敌人发现,又不能有响声地让敌人听见,学生这时就会联想到立安是如何的聪明、机智。教学实践说明,只有对词句幔嚼细咽,推敲揣摩,才能思维正确,理解深刻。
三、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丰富性
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大多依靠具体的直觉形象,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事物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在抽象的语言和鲜观的表象之间建立双向联系,丰富思维内容。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在描写邱少云烈火烧身时:“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在大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然后指导学生看图,把抽象的词语同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想象邱少云的心理活动,从而深刻体会到邱少云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又如唐朝张继《枫桥夜泊》诗中的月亮、乌鸦、霜天、枫树、渔火、钟声、姑苏城、寒山寺等不同的事物,诗人通过共同的情感反映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创设情境,从而进入诗人的夜泊枫桥、离愁百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并归结到诗人的“对愁眠”的“愁”字上,加深学生对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的理解。
“想象就是创造力”,一节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教学空白”,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思维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四、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不少课文都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阅读中引导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想象语言情节。如《麻雀》一文,学生在充分朗读后,心灵受到极强的震撼,于是我适时地让学生揣摩文中“我”、“老麻雀”、“猎狗”的当时心理,选择其一写下来。一学生写道:“我想:一只弱小的麻雀明知斗不过庞大的猎狗,可为了自己的幼儿,不惜生命飞了下来,母爱是多么伟大啊!我怎么能让自己做个冷血动物,袖手旁观呢?赶快叫回我的猎狗吧。”一学生写道:“老麻雀想:明知是死,我也要和这只狗拼上一拼!我是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死没什么遗憾的,那是做母亲无上的光荣啊!但愿我的孩子能犬口逃生啊!”合理性的推测,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总而言之,作文教学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趣字当头,重视写作灵性的启发和培植,在实践中求发展求提高。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作文看做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
五、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深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知识信息中相反或矛盾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正面寻找不足,从反面中悟出真谛,也就是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追根到底的分析,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如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当讨论“种田人错在哪儿”时,有学生回答:“他错在好心办坏事,把禾苗全弄死了。”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没有揭示问题的实质性,我马上追问:他为什么要去拔苗呢?有学生答:“因为他急于求成,嫌禾苗长得慢,想拔高禾苗帮助它赶快生长。”我又问:“拔高禾苗能帮助它生长吗?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引导明白这样的道理:拔高禾苗是不能帮助它生长的,只有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才能使禾苗长得又好又快。这个种田人的错误在于违反禾苗的生长规律。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思考,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则寓言的深刻理解。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能发展的核心,也是衡量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工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着力进行一系列思维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思维能力对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